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鄉村舞者音樂

鄉村舞者音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10:07:00

工棚裡自學彈古筝,用煤炭在地上作畫,在工地木闆上練書法,養雞場裡深情朗誦,莊稼地裡跳鬼步舞,外賣送餐途中彈鋼琴……這些看似違和的場景近來不斷在互聯網上刷屏。

視頻中的主人公或許相貌平平,卻個個出手不凡,他們在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同時,不忘擡頭眺望詩和遠方,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享受,堪稱民間藝術家。他們獨具魅力的藝術造詣和樂觀陽光的精神風貌,圈粉無數,也吸引了不少專業人士關注并與之互動。

鄉村舞者音樂(莊稼地跳鬼步外賣途彈鋼琴)1

外賣員王新洲利用工作間隙在鄭州市人民公園畫月季。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随着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标任務,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美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這些民間藝術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們是民間高手,是生活詩人,是我們身邊的藝術家。

他們的業餘愛好讓網友驚呼“專業”

“行走的打印機”是網友對安徽省合肥市任士民的誇贊。50多歲的任士民用刷子蘸上油彩,不到20分鐘就在白牆上寫出彙集了行楷、黑體、綜藝體的标語,字體效果堪比噴繪。

在任士民的家裡,各類字體教材書籍不下百本,安徽省内不少社區文化牆上有關美麗鄉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垃圾分類的宣傳語等都出自他手。總結近30年的寫字技巧,他說:“主要在于留心生活,平時出去多觀察,每一種字體都不一樣。”

“人類專業的藝術教育與人類藝術史相比是相當晚近的事情。在中西方藝術史上,有許多大師巨匠都來自民間,就是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告訴記者,齊白石曾做過木匠,靠刨子、斧子、鑿子、刻刀謀生掙錢;文藝複興時期湧現出的許多繪畫大師也都是出身微寒的畫匠,曾靠為他人畫肖像為生。這些經曆都是藝術生涯中不可或缺的。

正如老話所說,“高手在民間”。勞動人民創造藝術堪稱公認的藝術發展規律。“熱愛藝術的普通‘打工人’,他們隻要堅持自己對藝術的喜愛,就有從‘票友’跻身藝術名家的可能。”韓晗說。

這些走紅的草根藝術家不少都讓網友驚呼“專業”。在河北承德隆化縣寶山營村村民于新偉的直播背景裡,常常能看到若隐若現的遠山、田野裡盛開的野花、小院裡啄食的雞崽,田園氣息十足。當他身着迷彩工服,站在山坡下字正腔圓地朗誦《再别康橋》時,許多人感歎“開口跪”,“人有熱愛的東西,氣質真是不一樣”。

“對藝術的感受力是不分年齡、身份的,我們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當一個人具有了真情實感,真的把内心放進去,朗誦體現出他對美的追求,這就是佳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姚喜雙認為,不少像于新偉這樣的民間朗誦者之所以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固然離不開反複練習,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做到了情真意切。

農活、朗誦、歌唱就是于新偉的日常,他的近200萬粉絲也從視頻中看到了河北農村的風貌。“藝術不必非要在大雅之堂,它來源于生活,要有生活的基礎和體驗,再把自己的感悟和心聲表達出來。我們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心聲來創造美。”姚喜雙說。

從這些熱愛藝術的“打工人”身上,我們足以窺見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用心追求,這已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成為生活之道、審美之道。

“送外賣是工作,彈鋼琴是我的夢想”

身穿厚實的騎手服,頭戴黃色安全帽,手指被凍得通紅,一個外賣小哥就這樣坐在商場的鋼琴旁,忘我地彈着鋼琴,吸引了很多市民駐足圍觀,并給以掌聲。近日,這段視頻在網上走紅,吸引幾十萬網友點贊,網友紛紛留言:“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這位外賣小哥王雷是一名85後,10年前因陪女友學鋼琴而接觸并喜愛鋼琴。這些年他雖經曆了職業與感情的變遷,但始終與琴聲相伴“送外賣是工作,彈鋼琴是我的夢想!”

自從2013年買了電鋼琴,王雷每天都會彈一兩個小時,7年來雷打不動。無論一天的工作有多麼辛苦,下班回到家坐在鋼琴前彈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彈鋼琴對我來說,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種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王雷覺得,彈鋼琴能夠宣洩情緒也能夠撫慰心靈。

人們通過藝術表達内心的同時,藝術也在反哺着人們的精神世界。“藝術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滋潤人的心靈。”在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張業茂看來,“藝術實踐是塑造人、引領人、激勵人的過程,是以美化人、淨化心靈、培養健康人格的一種生活方式。”

藝術的治愈性在浙江溫州瑞安的一對70後農民夫妻身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緻。範得多和彭小英夫妻二人身穿粗布衣裳,随音樂在田間地頭輕盈起舞的視頻一度在朋友圈刷屏,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範得多曾因車禍留下嚴重的心理後遺症,常因情緒緊張而發生身體抽搐。為了讓丈夫好起來,妻子彭小英拉着丈夫一起跳舞。他們還把種地、梳頭、拉風箱等生活裡的動作都融進了舞蹈中。範得多說:“音樂一放,沒有想法了,心情就不一樣了。”

藝術對人心理的治療作用已經被現代醫學所證明,韓晗認為,藝術的魅力在于它為我們營造出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對藝術執着,正是因為藝術可以減輕我們的壓力,舒緩我們疲憊的神經。

于細微處感受,生活處處皆藝術

一位農民工小夥兒演奏的《滄海一聲笑》,豪邁而激昂,透着一種仗劍走天涯的潇灑。這不僅引起網友的關注,還吸引了古筝表演藝術家袁莎的注意:“我看到他在用我編的教材,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沒想到在工地這樣的場景中,也能有音樂這樣細膩的東西,我特别感動。”

來自貴州的陳江山是山東青島建築工地上的一名架子工。18歲跟随表哥外出打工時,因為表哥學古筝,喜愛武俠小說的他就“蹭”表哥的課一起學。後來表哥放棄了,陳江山卻通過在網上找視頻,看名家演奏和講解,斷斷續續自學,如今已經通過古筝四級考試。

“雖然沒有學過技巧,但他的琴聲特别的淳樸、純粹,在這樣的音樂裡大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好聽、放松。”袁莎在自己的直播間和陳江山進行視頻連線,聊起對未來的打算,陳江山說:“我會腳踏實地地仰望星空,一邊踏實工作,一邊繼續把古筝練好,彈出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和風采。”

陳江山的悠悠琴聲,填滿了鋼筋水泥的空隙,也為工友們拂去一天的疲憊。審美的基本能力,不僅關系個人身心的成長,更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未來發展。

“美育不僅僅是在學校裡,我覺得可以分為兩類人來看,一類是像陳江山這樣有天賦的人,他并不單純為了娛樂彈奏一些好玩的東西,也有意識地在提升自己的專業性,他身上是有轉化成專業藝術普及者的潛力的。”在與陳江山的交流中,袁莎建議他嘗試制定規範的、長期的練習計劃,逐步走向專業。“這可以為他的職業發展提供一種新的可能,也可以帶動他身邊更多人接觸到古筝。”

“另一類就是并非天生擁有藝術才華的人,他們需要引導,慢慢具備一些藝術修養。這需要我們國家投入更多力量,去創造更多的資源和條件。”袁莎結合自己參與國家古筝普及教育工作的經驗指出,十幾年來有很多來自新疆、甘肅、貴州等偏遠地區的教師,通過到内地學習提升,再回去教授學生,古筝的普及教育已經顯現出一定的成效。

韓晗認為,“表現美”是建構于審美之上的藝術呈現,“創造美”是指藝術創造活動,這并非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從“感受美”做起:“培養發現身邊之美的眼光,于細微處感受,生活處處皆藝術,這是非常重要的開始。”

來源: 東大街5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