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感覺渾身沒勁,好像被什麼拖着一樣,而且感覺睡不夠,成天沒精打采的。便便呢不成型還容易粘馬桶。。頭發一天不洗就成縷,而且一覺醒來,臉就好像帶了具油面罩一樣。
這就是濕氣重,而且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後,那麼怎麼盡快調理好自己的身體?
—,怎麼判斷是否體内有濕
1,常感到困倦,頭發昏,身體發沉。
2,大便溏稀,馬桶不容易沖淨,排便有不盡感。
3,舌邊有齒印,舌苔厚。
4,毛發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四肢容易腫。
6,皮膚容易起濕疹。
7,食欲差,吃東西容易胃脹。
8,身材偏胖,肚子突出。
有2項以上符合,就表明體内有濕氣。
二,濕氣怎麼來的?
濕氣的産生分為外濕和内濕。
外濕是因為外部環境潮濕,比如暑期或者南方梅雨季節很潮濕,外來的濕邪侵入人體而緻病。
三,濕氣重有什麼危害呢?
1,濕邪性質粘滞,纏綿難愈,所以有句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2,濕邪可與其他邪氣結合發病,跟寒結合成為寒濕,跟熱結合成為濕熱,跟風結合成為風濕等等。這些病得了,不好治不說,還非常痛苦,而且很多慢性疾病甚至癌症,都跟濕邪有關。
3,濕邪不去,吃再多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四,濕氣的調理經驗:
祛濕效果想要更好,要做到以下幾點:
利水滲濕 健脾 補腎 宣肺理氣 溫性食材
濕氣重的人,首先要利水滲濕,将多餘的濕氣排出體外。
但是,濕氣重的人普遍脾髒功能不好,很多食療比如紅豆薏米,偏于寒涼,會傷脾胃。而脾是運化水濕的,所以想要調理好痰濕,要健脾。脾髒好了,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強了,濕氣就可以依靠自身能力排出了。
隻是補脾還不夠,因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腎與脾胃是相互資助、相互依存的,腎好了,脾才會更好,所以健脾的同時要補腎。
還有一點就是,濕氣重的人,由于痰濕阻滞,氣血會受阻。中醫有個理論,叫“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要是想化濕,必須加理氣的,不然的話這個濕不好祛。所以調理濕氣,要理氣活血,才更有利于祛濕。
另外,在食療中配以溫性的食材,是尤為關鍵的。張仲景有句名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就是說,濕氣重的人,在調理濕氣時,要加些溫性的,才更有助于濕氣的升騰,加快濕氣發散。濕氣,猶如一鍋水,如果不點火,水很難蒸發幹淨。這個溫性的食材,就是點火的。而且這樣配起來,食療總體性質的平性,溫和的,可以長期食用作為預防和保健。
按照以上思路,中醫典籍出了一個很有名的配方,名字叫做參茯散,一般用了4周,就會感覺精神頭比之前好很多,大便也成型了,消化快了,頭發和皮膚也沒那麼油了。即使有痘痘濕疹,也能明顯好轉很多。
這個參茯散配方是:雞内金,人參,紅豆,薏米,白扁豆、茯苓、桔梗、砂仁、山藥,蓮子,甘草。一共11味配方組成。
1)人參,解決氣虛的問題。
2)雞内金,本草綱目說雞之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濕。主要解決脾虛,胃弱。
3)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解決脾虛胃弱。
4)桔梗:宣肺,利咽,祛痰。解決肺弱,胸口悶的問題。
5)山藥,蓮子:滋陰補腎。
6)紅豆,薏米,白扁豆、茯苓:利水滲濕。
如果煮粥不方便,推薦使用熟粉,某寶搜索參茯散,可以買到成品,每天早晚使用一小袋,效果出奇的好。
五,另外在日常也是要多加注意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1、堅持運動鍛煉
體内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緻濕氣攻入脾髒,引發一系列的病症。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飲食應清淡适量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3、避開濕氣較重的環境
我們人體内産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生活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緻濕氣入侵體内。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是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