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司馬遷評價史記

司馬遷評價史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4 02:49:06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 ,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1

司馬遷像

生平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劉啟中元五年),司馬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在故鄉讀書,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2

太史公司馬談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歲,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司馬遷在故鄉過着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歲,窦太後死,漢地區沖突罷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一說司馬遷出生于這一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12歲,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 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漢武帝從主父偃建議遷民于茂陵。司馬遷随家遷到京城,跟随侍中孔安國學《尚書》,跟随董仲舒學《春秋》。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3

尚書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歲,遊曆各地。司馬遷開始漫遊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在魯地觀禮,向薛(山東滕縣東南)、彭城,尋訪楚漢相争遺迹傳聞,經過大梁,回到長安,曆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歲,公孫弘為丞相,請為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司馬遷得補博士弟子員。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歲,為郎中。以考試成績優異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24歲,為郎中。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到雍地,祭祀五帝,獲白麟。司馬談開始編修《太史公書》。《史記》原計劃記事止于此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7歲,為郎中。漢武帝遊鼎湖,到甘泉(陝西淳化縣境内),司馬遷以郎中身份侍從。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4

漢武帝雕塑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33歲,為郎中,随漢武帝祭祀五帝到雍(陝西鳳翔縣),到河東(今山西夏縣東北)。有司與太史公司馬談、祠官舒議祭祀後祠。始立後土祠于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冬十月,“武帝自夏陽東幸汾陰”,司馬遷随武帝回夏陽故鄉。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歲,為郎中,冬十月,司馬遷以侍中身份侍從漢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風、平涼、崆峒,太史公談、祠官舒等向武帝建議立泰壇。太史公談議泰典禮。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歲,為郎中将,漢武帝與公卿、諸生議泰山禅。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達邛(四川西昌一帶)、笮(四川漢源一帶)、昆明(雲南曲靖一帶),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置五郡。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5

漢武帝雕像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36歲,為郎中。漢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馬談随行,至周南(灑南洛陽)而病危。司馬遷自西南歸,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司馬談臨終囑托司馬遷繼而續《春秋》。司馬遷以郎中身份侍從漢武帝到泰山,然後又到海邊,從碣石到遼西。又經北邊、九原(今包頭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歲,為郎中。春,司馬遷随漢武帝到缑氏(河南偃師),又到東萊,四月,黃河決口,司馬遷從武帝到濮陽決口處,與群臣負薪塞黃河決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歲,繼父職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紳石室金匮之書。”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抛棄隐居生活,立志于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歲,為太史令。冬十月,司馬遷随武帝到至雍地,祭祀五帝,經回中道,批出蕭關(今甯夏固原縣東南),經涿鹿,從代地(今河北蔚縣)而還,經河東回長安。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6

蕭關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7

蕭關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歲,為太史令,冬,司馬遷随武帝到南郡盛唐(廬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尋陽(湖北黃梅縣西南)過長灑,登廬山,北至琅琊(今山東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歲,為太史令,冬,司馬遷随漢武帝行至回中(陝西隴縣西北)。三月,經夏陽至河東,在後土祠祭祀。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8

司馬遷行遊路線圖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42歲,為太史令,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曆》,漢武帝宣布廢(颛顼曆》,改用此曆法。太初曆對後代有極大影響。冬十月司馬遷随武帝祭泰山,司馬遷開始著述《史記》。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9

太初曆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10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歲,為太史令,司馬遷專心著述。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開漢元年) 46歲,為太史令。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發兵讨伐匈奴。李陵為将,請“自當一隊”。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47歲,三月,司馬遷随漢武帝至河東,祭祀後土。

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含垢忍辱忍受“宮刑”。

公元前98年(天漢三年) 48歲。李陵被滅族。司馬遷為著作史記而忍辱苟活,自請宮刑。《悲士不遇賦》約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 49歲,為中書令。被赦出獄,任中書令。《漢書·司馬遷傳》:“遷既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發憤著史記。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着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53歲,為中書令。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間有信給司馬遷。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55歲,為中書令。完成《史記》。《報任少卿書》說:“仆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改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56歲。司馬遷約于公元前90年前後去世。死因不明。一說司馬遷死于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後元二年), 又一說死于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

司馬遷的《史記》究竟有何偉大之處,值得司馬遷放棄尊嚴放棄生命來維護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這部人類曆史上,永遠閃耀着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由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多篇組成,它記載了上起黃帝軒轅氏,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近3000年的中國曆史。

十二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

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

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充分肯定了它的文學成就和曆史地位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漢書》(班固)、《後漢書》(範晔、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璧”。因此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 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二十五史是中國曆代的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加的一史的清代柯劭忞寫的《新元史》,也有不算新元史而計《清史稿》的),二十五部史書,二十五史中,除第一部是通史外,其餘皆為斷代史。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11

二十五史

《史記》偉大功績之一,在于他開創了新的曆史著作的編寫方法,它就是後世史學家所譽的“紀傳體”,它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5種體例組成,而“本紀”是全書的提綱,按照年份及曆代帝五的興衰及重大曆史事件組成。

“十表”以年表的形式,記載了重要的曆史大事,“八書”記載了各種典章制度及其演變,“三十世家”則記載了自周以來開國傳世的諸侯,“列傳"記載了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事迹。讓我們看着這些人物與傳記,想想那三千年來的曆史,就知道司馬遷與《史記》的偉大之處了。

司馬遷不光是單純的将事件累記,他最可貴之處還在于真實公正,他不會因個人的好惡而修改曆史,他寫每個曆史人物及曆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對史實進行了反複的核對。漢代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故謂之實錄”,對他的公平公正及從實際出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史記》最偉大之處還在于,它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司馬遷用其博學多才的知識,運用了很多的口頭語與成語、諺語,甚至是歌謠來書寫,文筆不生硬叙述和諧流暢,很多的話語話外有音,很值得人玩味,這些都與司馬遷很高的藝術修養有關。

曆史評價

(一)司馬遷承繼其父司馬談的黃老之學,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對神秘化的陰陽五行學說采取譏評的态度。他還以造詣甚深的自然科學知識(天文曆法)為依據,認為陰陽、四時和二十四節氣等是不可更改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們必須遵守,不可違背。由此,他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學說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和批判。(二)司馬遷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和以曆史上大量的事實為根據,說明善人往往不得善報而遇災受害者“不可勝數”,但惡人卻有“終身逸樂,富貴累世不絕”,“竟以壽終”的。揭露了所謂“天道有知”、“天之報施善人”的欺人之談。(三)反對神鬼和求仙可緻長生不死的迷信。(四)司馬遷試圖從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即經濟生活中找尋社會現象和社會意識問題的根據。他把人們從事農、礦、工、商等經濟活動的曆史看成和自然現象的變化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并認為社會生産的分工和發展是被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所推動的,而不是什麼政治力量和神的意志所能創造的。(五)司馬遷認為社會上等級和奴役關系的産生,起源于彼此占有财富的懸殊,他揭示出富者剝削和奴役貧者是人類社會的現象,并非是“天命”的安排。(六)司馬遷繼承了《管子》的道德觀,認為财富的占有情況也決定人們的道德觀念。司馬遷抨擊“天道”,肯定“利”和“欲”,認為有“利”即有“德”。

(七)司馬遷具有較進步的道德觀,他充分發揚前人的人本思想。凡于當世、曆史、人們、國家有所貢獻和作為的,尤其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觀念,予以記述和歌頌,與當時的封建倫常道德觀念大相徑庭。(八)司馬遷主張從不斷變化發展的觀點去考察國家成敗興亡的道理。他要義“通古今之變”的曆史進化觀點來觀察曆史。他在《自序》中所說的“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正是他“通古今之變”的方法論。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位于陝西省韓城市南十公裡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

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據韓城縣志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于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呂莊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2014年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司馬遷評價史記(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記)12

司馬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