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總會有那麼一個人與自己年齡相仿,心意相通。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傳承至今:“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一句話,顧名思義,大概意思淺顯一點講的就是兩個人如果理想信念不同,是不能在一起謀事的,反之則不然。
在上面,我對這句話的解釋非常淺顯,但其實,我覺得對于這句話,能賦予更深一層次的意義和色彩,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片喧嚣的人間煙火中,社交自然不能避免,而在這其中,如果能找到一個跟自己年齡相仿,心意相通的朋友,不能算是一件幸事嗎?我之所以說上面解讀隻是淺顯,起因就在這裡。
在我看來,最彌久的友情不過是互補,許多人和朋友之間并沒有什麼相同的志向,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們的友情卻能經受住時間的消磨,如久封的陳釀一般,曆久彌香。
朋友之間,兩個人相處的模式,其實我更願意用鏡子來形容,當朋友之間相處的久了,有意無意的,你開始有了朋友的影子,處事态度也慢慢發生變化,而這時,如果你仔細觀察朋友,一定能發現他,其實也在被你潛移默化的改變着,身上越來越有你的影子。
其實這種的變化,内核無非是,自己也在朋友的身上不斷找尋到了另外的一個自己。
《七月與安生》如果粗看劇情,你會以為這部影片,講述的不過是一對很要好的閨蜜,原本關系不分彼此的好,但是最後卻因為喜歡上了同一個男生,昔日的好朋友開始有了間隙甚至友盡的俗套劇情,然而影片要傳遞的内容,可遠遠不止那麼淺顯,這也是是導演最為高明的地方。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所構造的整個劇情中,真正具有點睛意味的核心劇情,并不隻是講了一對好閨蜜都愛上同一個男人這麼簡單的套路化情節,影片的真正的内核點是在強調安生和七月這一對好朋友在曆經了一系列事情之後,本身性格所發生的變化,曾經活潑外向的安生變得越來越像内向安穩的七月,而以前腼腆的七月卻變得越來越像向往自由,不被約束的安生,這一對好朋友都在向着對方的影子發生着潛移默化的改變。
七月和安生是兩個獨立的靈魂,有自己自主的思維和處事性格,但在兩個人接觸之後,兩個靈魂開始靠近,碰撞,摩擦出火花,但又映照了彼此。
《七月與安生》的導演,在劇本構造的初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想法,把客觀的主線叙事劇情和上升到藝術哲學的理念兩者結合在一起,這無疑會給影片增色不少,但同時,也為演員的演技,以及劇情遞進的安排平添了不少難度,但顯而易見的,如此一來,這部影片中的角色必然能夠很容易的觸動觀衆。
有多少人,心裡藏着安生的性格,卻活成了七月。
這一點,其實也符合人性,年少時的我們輕狂不羁,不喜歡被約束,很多人都是安生的模闆,天然的帶着一股安生向往自由的性格,然而我們在一天天長大,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随着時間的滾滾車輪碾壓,面對生活,我們都開始收起了輕狂活潑,逐漸變得安穩拘謹,人都是趨利的,畢竟,日複一日的重複才是生活,而七月,或許才是我們面對生活,最好的樣子。
那麼作為讀者的你,在生活中的樣子是安生,還是七月呢?最後喜歡這篇文章的,一定記得要關注小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