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該怎麼注意?來源:鮑秀蘭診室家長們都知道,寶寶出生後不久,會出現黃疸,下面我總結了幾種常見的黃疸類型及應對護理方法供家長們參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新生兒黃疸該怎麼注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鮑秀蘭診室
家長們都知道,寶寶出生後不久,會出現黃疸,下面我總結了幾種常見的黃疸類型及應對護理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01
生理性黃疸
大多數新生兒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由于胎兒在宮内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兒肝髒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黃疸特點: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黃,2周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産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持續時間也較久,大約要滿月才能消退。
應對方法:生理性黃疸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孩子吃奶精神都好的話在家觀察護理就可以,充分喂養,多排便有利于膽紅素的排洩。
02
母乳性黃疸
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黃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兒肝髒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黃疸特點:孩子吃母乳,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
應對方法:出現母乳性黃疸,當新生兒生長發育良好,并排除其他非生理性黃疸的原因,總膽紅素小于15mg/dl時不需要停母乳,高于15mg/dl就要注意,及時去醫院診治。
03
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黃疸特點: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出生後24小時内出現,且逐漸加重,很容易識别。
應對方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采用藥物或者光療即可。嚴重者早期可進行換血治療。
04
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主要見于先天性肝内肝管或肝外膽道閉鎖,其臨床特點是生後2~3 d,胎便排完後,大便為白陶土色,直至1~1.5個月後。
黃疸特點:黃疸嚴重時,大便表面或其淺層為淺黃色。出生後1周左右出現黃疸,并進行性加重。肝髒腫大,并呈進行性加重,且質地變韌,最後發硬。血常規檢查無貧血,早期血液直接膽紅素進行性增高,1~2個月後,由于肝功能損害,間接膽紅素也升高。
應對方法:經膽道造影明确為膽道閉鎖後,及早手術治療。
05
感染性黃疸
因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病毒感染多為宮内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黃疸特點: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感染的原因不同,在黃疸時期主要症狀、黃疸發生時間和持續時間及輕重程度上,差别很大。
應對方法:若母親堅持産前保健、檢查,孩子出現感染性黃疸的很少。感染性黃疸需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新生兒黃疸的就醫信号
黃疸是否需要就醫,父母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觀察黃疸的程度:若腹部或以下皮膚泛黃,或是皮膚泛黃的速度很快(如泛黃很快的由臉延伸至胸部、腹部時),需送醫檢查。此外,出生24小時内就有黃疸,或是黃疸退而複現,足月兒黃疸超過2周,早産兒黃疸超過4周,也是病理性黃疸的表現,最好送醫檢查。
觀察其他症狀:包括嘔吐、膚色蒼白、活力變差、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發燒、小便變濃茶色、大便顔色變白等情形。若有以上情形需立刻送醫檢查。
注意某些使黃疸加重的因素:如早産、生産時曾缺氧、家族史中有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嬰兒産前或産後可能有感染(如媽媽産前有發燒感染、早破水)也是須注意的事項,并于送醫時告知醫生此病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