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動生态文化建設?呼倫貝爾市委黨校 李曉煥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着豐富的生态文化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生态文化作為生态文明建設的靈魂,脫胎于長期自然實踐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實踐價值培育挖掘生态文化理念,對推動一個地區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全方位推動生态文化建設?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呼倫貝爾市委黨校 李曉煥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着豐富的生态文化。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生态文化作為生态文明建設的靈魂,脫胎于長期自然實踐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實踐價值。培育挖掘生态文化理念,對推動一個地區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态文化對綠色發展具有價值引導作用
生态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基本特征,能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進,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态文化包含豐富多彩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理念。比如:我國古代先哲有很多關于天人關系的思辨哲理。《中庸》提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普通百姓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愛護環境的生态觀念、經驗方法等,都承載着人與自然關系的曆史信息,充滿着人們熱愛自然的情懷。
随着社會的發展,如何在文化層面推動人與自然關系的互動,越來越成為綠色發展的現實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很多場合都強調:要保護生态環境,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同志反複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等等。這些重要思想理論、重要論斷,是對中華優秀生态文化的提煉和升華,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新發展的成果。生态文化中保護生态的價值觀,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取向,既維護人類的利益,又維護自然的利益。通過培育挖掘生态文化中生态理念,可以引導人們正确看待自然和人的關系,對一個地區綠色發展起着價值引領作用。
曾指出:“把内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打造我國向北開放橋頭堡。”
“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是内蒙古的重要戰略定位,為内蒙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職責使命。近年來,呼倫貝爾秉承綠色發展的理念,聚焦落實“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在發展實踐中以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引,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定的步伐。文化底蘊深厚是呼倫貝爾的特點,三河牛科技文化、内蒙古墾區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與産業和諧共生,構築起呼倫貝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新時代的呼倫貝爾更具魅力、更有潛力。呼倫貝爾有着豐富完整的生态系統,大自然賜予了呼倫貝爾豐富的草原森林、濕地湖泊等自然資源。這片沃土還孕育着豐富的文化資源,五彩兒童合唱團、呼倫貝爾之戀冰舞秀、呼倫貝爾之夏舞台劇等靓麗的文化名片,充分彰顯了呼倫貝爾的曆史底蘊與現代内涵。呼倫貝爾的潛力在于青山綠水的遼闊,在于沃野千裡的富饒。呼倫貝爾人與自然的和諧,賦予了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可能。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态文化優勢和自然資源禀賦,呼倫貝爾通過文旅和生态農牧業的結合,以“呼倫貝爾大草原”集體商标為基礎,聚力打造全域全季全業特色旅遊和生态文化優質高端農畜林産品,不斷擦亮文旅和生态農牧業的“金字招牌”,必将有力推動優質綠色産品走向全區、全國和世界,持續助力呼倫貝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踐證明,隻有做到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護生态的和諧平衡,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提升。挖掘培育生态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綠色發展的内生動力和價值引領。
生态文化對綠色發展具有規範引領作用
培育生态文化推動綠色發展,重要的是引導和規範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使其遵循綠色發展的理念。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些生産者為了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不斷向自然界索取。比如:土地過度運轉、在非耕種地區開荒種地、大批量使用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各種殺蟲劑除草劑等,這些都破壞了土地自身的生态循環,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如果人們在生産生活中,能吸取生态文化的智慧,再把生态文化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一定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起到共赢作用。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碳達峰、碳中和”已經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塞罕壩造林”和“庫布其治沙”已經升華為“塞罕壩精神”和“庫布其精神”,生态文化已經展現出強大魅力。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生态文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設也在不斷深入推進。繼承其中積極的生态智慧,對于民族地區探尋“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路徑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蒙古包模仿穹廬制作成圓頂圓圍形狀,其實就是蒙古族為适應草原上的自然環境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馴鹿文化、森林文化等盤活了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态因子,對于推進傳統自然生态倫理向現代科學生态觀的轉換,實現與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接軌具有重要價值。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湖、貝爾湖、中國冷極、大森林等自然景觀,都蘊含着豐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可以說,生态文化是建設生态文明的現實土壤,積極推進生态文化建設,不僅有助于解決人們生存家園的危機,對推動一個地區的生态文明建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生态文化從文化層面緻力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綠色發展的動力。生态文化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體現在社會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進一步加強生态文化建設,使生态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需要我們每個人長期不懈地努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