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為什麼低眉呢?這個問題從古問到今。
17世紀 銅漆金自在菩薩像 觀複博物館藏
國人較早的一次求知可上溯至隋代,隋代禮部侍郎薛道衡喜歡遊曆名勝古迹,遊覽至鐘山開善寺時,發現寺中金剛與菩薩的形象各有所異,心下不解。再看僧人們或禅堂打坐、或勤于執務,各個舉止安詳、神态自在,這時正巧有位小沙彌自大殿走來,薛道衡動了心念,想考一考這位小沙彌,于是上前提問:“你可知金剛為何怒目、菩薩又為何低眉嗎?“
小沙彌作答:“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薛道衡愕而有所悟。這個故事在宋人龐元英的《談薮 薛道衡》中有所記錄。
17世紀 銅鎏金金剛手菩薩坐像觀複博物館藏
較近的一次複有代表性的求問,來自于胡蘭成的學生、台灣女作家朱天文,她在自己小說《巫言》的開篇就抛出設問“你知道菩薩為什麼低眉?”其自答可謂進一步思考,耐人尋味:
她認為,菩薩之所以低眉,除了不忍,也因覺救不來。每分每秒、世上每個角落都有人念誦“菩薩保佑”,其紛繁龐大,再法力無邊也無法一一排解。
朱天文的意思其實并不在說菩薩,而在說人。
比起無度索求,求助于神明天地,還不如接受甚至帶着一些欣喜承認:生活之苦也是常态。回歸到本真去,不無度妄求,生活也将歸于平靜。
如此說來,這樣的“低眉”與其說是無奈,倒不如說是另一種形式的開釋。想必這一點台灣著名雕塑家林昭發先生應該深有所感,故而其所塑觀音之“低眉”,除了慈悲之外,還另有一種闊然的默勸之感,靜靜注視下,自然可覺心中平靜安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