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最難爬山的山?“鐵牛”挖出時是在濟南曆下區文廟東鄰的庠門裡,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濟南最難爬山的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鐵牛”挖出時是在濟南曆下區文廟東鄰的庠門裡。
庠門裡位于東花牆子街北首,南北走向胡同。街西面是文廟高大的圍牆,走在街巷朝北望去,盡頭是一面死胡同,豈不知走到北面的一半時,右手有條很窄的東西巷叫泮壁街,可以通到百花洲。
“庠”(音祥)是古代學校的稱謂。古代的庠門位于府學大門内,是府學建築的一部分。庠門左有刻着滿漢文字的“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後來庠門處成為街巷。
“裡”,是裡弄、胡同的意思。因為文廟的東門恰好在這條街上,所以起名庠門裡。上世紀九十年代街上還有一座曆下區青少年宮,最早叫芙蓉街幼兒園,後來改為大明湖小學的附屬幼兒學前班,我兒子小時候曾在這裡入過班。21世紀後大明湖小學搬遷到了按察司街,這個附屬學前班改稱為大明湖幼兒園。
(1994年在庠門裡的大明湖小學學前班。左為我六歲的兒子)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刻印的《曆城縣志》記載,濟南有“三山不顯出高官,四門不對出王位”之說,庠門裡的鐵牛山就是其中一山。另外兩座是曆山(位于曆山頂街)和灰山(位于二郎廟街)。
對鐵牛最早的記載是南朝宋範晔所著《後漢書·郡國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當時就有人把它當作“神物”。在民間有人稱之為“鎮城之寶”或“鎮水之寶”。
2001年10月2日,經有關人士呼籲,被人們傳說了上千年有濟南“鎮水之寶”之稱的鐵牛,在庠門裡街2号的屋基下被挖出(庠門裡街和東花牆子街交彙處路西的一家饅頭作坊,而不是像網站媒體上多家單位所說的12号。我問詢過此街的老住戶,說從來沒有個12号,房号是從南往北數起,走到盡北頭了也才是9号,況且挖出鐵牛的地方還是在街的南首處。)
(作者拍攝于2019年的“鐵牛”。牛頭、牛嘴、牛眼和俯卧的身軀都很明顯)
“鐵牛”長1.5米,寬約0.6米,高約半米。重約6噸,貌似牛、似鐵非石、表面凹凸不平,重約6噸,當時我還帶着膠卷相機去現場拍照過。後來幾次搬家不知照片丢失哪兒去了。
“鐵牛”又被濟南人稱作鐵牛山,被濟南人傳說了上千年,可謂家喻戶曉。
鐵牛最早是卧在濟南府學文廟玉帶河西南的土中,後來逐漸沉入池中。再後來世事變遷,河面瘀塞,消失,地面增高,街道出現,鐵牛就埋沒在庠門裡街的地下了。據當地老人祖增之回憶,1958年“大煉鋼鐵”時,從泮池小河北邊東牆根下曾經挖出過這個“鐵牛”,還有一塊刻有“卧牛山”的石碑,人們是想把這個“鐵牛”也冶煉了。但是這個鐵家夥打不爛,砸不碎,無法“煉鋼鐵”,隻好作罷,又埋入了地下,幸免一劫。2001年出土後被運至濟南市博物館存放。2009年底,鐵牛又被運回放置在文廟中,并建“鐵牛亭”予以保護存放,供遊人觀賞。
《後漢書.郡國志》載:東平陵、曆城皆産鐵。古人在臨水處多以神牛鎮之,這是否是古人鑄造的鎮水之物呢?
《續修曆城縣志》載:“府學啟聖祠前玉帶河西南,有石陷入土中,黝黑而光澤,如卧牛狀而微露其脊,俗呼鐵牛。”
2001年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對鐵牛進行了局部采樣化驗,得出結果是鐵含量為99.988%,鎳含量為0.012%。摘言幾種猜測:
如果确實是隕鐵,那在世界上實屬罕見;
如果是自然形成,純度如此之高的鐵礦石也是極為罕見;
如果是人工冶煉而成,那說明當時冶煉技術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所以說,無論是哪一種結論,“鐵牛”都将是一個驚人的奇迹。
附注老照片:
(庠門裡4号老宅門框牆上的石雕。攝于2007年)
當年挖出鐵牛的2号房屋在現今的左手公廁處一帶(2011.8)
從這個角度看,能夠感受到“鐵牛”奮力向前,“牛頭”高揚的氣勢。
從鐵牛的背面(東面)拍攝的圖像,鐵牛像是在撂蹄子(2021.11.30)
文廟全景一覽
庠門裡南首處(2009.3)
現今的庠門裡和辘轳把子街交彙處(2021.11.30)
注:文中照片皆由本作者拍攝
稿于2021.12.1
壹點号文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