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氣貫八方

氣貫八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3 22:32:18

氣貫八方(路貫八方)1

氣貫八方(路貫八方)2

廣東路網。

氣貫八方(路貫八方)3

廣州南站高鐵列車蓄勢待發。

氣貫八方(路貫八方)4

廣深高速航拍圖。

氣貫八方(路貫八方)5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掃碼看視頻

路,跨越東西,訴說地理傳奇;拉近南北,串起遠方歸途。

十年來,廣東持續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繪就南粵大地通達四方、智慧出行的美好圖景。複興号穿山越嶺連接城市鄉村;港珠澳大橋聯通三地,灣區跑出融合發展“加速度”。一條條縱橫交織的道路,鋪就民生發展“快車道”;一輛輛通達城鄉的公交,成為鄉村振興“連心橋”。

01

海絲之路

穿越時空 見證文明交融

八月的廣東陽江海陵島水碧沙清、海風徐徐,是遊客們的夏日度假天堂。在海陵島的十裡銀灘上,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及考古現場發掘動态的專題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迎風挺立,氣勢恢宏。

“南海一号”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也是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這艘中國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于廣東陽江以南約20海裡處的南海海域。直至2007年被整體打撈,才讓沉睡了八百年的它得以重見天日。這條沉船從1987年首次發現,到最後完成考古發掘工作,共曆時30餘年。

“廣東作為‘海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有不少跟航海有關的故事。‘南海一号’的發現、發掘為複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廣東省水下考古隊員林唐歐從2000年開始接觸“南海一号”并參與挖掘工作,當時他做後勤工作,負責出水文物的整理、登記、分類。

直到2005年,廣東首屆水下考古技術培訓班開班,林唐歐作為學員參與水下考古專業培訓,并成為廣東省首批水下考古隊隊員,也開始下水負責“南海一号”水下繪圖工作。“這艘船在海底浸泡了800多年不但沒有腐爛,而且保存得很好,木材很有質感和彈性,太震撼了”,林唐歐說第一次見到“南海一号”真容時忍不住啧啧贊歎。

專為“南海一号”打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在暑期迎來客流高峰,最讓遊客期待的莫過于看到“南海一号”完整船體。為了保證文物信息的完整,2007年,“南海一号”采用整體打撈的方式出水,并被安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内,“水晶宮”标準注水高度12米,蓄水量達3萬立方米,遊客可透過厚度達15厘米的亞克力膠闆組接而成的走廊玻璃牆觀賞船體真身。

目前,“南海一号”的文物已清理完成,出土了18萬餘件文物精品,包括金、銀、銅、鐵、錫、陶瓷、漆器、玻璃器等。“這些文物不僅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我國與沿線國家商業與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實論據,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林唐歐說。

02

融合之路

同心加速 彙聚逐夢力量

攤開廣東省高速公路路網地圖,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線交錯密織。有着“黃金通道”之稱的廣深高速橫跨珠江兩岸,是連接廣州、深圳、東莞和香港四座城市的重要通道,串聯起大灣區最活躍的經濟圈。

廣深高速是國内第一條由粵港合作投資建設的高速公路項目,起于廣州市天河東圃,終于深圳河,與深圳市城市道路和香港落馬洲管制區路網相接,全長122.8公裡。

“在建設廣深高速之前,廣州到深圳主要是通過107國道,當時107國道路規劃等級較低,加上河道較多,中途要擺渡,耗時很長。”廣深珠高速路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偉回憶,“當時從廣州到深圳,單程超過5個小時,廣深高速開通後隻需要1.5個小時。”

道路通、百業興,日益發達的交通網絡,串聯起城市風景,也打通了經濟“大動脈”。在日益增長的車流背後,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沿線區域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對于這點,進入廣深高速管理中心就被分配到深圳轄段工作的張芹感受最深。

“我1994年7月來到廣深高速從事收費工作。那時廣深高速還沒正式通車,沿線都是荒僻的魚塘、山坡和香蕉林。收費站沒有風扇空調,夏天要長時間忍受悶熱和蚊蟲叮咬。如今收費亭有冷暖空調,智能化設備設施一應俱全。高速公路通行越來越高效、智能、舒适、便捷,沿線人民生活也越來越好。”

與張芹感同身受的還有廣州南高鐵工務段廣州南檢查工區工長龐賀飛。十年間,他親身經曆了廣州南站發展成為全國客流量最大的高鐵站的過程,因為高鐵的迅猛發展,許多原本相對封閉的地方,越來越多地連入日益密織的高鐵網絡中。

這十年,廣東實現縣縣通高速、市市通高鐵。全省高鐵運營裡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機場旅客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全國第一,并攜手港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順利建成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标志性工程,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條條融合之路,不僅拉近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也串起了人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03

振興之路

俯身大地 赓續文化薪火

走進汕頭澄海區隆都鎮後溪村金濤種養專業合作社内的鵝棚,鵝叫聲此起彼伏,數不清的獅頭鵝唱響“向天歌”,它們或低頭覓食,或悠閑踱步。“在潮汕,無鵝不成宴。”合作社負責人金書濤笑盈盈地說,一開口便是各種養鵝經。

金書濤大學讀的是工商管理專業。2017年畢業後,他跟很多同學一樣,到深圳一家公司打工。“在大城市工作,覺得自己很渺小。每天都在做重複的事情,也沒有具體的夢想要達成。”金書濤曾感到壓抑和迷茫。金書濤留意到城市裡的鵝肉鹵水檔口越來越多。“我曾以為鹵鵝是潮汕地區特有,原來大城市也有很多人喜歡吃鹵鵝。”他看好獅頭鵝市場,“在外面上班是一種選擇,回鄉發揮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種選擇。”

“與其說返鄉創業,不如說是回家守業。”金書濤坦言,回家時父親的獅頭鵝生意已初具規模,“自己就像突然被塞到公司的管理層,但要從頭開始學。”不像在深圳打工時等着别人安排,返鄉後很多事金書濤都要自己安排、摸索着自學。有很多事情,金書濤想要改變,想要做得更加規範。

作為返鄉投身現代農業的大學生,金書濤以全新的視角研判獅頭鵝産業的發展,他升級改造屠宰場、研究深加工做鵝肉丸、在電商平台推介獅頭鵝品牌……他希望将獅頭鵝推向全世界,幫助養殖戶解決銷路問題,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與金書濤返鄉創業不同,廣州南興合興堂女子醒獅隊隊員們走上了一條文化振興之路。

在不久前結束的廣東省第十六屆運動會上,廣州南興合興堂女子醒獅隊代表廣州體育代表團出賽群衆體育組龍獅比賽,并奪得傳統南獅女子少年組一等獎。這支在男性主導的體育類傳統民俗項目中“倔強生長”的隊伍,幾乎是以零失誤打赢漂亮的一仗。

創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合興堂醒獅隊,直到2019年才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全女子醒獅隊。這支女子醒獅隊目前已有成員20人,幾年來姑娘們和男生同台競技,因多次獲獎而引人關注。

“訓練的時候,他們總是不斷地突破自己的極限,要把每一個動作做到最完美為止。”教練張哲亮看着她們從練習醒獅基本功開始到如今赢得滿牆獎杯,“我都不得不服她們。”

合興堂女子醒獅隊隊員吳淑賢從十歲開始便練習醒獅。如今四年多過去了,吳淑賢已經成為了合興堂女子醒獅隊的中堅力量,随着技藝的進步,她對醒獅的認識也變得更為“成熟”,“以前就是圖個樂,現在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一條非遺振興之路,将醒獅精神傳遞給身邊的人,給醒獅文化的傳承增添一分力量,才是學習這項運動最終的目的。”

路是經濟的脈絡、文明的紐帶。藍圖徐徐展開,建設熱火朝天。一座座大橋、一條條公路、一輛輛高鐵,我們不隻跨山越海,更是前往一個共同美好的未來。

制片:陳偉斌

策劃:陳成效 胡群芳

統籌:陳蓓蕾

編導:董梓浩 陳傑豪

采寫:陳蓓蕾

實習生 黃樂 楊文清

視頻/攝影:董梓浩 陳傑豪

陳蓓蕾 楊文清 陳沖 徐傑

吳彥洋 曾俊豪 邵嘉慧

任磊斌 蔣臻 鐘麗婷

吳博斌 楊翔源 陳日權

林欣榮 林湧傑 鄭晴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