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4:04:37

文|禅茶君

在中國至少有三位與茶有關的人物被當之無愧地譽為聖者—神農、陸羽和吳覺農—它們分别引領着源遠流長的中國茶葉文明之曆史進程的三個階段——茶的發現茶的興盛和的現代化。

01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距今四五幹年之久的華夏部族領袖神農氏雖然還屬傳說中的人物,但在茶界卻已被公認為最早發現茶并把它與人類結合起來的偉大始創者。

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的記載,還記載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個荼就是今天的茶。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1

02“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陸羽(733·804),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

陸羽壯年時期完成的著作《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論述茶葉文明的專著。自《茶經》始茶學成為一專門的學問,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在《茶經》中,把團茶的制造方法分為采、蒸、搗、拍、焙、穿、藏等七步。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2

如欲窺中國制茶技術演進的全貌,從曆代的茶書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唐朝以前因無專論的茶書,關于茶的總總,約隻限于文人的吟詠,而對其基本認識則文獻阙阙,故難以考證漢、魏、六朝制法究為如何。

不過由茶經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錄北魏張揖所著廣雅一文曰:「荊巴之間,采茶葉為餅狀……。」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成餅狀的團茶,至茶經出,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書立論,承先啟後,公諸社會,後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經,原因即在此。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3

03制茶技術始于唐而興于宋,宋徽宗著《大觀茶論》

宋帝皆嗜茶飲,尤其是宋徽宗趙佶,他不僅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對茶也有深刻的研究,宋徽宗不但親自著作《大觀茶論》,談論茶事,更不惜出重金以尋新品種的貢茶,因此團茶種類不斷翻新,據宣和北苑貢茶錄所記,貢茶在極盛時,有四十餘種品類,且在制茶技術更有一大步的進展。

據趙汝砺《北苑别錄》記載的團茶制法,較陸羽的制法又更精細,品質也更為提高,宋團茶制法是采、揀芽、榨、研、造、過黃等七個步驟。

從制造過程看來,較唐朝的團茶更為細緻,而其種類也不斷翻新,技術上也有突破的發展。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4

宋朝末年其種類也不斷翻新,更由于宋代飲茶風氣昀普遍,名茶不下百種之多,技術上也有突破的發展,宋朝末年發明散茶制法,于是制茶法由團茶發展到散茶,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燮。

到元朝團茶漸次淘汰,散茶則大為發展,末年時又由「蒸菁法」改為「炒菁法」,明時團茶已不再流行,炒菁散茶則大為流行。

許次纾《茶疏》所載者,即為炒菁制茶法,一直到現在還是使用炒菁法,隻是技術上,作業上更科學化、更創新,發展至今,速溶茶(茶精)的問世,對平日飲茶解渴與保健,确是相當便利。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5

04當代茶聖吳覺農應運而生,著有《茶經述評》

自陸羽後經過十個世紀傳統茶葉文明的積澱到了20世紀中國茶葉經曆了從極度衰竭到複興發展的艱難曲折曆程。中國茶經受了時代的激烈震蕩,其變幻之大險阻之多建數之廣,業績之面貌刷新之全面是曆史上任何一個世紀所沒有的。

而在這溦烈震蕩中誕生的當代茶聖吳覺農,則是谮寫這一光輝曆史篇章的我國茶業界的一代宗師。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6

“考原産地、正名分;建實驗場、興實業;培養人才、辦高校;科技興茶”,吳覺農先生是中國當代茶界的一面旗幟。

他是一百多年以來,中華民族争取華茶複興的代表人物,他是我國茶史考證和茶政改革者、茶葉外貿踐行者、茶葉出口産地檢驗創始人、茶業高等教育開創者、茶葉科研開拓者。

他主編的《茶經述評》對自唐迄今茶葉的演變與發展,從經驗到理論作了系統的總結,為研究茶史鋪平了道路。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7

《茶經》為唐代陸羽所作,成書已1200多年,古往今來,從未有人對這本茶界學者奉為神明的茶聖所著的茶葉專注提出質疑。吳覺農卻認為:“原文比較古澀,不易看懂,有的内容值得商榷,由于時間的流逝,《茶經》所叙述的造茶工具,煮茶、飲茶的器具等部分,有的已無現實意義。”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8

吳覺農先生(第二排左一)在浙江茶葉改良場

吳覺農花了多年時間鑽研《茶經》,于1987年寫成《茶經述評》。《茶經述評》有譯注,有評論。譯注通俗易懂,評論富有新意,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同時在理論上以科學說明,又以發展的眼光對茶葉研究提出新課題,為進一步研究茶葉提出了方向。

提起茶文化不得不說說茶聖(茶界的四大茶人)9

這本專著有科技知識,有曆史資料,既評述了陸羽的《茶經》,又兼及其他古農(茶)書,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巨作,被譽為“20世紀的新茶經”和“茶學的裡程碑”。

陸定一特地為之作序,他說:“吳覺農先生的《茶經述評》就是20世紀的新《茶經》,吳覺農先生畢生從事茶業,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态度嚴謹,目光遠大,剛直不阿。如果說陸羽是‘茶神’,那麼說吳覺農先生是當代中國的‘茶聖’,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

編者按:

如果說神農氏是茶葉發現者,那麼陸羽便是茶葉學科的創立人,而吳覺農則是當代茶業貢獻最大的人了,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