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訊通現在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一紙禅文/廣州日報記者楊博,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校訊通現在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紙禅
文/廣州日報記者楊博
上周,校訊通又成了佛山家長們吐槽的對象。在各種免費社交軟件通行的今天,仍堅挺收費的校訊通處境有些尴尬。此時,學校仍規定讓家長通過校訊通和老師或學校溝通,有些值得商榷。
追溯校訊通問世以來的曆史,有關其存廢的争議似乎就沒有停止過。有網友甚至列舉校訊通“被自願”、“家長無選擇權、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等十宗“罪”,質疑校訊通的存在價值。校訊通作為學校和家庭溝通的一種媒介工具,是不是公益性質的?訂制“校訊通”所産生的收費,有沒有加以約束的尺度和底限?有人如是問。
早在2010年夏,發改委與教育部就曾發布《關于規範中小學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專門就有關收費問題做過界定。一個基本的原則是,隻要是屬于教育教學活動和教學管理範圍内的事項,都不得列入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範疇。應用于家校互動領域的校訊通,溝通與服務的内容盡管五花八門,但往往涉及的是布置家庭作業、學校通知等種種必要事項,屬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延伸,更符合公益性質的服務,當然不應帶有盈利色彩。
去年1月,深圳叫停校訊通收費。時隔9個月,北京中小學全面叫停校訊通。今年1月,重慶也開始整治有償“校訊通”。甚至有媒體評論稱,全面叫停校訊通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更多針對家校互動領域的移動互聯網産品出現了,甚至有的産品具備了老師備課上課、組卷閱卷和移動辦公的功能。而事實上,免費已成為互聯網經濟一種商業模式。
這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家校互動的領域,即使不借用現有的QQ或微信,市場也會有真正免費的互動工具出現。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校訊通的興衰其實給市場先提了個醒,如果要把帶有公益性質的服務變成收費的營利性産品,難免會陷入僵化的收費思維模式,恐怕遲早還會變成“雞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