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結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治療鼻炎技術介紹
中日友好醫院針灸科 劉乃剛博士
鼻炎是鼻腔炎性疾病的總稱,是指由病毒、細菌、變應原(俗稱過敏原)、各種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常反複發作或持續出現,纏綿難愈,罹患鼻炎後,病人飽受鼻塞、流涕、噴嚏等困擾,還有可能引起諸多非鼻部症狀,如:頭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咳嗽、咽喉疼痛、易口渴等,以及各種并發症,如鼻窦炎、嗅覺障礙、中耳炎,甚至有可能誘發哮喘。鼻炎給病人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造成極大困擾,有研究顯示,我國慢性鼻炎病人的數量已超過3億,也就是說,平均每100人中,就有21人患病,鼻炎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一個比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該病尚無治愈方法,一般臨床采用對症治療,病人通常需長期服藥,給病人造成極大負擔,同時需承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針刀結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改變了以往治療鼻炎的臨床思路,從調節鼻腔自主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入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解除了大量鼻炎患者的困擾。
鼻炎的分類鼻炎的分類較為複雜,一般按照發病時間的長短來分,可分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但是這種分類方法過于籠統,從病因學角度對鼻炎進行分類能反映各類鼻炎特點,較為合理。
世界衛生組織變應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工作組以及英國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會(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BSACI)最新版的指南中,将所有的鼻炎劃分成變應性鼻炎和非變應性鼻炎兩大類。其中,變應性鼻炎被分為間歇性變應性鼻炎(intermittent allergic rhinitis,IAR)或持續性變應性鼻炎(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PER)兩類。非變應性鼻炎則分為感染性鼻炎(infectious rhinitis)、嗜酸性粒細胞性鼻炎(eosinophilic or 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ilia rhinitis)、血管運動性鼻炎(Autonomic rhinitis)、藥物性鼻炎(drug rhinitis)、激素性鼻炎(hormonal rhinitis)、食物誘發性鼻炎(food-induced rhinitis) 、萎縮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結構異常性鼻炎(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rhinitis)、特發性鼻炎(idiopathic rhinitis)等不同類型。
我們臨床常見的主要是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結構異常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變應性鼻炎俗稱過敏性鼻炎,是指特應性個體接觸緻敏原後由IgE介導的介質(主要是組胺)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參與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應性疾病。其發生的必要條件有3個:①特異性抗原即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的物質。②特應性個體即所謂個體差異、過敏體質。③特異性抗原與特應型個體二者相遇。根據其發病時間,變應性鼻炎又分為間歇性變應性鼻炎和持續性變應性鼻炎兩類。間歇性變應性鼻炎,又稱季節性鼻炎或花粉症,診斷标準為發作時間每周小于4天或總病程小于4周; 持續性變應性鼻炎診斷标準為症狀發生時間每周大于4天或總病程大于4周。
血管運動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是神經、内分泌對鼻黏膜血管、腺體功能調節失衡引起的一種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的病因衆多,包括化學性因素(某些異味、麻醉劑和水楊酸制劑等)、物理性因素(冷空氣、突然的氣溫變化和潮濕等)以及精神性因素(精神緊張、恐懼或怨恨、沮喪和性相關刺激等)等。根據其臨床表現主要分為鼻溢型和鼻塞型兩種類型。鼻溢型主要表現為發作性噴嚏和水樣鼻涕,一般無眼癢症狀,症狀持續數天或數周後可自行減輕或消失,經過一定間歇期後又可發病。鼻塞型主要表現以間歇性鼻塞為主,晨起時重,白天減輕或消失。也有表現為交替性鼻塞或持續性鼻塞。
結構異常性鼻炎結構異常性鼻炎是指由于鼻中隔、下鼻甲、中鼻甲、鈎突等各種解剖異常,以及由此引發的相鄰解剖結構的代償性增生或肥厚等在内的各種結構異常導緻的鼻炎。一般來說,結構異常一般不會單獨引起鼻炎症狀,但是如果鼻腔出現炎症和自主神經功能的紊亂,結構異常會加重鼻炎症狀,成為誘因或加重因素,同時随着鼻炎症狀的持續,又會造成鼻腔結構異常的加重,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導緻鼻炎症狀逐漸加重或纏綿難愈。
鼻腔自主神經的來源及與鼻炎的關系鼻腔的自主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自脊髓第1-2胸節段(T1-T2)中間外側核的一部分細胞發出節前纖維,經相應的脊神經前根、脊神經和白交通支到達相應胸交感幹神經節,不在此換神經元,而在交感幹内上升到頸上神經節換神經元,由頸上神經節發出節後纖維攀附在頸内動脈周圍形成頸内動脈叢,這些神經纖維形成岩深神經,與岩大神經合并成翼管神經後到達蝶腭神經節。副交感神經纖維起自位于腦橋的上泌涎核,走行于面神經内,在面神經膝處分出成為岩大神經,後者穿過顱底的破裂孔經翼管達蝶腭神經節。
蝶腭神經節(sphenopalatine ganglion),也稱翼腭神經節,是人體最大的副交感神經節。蝶腭神經節左右各一,位于顔面兩側深部的翼腭裂内。翼腭裂為一個鐮刀形狹窄間隙,其前、後、上為骨性結構(前側壁為下颌骨顴突的後外側緣,後側壁為蝶骨翼狀突外側闆的前緣,上壁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下壁為翼外肌上緣,内側面為腭骨垂直部,翼腭神經節位于腭骨垂直部外側。翼腭裂的中央偏上最寬處為3mm左右,其内側稱翼鄂窩,膨大成球的蝶腭神經節位于此窩内。翼腭窩的内上方與蝶骨聯合,并形成一小孔,稱蝶腭孔,通向鼻腔。翼鄂窩的下部則形成細小的翼腭管。蝶腭神經節内的神經纖維複雜,不僅包含上述來源的交感神經纖維和副交感神經纖維,還包含發自上颌神經(三叉神經分支)的感覺神經纖維。在蝶腭神經節内,交感神經直接通過不換元,副交感神經交換神經元,然後兩種神經纖維分布于上、中、下鼻甲以及鼻中隔和鼻咽頂等部位,分布至鼻腔粘膜。鼻粘膜含有大量腺體和豐富的血管床,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終末支分布其上,構成精細、敏感和活躍的終末器官,以适應各種環境的變化及外界刺激。鼻粘膜通過神經-血管、神經-内分泌等活動,維持着鼻腔與内外環境的平衡,保證呼吸道的各種生理功能。其中自主神經的功能調節在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分布于鼻腔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通過兩者之間興奮性的變化,維持鼻粘膜功能的平衡。一旦外界刺激超過鼻腔自主神經調節的範圍,即可引起鼻粘膜血管、腺體的功能失調,引起鼻炎症狀。一般來說,副交感神經興奮可造成鼻粘膜血管擴張,粘膜充血,腺體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可造成鼻粘膜血管收縮,粘膜腫脹減輕,腺體分泌減少。
因此,對于鼻炎患者來說,不管是何種原因引起的鼻炎,最終均與鼻腔自主神經功能的改變有關。對于有明确病因的鼻炎,我們除了針對病因的處理以外,所有的鼻炎類型,我們通過調節鼻腔自主神經功能都可以達到減輕症狀的目的。我們上千例的臨床實踐也證實通過調節自主神經功能是治療各類型鼻炎的有效途徑。
針刀結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治療鼻炎的方法
針刀結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治療鼻炎技術正是從調節鼻腔自主神經功能入手,針對鼻部的自主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通路(一線)以及頸胸部、蝶腭神經節、鼻部三個關鍵治療部位(三點),形成了“三點一線”的治療方案,該治療方案可有效調節鼻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恢複鼻腔粘膜的生理平衡,達到治療鼻炎的目的。
針刀療法是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新學科。針刀療法源于中醫針灸學,吸收了中醫針灸學的精髓,同時又融合了現代解剖學、病理生理學、手術學以及生物力學研究成果,在臨床上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針刀治療鼻炎的技術始于創始人朱漢章教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由北京同仁醫院李新吾教授于二十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我科在2013年初将兩種技術進行整合,提出了針刀結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治療鼻炎新技術,并進行了規範化,收錄于李石良教授所著《針刀應用解剖與臨床》一書中。
從前述鼻腔自主神經的來源我們可以看出,其低級中樞分别位于腦橋的上泌涎核(上頸部)和脊髓T1-T2節段(頸胸交界處),然後其神經纖維彙合于蝶腭神經節,再分布至鼻腔粘膜。針對這三處關鍵部位,我們一般在上頸段和頸胸交界處進行針刀治療,在蝶腭神經節進行針刺刺激,在鼻腔周圍進行針刀點刺。在上頸段和頸胸交界處進行針刀松解治療,可有效調節鼻腔自主神經的低級中樞;由于蝶腭神經節位置較深且面部神經血管密布,因此蝶腭神經節進行針刺刺激更為安全,刺激蝶腭神經節可進一步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尤其是副交感神經功能(副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的神經元胞體位于此處)。鼻腔周圍印堂穴、迎香穴針刀點刺可刺激鼻腔自主神經末梢。通過對這三個關鍵部位的刺激,可對鼻腔自主神經的整個通路産生調節作用,從而重建自主神經功能的平衡,達到緩解和治療目的。
從臨床應用來看,針刀結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治療鼻炎技術對變應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均有較滿意的治療效果,對于一部分結構異常性鼻炎或手術治療後症狀改善不明顯的結構異常性鼻炎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從遠期臨床來看,針刀結合蝶腭神經節刺激術治療鼻炎技術對鼻腔自主神經功能的調節不是暫時的,而是持久的調節。一般來說,其療效至少可維持2年以上、甚至更久,即使再次發作,症狀也會較原來輕微,繼續治療仍然有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