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宿遷洋河的故事

宿遷洋河的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20:42:32
洋河史話 雞鳴山史話

宿遷洋河的故事(洋河史話雞鳴山史話)1

王玉龍

古老的洋河流域,千百年來人世變遷。在曆史上,洋河兩岸出現過繁榮景象,也有過蕭條的時候,它遭受過數次兵燹之火。有的城堡今日已變成了廢墟。

曲折的洋河就象一條系在我地區的襟帶,奔騰而不息,滾滾東流。正象《懷安縣志》中記載的:“洋河潺湲奔赴,巨細相涵者,上谷之襟帶也。”在洋河兩岸有過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遺址,也有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遺聞、政迹。洋河兩岸的名人政迹、傳說數不勝數。象前國民革命軍著名愛國将領武士敏将軍就是洋河邊上的靈秀。前呼和浩特市長阮慕韓,其子阮崇武,石油工業的創始人之一康世恩,他們的家鄉都在洋河邊。

洋河自古以來名字不一。據《水經注》、《懷安縣志》記載:洋河乃古于延水、延鄉水、修水;洋河由數條大大小小的支流相彙而成。大的有東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清水河、紅桃河(亦名洪塘河)。小的有黑城川水、陂泉水等。

東洋河原名于延水:源出内蒙古興和縣二台子西南,東經柴溝堡西北與西洋河彙合。東洋河上遊興和東有高原故城(今張北縣城)。按《懷安縣志》載:“在縣無考,《畿輔通志》注;高原縣城在懷安衛北,百六十裡。”西漢時,在柴溝堡西曾設置過馬城。東西洋河交彙後,又東流至柴溝堡東五裡合南洋河。元朝滅金時,成吉思漢率骠悍的蒙古軍在柴溝堡到萬全西南大破會纥石烈執中30萬金兵,史稱“會河堡之戰。”

清朝時,柴溝堡守備宣府人王柄曾做《石嘴河》詩,概括三河交會的情形:“清溪一道抱山流,野岸逢春事事幽;仙村有花難問種,天台無路且登樓。新巢處處來飛燕,舊浦年年看浴鷗;惟歎長橋車馬客,滿頭風土欲何求。”過去長橋車馬客,滿頭風土不敢有所求的地方.如今已變成生産化肥,小型機械等工業的小城鎮。1985年,黨中央在柴溝堡為前呼和浩特市長阮慕韓同志建造了紀念堂。

西洋河原名延鄉水,發源于山西天鎮縣平遠堡,經西洋河堡北人東洋河。西洋河堡古來是扼守宣府的重要關隘之一。它與獨石口、張家口、洗馬林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曆史上匈奴、鞑靼、蒙古貴族多次入侵是從這四個關隘進來的。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秋,蒙古軍由西洋河堡過枳兒嶺人寇順聖東西川(今陽原縣境),南至蔚縣。明都禦史許宗魯在《巡邊紀述》中有這樣的詩句:“分阃登壇諸将老,至尊宵旰獨愁邊。”它強調了西洋河堡重要的軍事地位。

南洋河因出雁門山,叫雁門水,其水東北流入陽門山又叫陽門水;據《山海經》載:“南洋河出于雁門之山……其水東北流人陽門山謂陽門水。”南洋河東流與東西洋河彙合流到陽門鎮(今萬全陽門堡)。金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朝升陽門鎮為陽門縣。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春,曹國公李文忠擊敗元将珍珠驢于陽門鎮,陽門鎮被踏為平地。

南洋河從發源地東經三會亭北,西伺道城北與東西洋河彙合經過左衛城東彙合修水。金代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在大新鎮(今左衛)曾設置宣平縣;屬西京路宣德州。元朝仍叫宣平縣。據《水經注》記載:“于延水東,經罡城南,《史記》蔡澤燕人,謝病歸,相秦,号剛域(罡城)君”疑即此縣,俗名武罡城。按《史記》記載,多智善辯的蔡澤應是懷安人,封地也在洋河流域。

洋河另一支河是發源于萬全縣的季節河,名城西河、城東河。古名叫黑城川水。城西河源頭在萬全水溝台和馮家窯,城東河源頭在萬全正北溝西,兩河分别由義興堡、太師莊彙入洋河。洋河略東經廣甯郡小甯縣(今萬全縣)敵城南與北來的清水河彙合。《魏·土地記》中記載:“此地有一名叫班丘仲的人,以賣藥為生,地震房塌他被砸死,村裡人把他屍體投入洋河中,取他的藥賣錢,後丘仲回,人們說他成仙了。”

洋河南上遊的另一支流是發源于懷安水溝山的紅桃河。紅桃河從源頭流到懷安城南門外一分為二。懷安城,自古人才輩出;明嘉靖年間,著名抗倭将領浙江右布政史李綸;回鄉後力贊巡撫行“一條鞭法”的馬森都出生在懷安城。紅桃河一分為二還有一段傳說,據說明萬曆年間山洪暴發,有兩隻神羊為洪水開道,洪水流到懷安城南門時,其中,一隻羊問道:“穿城而過,還是繞城而過?”另一隻羊回答:“城中有‘文曲星’下凡的翰林老爺,不可行,繞城而過吧。”兩羊一分,一股東流,一股西流轉北又東兩河交彙把城包在了中間。兩羊說的文曲星就是明天啟年間的進士張士範,後升為翰林侍講。這種說法可能是後人的假托。真正使河水安流的是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懷安知縣楊大昆,他看到懷安城屢遭水患。募民開河挖渠,按照鄉民意願建築護城石堤180丈,土堤66丈,自那以後懷安城才減少了水患。

紅桃河再東流至左衛城南,又轉東北與洋河彙合。明朝時大同巡撫宣府人熊偉從大同回宣府時,看到沿途的農民辛勤勞動,在左衛做《宣平晚照》詩日:村名仍故邑,偏得照殘陽;不共崦嵫瞑,常延堡堞光。衡茅煙莽蒼,桑柘景微茫;卻億經過日,槐花底事忙。”

清水河有三源,一從崇禮棋盤梁北流出,另一從花皮嶺(崇禮縣地)流出,再一從石窯子流出,到黑土域(今崇禮場地)合而為一。經張家口、榆林,過閻家堡同洋河彙合。元朝時,陳孚路過榆林曾做過《榆林》詩。清水河在曆史上曾有過一段不尋常的經曆。據說早年來,居住在清水河上下遊的農民因為争水澆地,常常成幫結夥進行械鬥,每次械鬥要死傷幾個人,後來有人想了一個解決用水的辦法,在鐵橋附近架口大鍋,内中放上燒開的麻油,鍋底放個秤砣,上下遊各派代表一名,光手到油鍋内抓秤砣,誰能抓出誰就先澆。據說上遊的沒敢抓,下遊的抓出了。所以到後來清水河的水是先澆下遊後澆上遊。據《懷安縣志》載:“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754年)八月初七,清水河山洪爆發,淹沒西番回民二百餘口,漢族、蒙古族亦有。”

洋河再東流經宣府南過雞鳴山。宣府乃谷王朱穗封地。雞鳴山因趙襄子姊拔簪自刺,變雞常鳴于山而得名。其水又東與陂水合。陂泉乃黃帝蚩尤決戰處。再往東流到沮陽(今懷來)注入桑幹河。

1

雞鳴山史話

宿遷洋河的故事(洋河史話雞鳴山史話)2

下花園東有座很古老的山峰叫雞鳴山(俗稱奶奶山)。雞鳴山系上元古代,鐵嶺矽質灰岩之山峰,距今已有10億萬年之曆史了。

雞鳴山曾是遐爾聞名的遊覽勝地,為宣化府的八大名景之一。

雞鳴山,峻崖陡壁,海拔1190多米,全山共有廟99間,各種大小神像近200尊。登峰可望及:洋河,桑幹河;遠眺:涿鹿,宣化,沙城等古城即映入眼簾。

雞鳴山又稱磨竿山。據府、縣志記載:“早在2400多年前的戰國時,趙國趙襄子即位後殺其姐丈代王,随即迎其姐,行之雞鳴山腳下,代夫人聞己弟殺其夫,泣而呼天,随即用磨竿(頭上戴的金簪)自刺而亡。”當地村民為紀念代夫人之烈,即建廟于山頂。後因常有成群結隊的野雞飛于祠廟屋頂上鳴叫不息,故又叫成雞鳴山了。

雞鳴山結構複雜,山峰與山腰結合部的岩石有異,孤峰座落下花園東,因此,素有“飛來峰”之稱。據地質部門考察,此山為古代地震推挫而成。

雞鳴山山腰和山頂原建的祠堂廟宇,在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間,在一次強烈地震中毀壞。同年,元朝右丞相伯顔奉旨重建廟宇,即在山腰處建了一座大廟為“永甯寺”,俗稱中寺。方丈,小和尚多居于此寺,永甯寺建有藏儲經卷之室。

雞鳴山,山石陡立,孤峰插雲,秀麗壯觀。夏、秋季,白雲環繞山腰,如同大海中時隐時現之礁石,雄姿多态,勢氣磅礴。到山頂遊覽,須通過一山門洞口,稱“南天門”,山道蜿蜒崎岖,坡滑難行。

昔時之景有:碧霞元君殿和大小陪殿。廟宇巍峨,建築十分精細;雕梁畫柱,飛檐複字;牆壁有精工油畫,色彩絢麗,仙女吹笛,翩翩起舞;八仙羅漢鬥法争強等。

雞鳴山上的古迹頗多,有賜兒峰、珠砂洞等,其中“避風橋"尤為引人注目。目前幸免留下的就隻有這座年代久遠的“避風橋”了。該橋為白石砌成。它橫跨與頂峰斷崖之間,橋身兩側的石柱和石獅子俱為雕刻而成,站在橋上,憑欄四顧,身如懸空。橋頭前有一石碑和左右壁,均雕有人物鳥獸,橋中有塊石頭,人立其上,大風掠過也不覺察,故稱“避風石”。

雞鳴山,為奇山勝境之地,時時白雲缭繞,雲蒸霞蔚,氣勢雄偉。由于此山地勢險要,是褒外軍事要地,古為屯兵戰場,是戰争雙方必争之地。曆代軍事将領出征,即先占領此山險處,掘之擊敗進犯強敵。明朝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遼将阿魯台屢犯疆界,後帝成祖朱棣親征獲勝。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又有遼将瓦刺也先犯大同,後占宣化府,有帝王明英宗朱祁鎮親征,曾被也先俘獲。

雞鳴山不但山景秀麗壯觀,還有聞名塞外的雞鳴山廟會,俗稱奶奶廟會。廟會從農曆四月十三日到四月十九,其中十四、十五、十六3天為正式廟會,廟會延續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每年的盛大廟會(解放後還辦過多次),十分紅火熱鬧,逛會人每天成群結隊,他們來自京、津、山西、内蒙等地。逛會人敬香焚紙後,每天白吃一頓素飯。尤其中寺東陪殿挂有一對用紅綠綢緞做的龍鳳,栩栩如生,人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來此欣賞。那些善男信女來這裡讨簽、算卦,多是為祈求福祿。他們将今生和來世都寄托于偶像;那些王公大臣因福祿已得,把來這裡遊山玩水視為一大樂趣。曆代帝王将相名流志士遊此山者頗多,如唐太宗李世民,元朝忽必烈,明朝宣宗帝,英宗帝等均來過此地。一些文人墨客遊後多留有詩詞,現抄錄兩首于下:

元朝郝經寫的《雞鳴山行》曰:“一峰奇秀高插雲,萬馬踏碎青芙蓉;桑幹黑浪落旋壁,霜淨天澄更覺雄;渾如定武看嘉山,旋盛齊州華不住。”

明朝熊偉的《雞鳴山曉月》曰:“一聲雞鳴月東升,塞上重山久擅名;激滟(yan)曙光回碧客,空濛岚山帶孤城;清川南下平如掌,洋河西來急似纖;欲待朝陽穿臘履。閑憑絕頂望瑤京。”

雞鳴山建廟時有一石碑,其建山廟撰文正是雞鳴驿(屬懷來縣轄、在雞鳴山腳下)城内秀才楊治(史學家)先生親筆。其次山上亦有數十塊大小石碑,碑文也有曆代帝王遊山打獵之記載。唐時程咬金、徐茂公、尉遲敬德領兵出征時來此山都有記載。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兩次北巡(私訪)曾多次登上此山。今山腰處有一塊大石頭、便是康熙帝休息的地方,稱“卧龍石”,當時還為此建一小廟。遼時肖太後遊此山,看準此處山村翠綠茂密,風景秀麗,幽雅美靜,氣候宜人,于是便命在此山下建3處花園。即上花園,中花園,下花園。現下花園村即是當年肖太後的主要花園之一。

下花園村建後,移來居住的百姓,即在此開墾荒地,引水造林,逐漸人丁興旺起來,後為宣化府所轄一大村鎮。

下花園是個繁華的集鎮,這裡有京張公路,京包鐵路,公路南通涿鹿、蔚縣、涞水、涞源;北通龍關、東城;南通懷來、延慶;西出張家口大境門通壩上。鐵路北通張家口、大同、内蒙等地,南通北京。

自下花園有公路、鐵路幹線後,又建有著名的下花園煤礦、發電廠、電石廠等,加之村景秀麗,上有雞鳴山,下有大水泉(現改為公園),逐漸成為客商雲集之地,馳名北國,聞名遐迩。

目前,下花園雞鳴山已成為孤秃山峰,廟宇毀于十年浩劫之中,僅有廢址(據說上級撥款要修此山),破磚碎瓦一片,嗚呼!山峰雖挺跋于高高的雲霄之中,然而當年盛景卻已煙沒,令人感歎不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