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上以一月零度等溫線區分中國南北方,大緻是秦嶺淮河一線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這方面中學地理課本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不再贅述。說一個容易忽視的小細節,無論以一月零度等溫線或者以800毫米降水線來劃分,藏南地區都應劃在南方。
嚴格按照一月零度等溫線劃分,跨越南北方的省份有: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和自治區。其它省份是單純的北方或南方省份。甘肅可能是大家最想不到的省份,甘肅是我國氣候類型最多的省份。
下面我将從另外三個角度來劃分一下南北方。
一、以漢語方言來劃分。
參考《中國語言地圖集》(12版漢語方言卷),漢語方言分為官話、晉語、吳語、閩語、客家話、粵語、湘語、贛語、徽語、平話和土話,官話區又分為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如果通俗的分成北方話和南方話,那就是官話、晉語地區是北方話。其它是南方話。按照這個劃分方法。南京(南京南部高淳縣是吳語)、揚州、武漢,成都、重慶,昆明、貴陽等城市都是北方。西北、西南的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因為如果說漢語大部分也是說北方官話,也就是普通話。所以也是北方方言(官話)的覆蓋區域。
如果大緻給個這種劃分南北方的方式一個清晰的地理界限那就是地理課本上第二階梯第三階梯分界線以東,長江以南,如下圖。
二、以飲食習慣劃分
通常大家說南方主要吃米,北方主要吃面,但我的家鄉在北方的北方,東北邊陲黑龍江佳木斯,那裡也主要吃米。另外江南大部分地方面食也是很常見的。以大米、小麥來區分南北方飲食習慣粗糙了一些。
我認為應該以下三個點來區分:
1、飲食中米制品和面制品的多樣性和對其挑剔程度來區分。
我的家鄉佳木斯盛産大米,那些南方的所謂魚米之鄉和佳木斯比起來都是小打小鬧,但我們吃大米主要是白米飯加炒菜。而到了長江流域及嶺南,米制品種類很多。米粉、米線自不用說,飯的種類也多種多樣。
甚至用米來做餡兒,比如燒麥這個神奇的存在。南方面制品也很多,但拿面條來說,南方以堿面居多,吃面條對調味料和澆頭要求較高。北方則推崇筋道的白面條,即使調味料和拌菜不滿意,隻要面條好也會不吝贊美之詞。
按照這種方法,北方對面制品挑剔,對米制品相對要求低,南方則正好相反。
2、甜食,小吃
也就是網上很紅的湯圓、元宵之争;甜豆腐腦、鹹豆腐腦之争;鹹粽子、甜粽子之争等等。這個各類文章太多了,也不多說了。
3、辛辣食品食用方法
對蔥和蒜的食用方法也是區分南北方飲食的重要依據。北方一般用蔥花炝鍋,出鍋前放蒜提香。南方則正好相反,用蒜末炝鍋,出鍋前放香蔥提味。另外北方蔥和蒜都是可以生吃的,南方則大部分人不能接受。
這種劃分方法比第一種南方範圍大大擴大,四川,雲貴,湖北都是南方了,江蘇南北界限也向北移動了,南京揚州都是南方了。
三、以家裡有沒有暖氣劃分
哈哈哈,想起這個我就想樂,我一個東北人,上大學到湖南,冬天凍死我了!
有沒有集中供暖是一個南北方重要區别,實質上跟大家說的秦嶺淮河意思差不多,隻是集中供暖分界線更加貼近一月零度等溫線。我國東部地區集中供暖的分界線要比淮河靠北,大緻是隴海鐵路一線。比如河南周口地處淮河以北,但沒有集中供暖。
近些年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對這個持反對态度。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湖南長沙上學,宿舍是棟頗有年代的老房子,2013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頭門窗都變形關不嚴,四面透風。寒冬臘月,同寝室的南方同學上身穿着三層毛衣,下身隻有一條單褲,凍得哆哆嗦嗦,說話嘶嘶哈哈。但從屋外進門第一件事總是打開北方同學關掉的窗戶,口中每每必念念有詞:太悶了,通通風,通通風。哈哈哈!
劃分的方式還可以有很多種,比如是否産茶,是否制作鹹肉等等。大家心目中的劃分方法是哪一種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