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秦失其政,各路豪傑蜂起,相與并争。當此時,生有重瞳、長八尺餘、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吳中子弟皆憚之”的楚國貴族後裔——項羽,在其叔父項梁的示意下,揮劍斬殺了當時的會稽太守殷通,粉墨登上曆史舞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蓄勢待發,劍指鹹陽!
對于秦國,項氏家族是有着國仇家恨的,家破國滅,颠沛流離,年少的項羽便在心中根植下了對秦國深深的仇恨!他的童年沒有色彩,有的隻是“萬人敵”的不斷學習和訓練,他的一生隻為“複仇”二字而活。叔父教會了他骁勇善戰,卻忘記教他治國之術。
次年,定陶之戰,項梁戰死沙場,匆匆謝幕。26歲的項羽被推上前台,叔父給他留下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大好局面:忠心耿耿的八千子弟兵,和大量優質的人才儲備。
于是巨鹿之戰,披挂上陣,“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士氣震天,所向披靡,銳不可當。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呼聲動天地,凝聚将士衆心,“楚戰士無不一當十”,九戰九捷,以5萬之軍擊敗秦軍四十萬之衆。年輕的項羽初露頭角便威震四海,此一役令當時作壁上觀的諸侯大軍“人人莫不惴恐”“入轅門,膝行而前”, 莫敢仰視之,舉其為上将軍。
于是,領軍入關,長槍所向破盡八方阻擋,“所當者破,所擊着服,未嘗敗北”,終于“百二秦關終屬楚”,僅僅三年,功成封王。
當楚旗在鹹陽宮上飄揚,項羽看着這豪華的宮殿,仿佛是建立在楚人的骨骼之上,積蓄多年的仇恨和膨脹的自信相碰撞,于是殺秦王,燒阿房,“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坑殺二十萬降卒,血色浸染鹹陽。他不管不顧,隻為宣洩,隻為複仇。年輕的沖動浮躁,好勇鬥狠,少謀獨斷,在權力的巅峰急劇膨脹,缺失了叔父的約束和管制,注定了他的悲劇收場!
既滅秦,天下在握,大業已成,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卻一心東歸,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為此,世人道其愛慕虛榮,鼠目寸光。然而正是這份“鼠目”, 顯現出了稚嫩的可愛,才讓項羽被人銘記了千年。他沒有雄霸天下的野心,他隻想大仇得報,功成名就,及早返鄉,與鄉人同樂,還百姓太平。至于皇帝,算了吧,他不想在秦人的土地上逗留片刻。這份淡然,難道不是更難得的嗎?
我既歸鄉,那麼大封天下吧!年輕的項羽自負而驕縱,沒有深謀遠慮,隻有率性而為。獨夫項羽自恃武力之強,遷舊主于蠻荒,王佞臣于故都。當年那些作壁上觀的諸侯将軍們,不配得到榮耀,領了一點封地,各自回家吧。而那些有恩于我的功勳楚将、項氏族人,才應該得到豐厚的獎賞。然而,天真的項羽又怎麼鬥得過老謀深算的人精們呢。所以當漢王封壇拜将,舉義旗出陳倉讨伐項羽之時,諸侯雲集景從,也就見怪不怪了。
對于漢王劉邦,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放走了他,造成千古遺恨,讓人扼腕歎息!或許是因為優柔寡斷,或許是因為愚蠢糊塗,但或許更多的是源于項羽骨子裡的驕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真英雄不屑陰謀詭計,與其狡詐取勝,不如慷慨面對失敗,這就是項羽的美學追求,是對自己人格完美和内心追求的維護。
上天對項羽太好了,天生神力,少年得志,于是三年成王。上天也對項羽太殘忍了,身錯其位,難負重任,于是四年敗亡。公元前202年,32歲的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楚歌圍,夜飲帳,虞姬和歌舞劍殇,霓裳猶在眼前飄蕩。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功敗垂成,二十八騎退至烏江,項羽回顧自己的一生:“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将,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至死,他仍在捍衛自己戰神的稱号,稚耶?真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我們應該感謝項羽選擇了悲壯的堅守,如此,我們才會有英雄去緬懷。“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歌頌回蕩耳邊。
時間回到秦始皇南遊會稽時,百姓們都遠遠觀望着規模龐大的儀仗隊,人群中,一個少年喃喃自語:“彼可取而代也。”而另一處,一個中年人卻在感歎:“大丈夫當如此也!”一樣的情景,不同的感慨。曆史從這一刻開始就已經注定!一個是勇夫,一個是能者。就算江東子弟多才俊,就算包羞忍辱是男兒,但是卷土重來仍會失敗。
一世繁華,末路悲涼,一生傳奇,一曲絕唱。是謂霸王,而非帝王!
-作者-
張佳,85後,畢業于佩魯賈大學,喜愛讀書寫作,近來癡迷于讀帝王人生,寫就帝王系列,與諸君分享!如需授權轉載,公衆号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