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創造更美好的教育

創造更美好的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09 22:19:41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共同努力重構世界教育體系

創造更美好的教育(共同努力重構世界教育體系)1

斯蒂芬妮亞·賈尼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

創造更美好的教育(共同努力重構世界教育體系)2

劉利民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

創造更美好的教育(共同努力重構世界教育體系)3

肖連兵光明日報社國際交流合作與傳播中心秘書長

“這場危機将進一步加速教育的全方位變革”

肖連兵:尊敬的賈尼尼女士、劉利民先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程度超出國際社會預料,你們如何看待這場疫情對各國教育的影響?

賈尼尼: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産生了全面沖擊,擾亂了全球教學秩序,或将吞噬我們幾十年來在教育領域取得的進展。受影響最大的是弱勢和邊緣化的學習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合作夥伴一道,在全球範圍内引領教育議程,确保所有會員國将恢複教育教學作為首要任務。為确保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我們需要增加投入,在世界範圍内形成更加強大、包容和有韌性的教育體系。疫情表明,全球大多數教育和培訓系統尚未做好确保教育連續性的準備,無法支持教師提供遠程和混合式教學,難以緩解疫情沖擊下的勞動力市場就業壓力。這場危機将進一步加速教育的全方位變革,迫使我們有效應對今天面臨的一些全球性挑戰。當務之急是制定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對共築和平極為重要。教育複蘇需以平等為核心,注重賦能教師行業,确保互聯學習惠及所有人,加大教育投入。要将教育作為與健康和就業同樣重要的公共産品來對待。

劉利民:新冠肺炎疫情是這兩年最大的變化,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在疫情影響下發生着改變。峰值時刻,疫情曾導緻全球191個國家中的15.8億學生停課。中國迅速動員大量人力、物力、智力、财力,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滿足了2億多學生居家學習需求,成功做到了停課不停學。我們還采取了不同學段、不同地區分期分批開學、做好線上線下教育銜接、加強健康教育及強化應急預案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實現了大中小學全面安全有序複學的目标。

同時,疫情也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帶給我們很多啟發,也帶來不少挑戰和命題。一是加速了技術變革教育的進程。這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在線教育,讓所有人在進程中都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教學模式的些許轉變。同時,這場在線教學實踐加速推動了網絡教學平台工具的普及和發展,大幅提升了參與者的教育技術素養和信息化應用能力。這些技術和應用能力的發展都将帶動新的教育革命。二是撬動了教育專屬紅利。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投資下降、就業低迷以及需求降維,迫使勞動力重返或者延長教育培訓,這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三是暴露了人才供需對接存在短闆。疫情期間,各國都面臨公共衛生人才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催生了互聯網營銷師、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呼吸治療師等一些新職業,這對學科專業的調整優化和課程設置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加快了家校共育的發展。疫情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前所未有地把家庭教育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需要加快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推進家校共育共治的體制機制實踐,家校協同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肖連兵:在你們看來,教育面臨的挑戰是否意味着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要重構?

賈尼尼:最大的挑戰是不讓任何人在數字時代掉隊。數字變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數字化技能和學習已成為任何教育體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僅有少數國家把人工智能能力納入課程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21年11月大會上通過的《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強調,我們必須确保數字化變革在造福人類的同時,遵守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的道德準則。該建議書是針對人工智能倫理的首份全球性規範框架文件。事實上,全球仍有一半人口無法連接互聯網。據聯合國估計,在新冠肺炎疫情導緻學校關閉期間,學齡前至高中階段約有5億學生無法進行遠程學習,其中四分之三來自最貧困的家庭或農村地區。大多數學生因缺乏網絡連接、數字設備和技能而無法獲得和使用依靠數字技術提供的教學内容。巨大的數字鴻溝表明,連接互聯網是保障受教育權的關鍵因素。我們必須引導數字化變革,推進全民高質量教育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标,我們需要創新服務最邊緣化的社會群體,增加對開放、免費且高質量的線上學習内容的投入,支持創新教學方式。

劉利民:疫情期間開展的大規模在線教育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教學社會實踐,師生、家長對線上教育的認知和接受度大幅提升,在線教學推動了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變革。教育領域已成為人工智能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學模式都将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共創分享、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教育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轉變。

在智能化時代裡,教育教學創新的步伐将不斷加快,學校将由封閉走向更加開放,學習将由被動走向主動,學生将由獲取知識走向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建構能力和合作精神,實現更加多元、更加精準的智能導學與評價體系,促進人的個性化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智能技術打破地域和資源的限制,降低教師負擔,将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地落到實處。為應對教育教學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國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設以數字化為支撐的高質量教育體系。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線,平台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賦能社會、教育創新等功能,為加快實現教育提質增效和改革發展,實現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服務支撐。

創造更美好的教育(共同努力重構世界教育體系)4

3月11日,在斯裡蘭卡瓦武尼亞地區,學生們走在學校附近的鄉道上。新華社發

“賦能學生運用知識和價值觀實現正向改變”

肖連兵:教育的本質、目标和方式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請談談你們的見解。

賈尼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1年11月發布了“教育的未來”旗艦報告,呼籲對教育進行重大改革,以彌補過去的不公正,并增強我們創造更可持續、公正的未來所需的共同行動能力。報告為教學法改革提供依據,強調團結合作而非競争的教學方法,同時為設立重視生态、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課程提供支持。報告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擴大受教育權,使之持續終生,是我們的工作優先事項。由聯合國秘書長召集的教育轉型峰會将于2022年9月召開,此次峰會鼓勵國際社會重申将教育作為基本公共産品,希望調動教育變革的政治積極性,努力彌補因疫情導緻的學習損失,為重構當今和未來世界教育體系,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四,付出各國和國際社會應有的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推動變革性教育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們希望通過教育推動可持續發展,提升全球公民意識,增進人們的健康福祉,賦能學生運用知識和價值觀實現正向改變,例如保護我們瀕危的生态環境,拒絕歧視與區别對待,傳播和平和非暴力等。

劉利民:教育是傳承文明和知識、促進人類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是提高人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教育要使人得到發展,這就是教育的本體性。可以說,教育決定着人類的今天和未來。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教育不是抽象地培養人,而是結合具體的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進行的。所以,教育在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性質,通過實現個體發展為社會服務。中國是由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教育應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當前的任務是要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使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提高教育質量,要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倡導個性化學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讓教師成為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學會學習、學會探索,真正獲得知識,成長成才。這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提到的“要重新定義教育、學習和知識,學習不隻是學生的事情,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同伴之間都要互助式學習”觀點是一緻的。

創造更美好的教育(共同努力重構世界教育體系)5

4月19日,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麥克雷雷大學孔子學院中文教師王夢雲(左)與學生進行交流。新華社發

“我們必須建立責任共擔的理念”

肖連兵:教育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中國國家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你們對此有什麼理解?

賈尼尼: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古往今來,文明因科學、文化、文學等各領域的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絲綢之路就是人類文明多樣化的寫照。我們認為,通過政治治理和經濟發展還不足以建立持久和平。思想與道德上共同一緻是連接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增進相互理解、培養共同歸屬感的基礎。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而我們共同的家園正遭受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威脅,此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通過團結合作保護全球公共産品。團結的力量總歸大于分裂的力量。我們必須通過在教育、科學和文化等“軟實力”領域的合作,建立責任共擔的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緻力于倡導普遍性和多樣性,例如基于“突出的普遍價值”原則,評定1000多處文化遺産,弘揚文化多樣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開發促進全球公民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合作項目。文化是理解世界和激發創造力的切入點,盡早讓孩子們接觸文化、開闊視野十分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是通過加強教育、文化、科學及信息傳播來促進和推動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構建持久和平做出貢獻。我們相信,隻有在上述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從區域到全球廣泛合作,才能共築持久和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聯合國系統中唯一負責教育治理的專門機構,領導和協調《2030年教育議程》,具體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标四。教育是一項人權,是促進可持續發展與和平的力量。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每項目标都離不開教育,它使人們掌握知識、獲得技能、豐富價值觀,從而享有有尊嚴的生活,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這些目标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全球需要團結合作,堅持多邊主義。疫情暴露并加深了全球教育不平等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迅速動員多方力量,于2020年3月成立全球教育聯盟,确保疫情期間世界各地教育教學不停擺。該聯盟彙集了來自聯合國系統、民間社會組織、學術界和私營部門的200多家機構,在112個國家和地區圍繞互聯互通、性别平等和教師發展三個中心主題開展工作。各方合作夥伴加入這一倡議的速度表明,彙集人才、共同行動是支持會員國最有效的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跨領域合作,對重建社會韌性、增進團結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教育賦予力量,文化促進團結,科學保護健康,溝通捍衛所有人的權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具有獨特的國際準則和規範,促進思想交流和知識共享,為成員提供了其職能領域内對話和聯合行動的平台。從1960年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到2019年的《承認高等教育相關資曆全球公約》,教科文組織制訂了各類規範性文件,設置全球标準,促進了學生流動和知識分享,體現了普遍性原則。

劉利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世界的前途和命運的角度來思考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它超越了民族、國家與意識形态的界限,蘊涵的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展現的是寬廣的人類情懷和強烈的擔當精神。它的提出是建立在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認識基礎之上的。隻有世界各國認識清楚這一問題,達成共識,才能真正有效推動和化解全球治理、全球秩序面臨的變革與挑戰。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價值追求。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教育交流作為人文交流的重要構成,要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更多交流增信釋疑、加深友誼、夯實基礎。面向未來,中國願意主動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以更加開放創新的舉措推動世界教育發展,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姿态應對全球共同威脅和挑戰,以更加開放共享的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肖連兵:中國一直參與國際教育合作,近年來積極推動與金磚國家、東盟、非洲的職業教育合作。你們如何評價國際教育合作的努力?

賈尼尼:上述區域性組織和論壇,不僅是探讨共同挑戰和最佳實踐的重要平台,也是制定共同目标和擴展解決方案的關鍵渠道。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強調開放,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非洲《2063年議程》等區域性發展規劃的進程。我認為,這是加速縮小數字鴻溝、擴大數字化學習、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和技能發展,以及拓寬研究和創新網絡的重要途徑。

劉利民:伴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到來,新型技術技能人才供不應求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凸顯。中國從提高職業教育供給、質量和适應性方面入手,重點關注産業鍊條、企業需求、社會急需和技術前沿,取得顯著成就,為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為中國的國際教育合作和國際經貿合作探索了新的合作渠道、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

近年來,在中非合作論壇、上合組織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等重要外交機制中,中國領導人相繼提出建設魯班工坊、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金磚國家職業教育聯盟、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共同體等重要教育合作倡議,契合新發展格局下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增長點和新關切點,有利于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與世界各國不斷加強職業教育領域務實合作,共享職業教育發展成果。面向非洲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立合作機制,開展了一系列人才培養、師資培訓和産教融合項目,分享中國優質職業技術教育資源,采用“授人以漁”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本土“建設者”,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國際産能合作,促進世界各國人文交流與民心相通。

今年下半年,中國将舉辦首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打造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嶄新平台。我所在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作為此次大會承辦單位之一,将于大會期間發起成立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彙聚全球優質資源,聯通各界合作夥伴,引領帶動更廣泛、更深入、更有效的雙多邊交流合作,共同提升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和适應性。

肖連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開展了哪些教育合作項目?實施的情況怎樣?

賈尼尼:為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四,提供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特别是在教科文組織全球優先事項——非洲和性别平等方面,彭麗媛教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特使。由中國政府支持設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女童和婦女教育獎自2015年啟動以來,每年頒發給兩個獲獎者,表彰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發展的優秀實踐案例,宣傳教育性别平等理念。在中國政府支持下設立的另一個重要獎項是孔子教育獎。該獎項設立于2005年,每年表彰幫助農村地區成年人、失學青年,特别是在女童和婦女掃盲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政府機構或社會團體,每年在國際掃盲日表彰三個覆蓋和幫助最邊緣地區人群的獲獎方案。

高等教育是另一個重要合作領域。依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圳信托基金,提升10個非洲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能力,其他中國信托基金也積極幫助推動非洲職教發展。近年來,中國一直大力支持科技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2019年通過的《北京共識——人工智能與教育》是首個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2030年教育議程》提供建議的文件。好未來教育集團支持開展關于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能力的指導框架研究,形成《K-12AI課程:官方認可的AI課程設計指南》報告,發布“人工智能與未來學習”成果。我們也與華為聯合開展“全民技術開放學校”項目,支持和推動非洲三國學習建設包容性和有韌性的學習體系。上述例子證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在支持教育發展的廣泛合作,尤其是在一些前沿領域的合作。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我曾參加由中國教育部在北京舉辦的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會。早先我在意大利高校任校長時,就曾推動意大利高校與中國高校的合作。中國近年來的發展令人驚歎,教育投入始終被放在優先發展的首要位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是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一支力量,也是全球創新中心。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為人類創造了無數藝術、文化、哲學和科學财富。我們見證了中國如何高效地将龐大的教育體系轉為線上學習,将政策向包括殘疾兒童等在内的最邊緣化的群體傾斜。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參加了所有部長級會議,交流經驗,提供支持。展望未來,中國可以在消除數字鴻溝,建設更具韌性、包容性、高質量教育體系方面提供支持,不讓任何人掉隊。

劉利民:中國在1971年恢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法席位之後,一直與教科文組織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包括資金、經驗、理念等一系列公共産品,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賈尼尼教育助理總幹事介紹了有關情況,我想補充的是,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夥伴,積極響應聯合國國際教育日的決議,自2021年起開始舉辦聯合國國際教育日—中國活動,每年選定不同主題,與世界分享中國教育成果和經驗,貢獻中國方案,推動教育助力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标的實現。2022年活動以“女童和婦女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受到海内外廣泛關注,活動提出的創新教育賦能女性、構建和諧包容文化、營造性别更加友好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三點倡議,得到積極響應。有關國際組織、駐華使領館、海内外教育界人士約81萬人次在線觀看活動直播,活動累計媒體報道60多篇,整體曝光量達3500萬人次。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處統籌并翻譯)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7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