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是正月十一,還有四天就是正月十五了。
過完正月十五,春節可以說是正式結束了,但是一場名叫“分開太沉重,寶寶心裡苦”的悲情戲已經上演——
“不要媽媽上班,媽媽不要走,哇哇哇!”
“寶寶不去幼兒園,不去不去就是不去,哇哇哇!”
除了上班、上幼兒園這種較長時間的分開,有時候媽媽上個廁所隻需要幾分鐘的“小别離”,寶寶也能嚎得驚天地泣鬼神,很多媽媽已經練就一手抱着娃蹲馬桶,一手解決擦PP和提褲子的神技了。
分離焦慮,讓媽媽感受到寶寶對你獨一無二的依戀和愛的同時,也被 “甜蜜的負擔”束縛着。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幾乎每個寶寶都會遇到的問題——分離焦慮。
//寶寶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照看者,特别是和爸爸媽媽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迹象,通常到18個月時會達到最高峰;另一個則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分離焦慮确實是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寶寶這時會表現出驚人的力量,使得你很難打開他抱着你的手臂,或者拼命抵抗抱着他的人,并且高強度的哭鬧會持續好幾分鐘。
以前不愛哭鬧的乖寶寶,現在變成愛哭又粘人的小妖精,有的家長說這叫做“越大越難帶”,認為寶寶退步了。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我們錯怪寶寶了!
寶寶之所以會這樣,是認知能力發育的體現:寶寶知道媽媽不在身邊,但是媽媽沒有消失不見,他開始明白想念的感受了。
作為家長,這種時候我們都會感到内疚和無奈,不少媽媽還會跟着寶寶一起流淚。柚子特别理解媽媽們的這種心情,畢竟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
其實,分離焦慮是寶寶發育成長中不可避免的一環,所以需要我們和寶寶一同面對和調整。
//4種和寶寶分離的錯誤做法//
01
錯誤做法一
偷偷走,絕不讓孩子發現
這樣做的危害:
偷偷溜走,是媽媽外出前離開方式的最下策,如此做法會讓孩子感到很不安、甚至是恐懼,因為媽媽說消失就“消失”了。長此以往,孩子會表現得膽小、畏縮、失去了走向更廣闊天地,探索新鮮事物的勇氣和力量,因為TA在“向前邁步”之前,總要“回頭”看看,媽媽還在不在。
寶寶1歲,特别黏媽媽,隻要快到媽媽出門上班的時間了,就拉着媽媽的手,讓媽媽跟她坐一起。每次上班前媽媽都偷着走,不是趁寶寶在吃飯,還是趁老人帶着寶寶在玩,每次都好像做賊一樣,悄悄地換鞋、關門、迅速“逃離”。一旦媽媽偷着走不成,被寶寶發現,寶寶就會歇斯底裡的哭鬧,喊媽媽。
很多媽媽會選擇偷偷走,害怕面對哭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的孩子,以為隻要看不到媽媽離開的場面,孩子不哭就不會難過。但TA時刻都會提心吊膽,處在媽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不見了的焦慮和恐懼中。這樣做唯一獲益的是媽媽自己,看不見、聽不到孩子的哭鬧,自己能離開的稍微安心一些。
孩子的想法
媽媽随時都可能消失,太讓人難過了,我感到很不安,以後我一定黏好媽媽!
02
錯誤做法二
騙孩子“隻走一會兒”
這樣做的危害:
這是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做法,嚴重破壞了母子間的依戀和信任,TA會感到莫大的無助和失望。近期,TA可能會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叛逆,因為TA已經不信任你說的每一句話。遠期,TA跟你學會了“騙”,以後也會騙你、騙别人。從此,TA将失去對他人以及整個世界的信任。
寶寶1歲2個月,媽媽為了每天能順利離開家門而絞盡腦汁,變着花樣兒的想辦法騙孩子能乖乖放自己離開。“媽媽去給你買酸奶喝,一會兒就回來好不好!”“快去看看,陽台上有隻大鳥”“你跟姥姥先吃早飯,吃完媽媽就回來了”……起初,孩子會很好騙。後來孩子也越來越精,無論媽媽說什麼都不會放開媽媽的手。每天上班都和孩子鬥智鬥勇。
有時媽媽總是自作聰明,以為耍點小伎倆就能騙過孩子,讓孩子不哭不鬧的順利放自己走。可孩子偏偏會信以為真,真的會眼巴巴的等着你“一會兒就回來”,守着這句承諾,一會兒去門口看看,一會兒望望窗外。這樣做的危害很大,破壞了母子間的依戀和信任,如果連自己最親近、最依戀、最信任的人都會騙自己,心理的那種無助和失望感受可想而知,對他人和這個世界的不信任感,也許就由此産生,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堪憂。
孩子的想法
原來最愛的媽媽也會欺騙我,我很傷心!我還可以相信别人麼?
03
錯誤做法三
哭着走,比孩子還難過
這樣做的危害:
被媽媽的負面情緒傳染,原本沒那麼擔憂的事也變得可怕至極。對“分離”這件事格外敏感,今後無論是與親人還是朋友的分離,都會倍感焦慮、憂郁,難以自拔。
寶寶10個月,每天早上媽媽上班離開之前,母子二人都難舍難分。一邊是哭得直冒鼻涕泡兒的寶寶,一邊是一步一回頭,眼淚汪汪的媽媽。出門之前,沒有20分鐘,媽媽絕出不去這個家門。要麼再抱一會兒、要麼再親一下……寶爸實在受不了每天早上都來這麼一出,大人孩子一起飙淚的哭戲,勸媽媽幹脆辭職在家帶娃吧。
每個寶寶都是媽媽的心頭兒肉,寶寶心裡難過,媽媽心裡更不好受。但媽媽忽略了一點,每個寶寶都是察言觀色的高手,面對一件未知或稍感不安的事情,如果媽媽表現出淡定、從容,寶寶就會覺得這不是一件有危險的事情。如果對于一件事,媽媽表現出焦慮和恐懼,寶寶就會感到特别可怕。
孩子的想法
每天早上和媽媽分開,媽媽都害怕的哭了,這一定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也很很害怕!
04
錯誤做法四
強行走,絕不拖泥帶水
這樣做的危害:
孩子将感到永遠不被媽媽看到和回應,對自我也會産生質疑,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愛的。這将影響到孩子未來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相應的,也會習慣于把自己的情感隐藏、隔離起來,跟誰都不會太親近。
寶寶9個月,最近開始表現出離不開媽,尤其每天早上媽媽上班前,就像一隻小考拉挂在媽媽的身上,任誰都拉不開,哭着鬧着也要死死抓住媽媽的頭發,絕不放手。為此,媽媽特意把頭發剪的很短,每天寶寶揪住頭發不讓走的時候,掰開寶寶的小手,轉身就走,不安撫、不回頭,媽媽以為隻有幹脆利索的走掉,寶寶才會更快适應。确實,沒過多久,寶寶就不像之前那樣鬧了,但伴随而來的是,寶寶對媽媽也不再那麼親近。
走的堅決、不猶豫是對的,但走的生硬、決絕就不合适了。這樣做忽略了寶寶的情緒感受,如果寶寶心裡的情緒情感長時間不會被媽媽看到、感受到、給予回應,寶寶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不被愛的、不可愛的,這将影響到孩子未來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
孩子的想法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哭、怎麼鬧,媽媽都不管我、不理我?也許是我不好,媽媽不愛我!
//
這樣做,盡快幫寶寶度過焦慮期
//
一定要跟孩子告别
每天早上出門前,要如實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大概要去多久,這期間誰來照顧寶寶。比如這樣跟寶寶說:“寶貝,媽媽要去上班啦,晚上回來,白天姥姥會照顧你”。無論孩子是否能完全聽懂這樣的話,但從媽媽平靜的語态就能感受到安全的氛圍。這樣說是為了給孩子心理準備,讓TA知道媽媽是暫時離開,還會回來的。這樣孩子的心裡會踏實很多。
出門前有個小儀式
和寶寶建立一種出門上班前的小儀式,這個儀式可以是母子倆喜歡的一個小動作。可以是出門前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相互的親吻,也可以是出門前的一個短小的遊戲,隻要是讓你們感到舒适的方式,都可以。越小的寶寶對生活的規律性要求越高,這樣的小儀式會成為寶寶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必不可少的規律性活動,儀式完成後媽媽就去上班了,這就是件順其自然、按部就班的事,沒什麼可擔心的,甚至有些寶寶會愛上這個小儀式。
給孩子一個可以兌現的承諾
與其編個理由騙過孩子出門,不如給TA一個實實在在你可以兌現的承諾。比如和孩子約定好,你下班回來後可以和TA做的一件高興的事。可以是下班回來後第一時間先給TA講個故事,或者先玩一個TA喜歡的遊戲。總之,能讓孩子開心笑起來的事都可以,可以随時變換。但重要的是要說到做到,并且最好能堅持下去。即使孩子過了分離焦慮期,這樣的方式也會成為高質量陪伴孩子的捷徑,增進親子關系。
自己心态放平和
很多時候,分離焦慮的不是孩子,而是媽媽自己。媽媽内心對孩子的愧疚,對于替代照料者的不放心讓媽媽變得焦慮起來。孩子隻是感受到了媽媽的情緒,并像鏡子一樣反饋出來而已。媽媽越是把分離當回事兒,孩子越是容易焦慮;媽媽越是表現得自然,孩子反而會有安全感。所以,信任孩子的替代照料者,也信任寶貝有接受和慢慢适應分離的能力,并且相信這個時期很快就會過去,媽媽的心裡就會坦然很多。
//家長也有分離焦慮//
看看下面的場景,你是否經曆過:
好不容易有機會爸爸帶孩子,我們能和閨蜜出去約個會,結果心裡想的全是寶寶,不放心地用微信進行遠程遙控:别忘了換尿不濕,不要給寶寶玩兒手機、記得給孩子吃水果……生怕豬隊友一個不小心把孩子磕了碰了。
懷着忐忑之心回了家,結果人家父子倆樂淘淘,美滋滋,相處融洽。
除了孩子有分離焦慮,我們的分離焦慮也不輕。
寶寶肯定能學會如何面對分離,他的這種焦慮最終都會消失,可能那時候的你會有另外一種難過——叫做失落。
當小寶寶會變成大寶寶,他有了新朋友,有了更多的興趣愛好後,他的世界中不僅僅隻有你。
等到了這麼一天,你的寶寶敷衍地和你說句,“媽,我走啦!”,就像長大成人後的你和你的媽媽告别時那樣輕松,也許你會懷念寶寶用小手摟着你的脖子,流着眼淚,哭着不讓你離開的日子。
成長,就是一段漸行漸遠的分離。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