不販賣焦慮,不吹捧文藝,讓文字回歸閱讀
· 正 · 文 · 來 · 啦 ·
前些天恰好重讀了《祝福》,以前總以為時代變了,曾經遭遇的問題便消解了,可究竟有沒有真的消解,其實隻不過是問題被遺忘罷了。讀一讀過去的文章便可知曉,其實祥林嫂一直在我們身邊,細讀《祝福》之後才發現,這不愧為《彷徨》第一篇,想要用思想救人的魯迅想必也是發現了自己的無奈。
魯迅在《燈下漫筆》裡寫說,國内封建社會隻有兩個時代,一個是人民暫且坐穩了奴隸位置的時代,一個是連奴隸都做不得的時代。而《祝福》大概寫的就是祥林嫂連奴隸都做不得的故事。
故事内容恐怕大家都知曉:一個農家寡婦出來做工,被婆家賣到山裡換了小叔子的聘禮,之後丈夫和兒子又死了,房産被收走繼續出來做工,卻遇着迷信的柳媽說死後還要被割成兩半分給兩個死鬼丈夫,于是花了畢生的工錢捐了廟裡門檻。本來覺得贖去陰間的罪亦能贖去在陽間“失節”的罪,伸手料理祭器卻依舊被“道德感極強”的四嫂呵斥,從而漸漸不中用以緻流落街頭,瘋病窮困而亡。
仔細想來祥林嫂可憐之處有三:
1. 身為女人,嫁了丈夫便成了夫家的财物。傭人中介衛婆子協同祥林嫂婆家公然把人劫去賣掉,四嫂也沒有說什麼,好像這一個人就好比一個物件。而祥林嫂婆家的意思則是賣了祥林嫂,不僅能得到兒子的彩禮錢,還能淨賺一兩千錢,十足是劃算的買賣,畢竟當初讨老婆也是花了不少彩禮錢,而祥林嫂就這樣被賣給了賀老六,而賀老六和兒子死後,又被大伯收了屋子趕出家門,沒有夫家和兒子,便連擁有财産的權力也都沒有,隻得來做工;
2.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一邊被先夫婆家劫走賣錢,一邊還要應對“上流社會”的道德批判。四嫂聽了衛婆子說祥林嫂二婚,不是憐惜祥林嫂悲慘遭遇,而是驚訝于婆婆竟然讓祥林嫂變節,而祥林嫂最後也從了,想來底層人可能隻有一死方才顯示忠貞。忠貞從來都是道德的最高準則,由此在底層的祥林嫂自從“變節”後,便成了一個連底層人都不是的人。“祝福”之時四嫂還要另請短工,可謂是祥林嫂做奴隸也做不得了;
3. 怪力亂神之壓榨。在西方有贖罪券,在東方有捐門檻。由此今生和來世都彼此通了路。富者隻要捐了錢财連來世都可以免去罪過,而窮者吃了苦在陰間則會繼續吃窮虧。柳媽是個“善女”,但是就是她一句話讓祥林嫂捐出了自己的一生積蓄,她說祥林嫂嫁了兩個男人,死後兩個死鬼男人都要她,閻王便會把她鋸成兩半分掉,但是隻要捐一個門檻就能解決。如此一來,吓得祥林嫂魂飛魄散,于是去懇求廟祝捐門檻,廟祝一開始還不讓捐,可是捐了到底成不成事情,沒人知道,魯迅也沒寫陰間的事情,隻是說最終祥林嫂流落街頭還是窮死了。
但是理理清楚會發現這三座大山好像一直都在,世界對此的議題也不曾中斷:
1. 家長制的社會,尊長是傳統美德,可是人生畢竟是自己的,換言之賀老六确實有力氣,人也老實,可是結婚畢竟是兩人的事,而不是整個家族的事,人人都從皇帝的角度去考慮萬世基業是一種活法,但是活好這輩子也是另一種活法。要是換個角度想,祥林嫂婆家苦口婆心地勸祥林嫂改嫁也有可能,但是勸不得便來硬的,這邊是綁架了,由此後輩與前輩之間的代溝和不理解總是存在的,畢竟長輩總歸是當權者,不然為什麼官為父母,民為子民,擺脫不了這種家長制的習性,人終究是家族的棋子而非個人的存在,換言之,隻要是一個集體主義社會,那麼這種風氣依舊還會盛行。可人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可以選擇為什麼而活;
2.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衛道士,不由自主地會向罪人投石。但是評判确實可以殺人,當上位者成為唯一的評判者,那麼下位者便隻有服從的道理,這就是體制内難出成果的緣故,作為一個士兵,人們總會想讓你想遵從體制做上将軍在談變法,可是要是做了體制内的頭部,誰又會想着自己革自己的命呢。福柯說的全息式監獄,從小開始,坐姿,走姿,吃飯,睡覺,都被訓誡得完美,或者說隻是在符合上者的心意,獄警和囚犯的比喻可以适用于很多地方。孔夫子說了一句色難,後人還演化出以腹議治罪,那麼這種訓誡出來的人到底像不像一個人了呢,誰也說不好,以至于人最後要道路以目。一個攝像頭遍布的社會,恐怕隻會讓欲望掩藏得更深。人是難免會向體制靠攏,但是最終是體制控制了我們還是我們利用了體制,誰也說不清楚;
3. 關于民間風俗這一塊,其實正是對于儀式的反複演習使我們成為了某種信仰的擁趸,鬼神之事許多人都是願意相信的,而形式入了迷之後便演化成一種道德信條,最終反過來鉗制住了人,我們的鄉村中少不了類似柳媽之類的善男信女,祥林嫂捐門檻确實因為柳媽一句話,但是柳媽并沒有因此獲益,甚至于廟祝可能都覺得誰捐了門檻都是無所謂的。想來要是富人突發善心捐了門檻也當作了善事,可偏偏祥林嫂這樣花畢生積蓄去捐門檻,想必也算是病急亂投醫。這就好比蚊子,在富人堆裡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隻是生了癢,但是換做到了窮困的地方便什麼病都弄出來的,最終成了壓倒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上諸等便是筆者覺得個人應該警惕的,但是要怎麼做,魯迅自己也是彷徨得很,小說裡那個化身為迅哥兒的魯迅遇見了祥林嫂也隻得逃避,誰能答得了這些人生的大問題。很多問題,隻有自己才能找尋到意義,倘若有人說他對你人生的意義了如指掌,那多半也是假的,因為人生意義的追尋之路大概永遠是自己一個人的探索。
依靠别人,苛求讓别人為自己的人生做主,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說,恐怕天性是個奴隸。确實聽從吩咐跪下去很容易,讓别人安排自己的人生也會很恣意,這恐怕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很多世間事不過是換了名目繼續存在,收起了縣衙老爺的稱号換了首長大人,而很多人欣欣然作了奴隸也渾然不知覺,亦或是知道了也覺得順其自然、追随大流總是不會錯,這便是人生選擇的問題。
所以祥林嫂的故事,說了其實也沒什麼用,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故事聽過一遍就好,這終究是一片林子隻能換一點煤灰的事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