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孫子兵法13篇全文背誦

孫子兵法13篇全文背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19:12:59

孫武

孫子兵法13篇全文背誦(孫子兵法全文及譯文)1

一、始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将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将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孫子說:戰争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讨戰争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将領,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讓民衆和君主的意願一緻,戰時他們才會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地勢,就是指高陵窪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退方便等條件。将領,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制度,就是軍制、軍法、軍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将領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相反就會作戰失敗。此外,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争勝負的情形,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軍紀嚴明?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就能夠判斷誰勝誰負了。

若聽從我的意見,用兵作戰就會取勝,我就留下來;若是不從,打仗就會失敗,我将會離開這裡。

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能夠接受,再從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勢作為輔助條件,就掌握了主動權。所謂态勢,即是憑借有利的情況,以制定臨機應變的策略。

戰争,本來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内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總之,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是指揮家制勝的秘訣,不可預先講明。 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何況一點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争,勝敗也就清楚了。

二、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财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孫子說: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輕車千輛,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并向千裡之外運送糧食。那麼前後方的軍内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這樣的标準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将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緻國家财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内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隻聽說将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于持久作戰的。戰争曠日持久而有利于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内供應,從敵人那裡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于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緻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緻物資枯竭,物财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産損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産,由于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鐘的糧食,就相當于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鐘,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于從本國啟運時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要使士兵勇于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财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帥,掌握着民衆的的生死,主宰着國家的安危。

三、謀攻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将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隻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将帥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争,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争勝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于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正面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拼,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将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 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麼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了解軍隊在什麼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不通詳三軍内務,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使部隊将士不知所從。不了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将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國軍隊乘機而進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懂得什麼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将帥有才幹而君主不從中幹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四、軍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镒稱铢,敗兵若以铢稱镒。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孫子說:從前善于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後捕捉戰機攻勝敵人。做到不可戰勝,就會掌握戰争的主動權;敵人出現空隙,就乘機擊破它。因而,善于作戰的人,能夠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不一定使敵人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測,但不可強求。

若要不被敵人戰勝,必須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戰勝敵人,就要進攻。采取防守,是因為條件不充分;進攻敵人,是因為時機成熟。所以善于防禦的人,隐蔽自己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敵措手不及。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能獲得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于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過人的智慧,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他們進行戰争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善于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争勝負的命運。

兵法上有五項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度産生于土地的廣狹,土地幅員廣闊與否決定物資的多少,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镒對铢,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而敗軍之師如同以铢對镒,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高明的指揮員領兵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這就是軍事實力中的“形”。

孫子兵法13篇全文背誦(孫子兵法全文及譯文)2

五、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裡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衆,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孫子說:凡先到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戰地而倉碎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鈎的,是以小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以各種方法阻礙的結果。所以,敵人休整得好,能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給養充分,能設法使它饑餓;敵軍駐紮安穩,能夠使它移動。

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救援的地方,行動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裡而不疲困的,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及其沒有設防的地區。進攻必然得手的,是因為攻擊敵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方;防守必然鞏固的,是因為扼守敵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所以,善于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防守;善于防禦的,敵人不知道怎樣進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迹;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息。這樣,就能主宰敵人的命運。

前進時,敵人無法抵禦的,是因為沖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若求戰,敵人即使堅守深溝高壘,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于進攻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進攻方向。

所以,用示形的辦法欺騙敵人,誘使其暴露企圖,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敵人捉摸不定,就能夠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敵人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于一處,敵人兵力分散于十處,我就能以十倍于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衆而敵寡的有利态勢;能做到以衆擊寡,那未與我軍直接交戰的敵人就少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使敵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這樣,我所直接攻擊的敵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備前面,後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後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敵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處處防備的結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敵人分兵防我的結果。

能預料同敵“交戰的地點,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時間,就是跋涉千裡也可同敵人交戰,如果既不能預料交戰的地點,又下能預料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到幾十裡,近的也有好幾裡呢!

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于決定戰争的勝敗又有什麼補益呢?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具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

所以要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挑動敵人,以求了解其行動的規律;示形誘敵,以求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進行戰鬥偵察,以求探明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

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們看不出一點形迹,看不出一點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

根據敵情而取勝,把勝利擺在衆人面前,衆人還是看不出來。人們隻知道我是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複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困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态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于變化之中。

六、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裡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裡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裡,近者數裡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衆,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孫子說:凡先到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戰地而倉碎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鈎的,是以小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以各種方法阻礙的結果。所以,敵人休整得好,能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給養充分,能設法使它饑餓;敵軍駐紮安穩,能夠使它移動。

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救援的地方,行動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裡而不疲困的,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及其沒有設防的地區。進攻必然得手的,是因為攻擊敵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方;防守必然鞏固的,是因為扼守敵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所以,善于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防守;善于防禦的,敵人不知道怎樣進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迹;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息。這樣,就能主宰敵人的命運。

前進時,敵人無法抵禦的,是因為沖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若求戰,敵人即使堅守深溝高壘,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于進攻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進攻方向。

所以,用示形的辦法欺騙敵人,誘使其暴露企圖,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敵人捉摸不定,就能夠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敵人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于一處,敵人兵力分散于十處,我就能以十倍于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衆而敵寡的有利态勢;能做到以衆擊寡,那未與我軍直接交戰的敵人就少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使敵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這樣,我所直接攻擊的敵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備前面,後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後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敵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處處防備的結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敵人分兵防我的結果。

能預料同敵“交戰的地點,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時間,就是跋涉千裡也可同敵人交戰,如果既不能預料交戰的地點,又下能預料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到幾十裡,近的也有好幾裡呢!

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于決定戰争的勝敗又有什麼補益呢?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具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

所以要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挑動敵人,以求了解其行動的規律;示形誘敵,以求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進行戰鬥偵察,以求探明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

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們看不出一點形迹,看不出一點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

根據敵情而取勝,把勝利擺在衆人面前,衆人還是看不出來。人們隻知道我是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複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困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态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于變化之中。

七、軍争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軍聚衆,交和而舍,莫難于軍争。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争為利,軍争為危。舉軍而争利則不及,委軍而争利則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裡而争利,則擒三将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裡而争利,則蹶上将軍,其法半至;三十裡而争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衆,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争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将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阙,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将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争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争”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于敵人到達戰地。能這麼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軍争”為了有利,但“軍争”也有危險。帶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丢下辎重輕裝去争利,裝備辎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裡去争利,則三軍的将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隻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裡去争利,先頭部隊的主将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裡去争利,一般隻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于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隐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财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将獲勝,這就是軍争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将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置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于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于敵方的将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困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确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并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饑餓之敵。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随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占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于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于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孫子兵法13篇全文背誦(孫子兵法全文及譯文)3

圖文均來自網絡 涉及版權 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