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個課堂推動課堂革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以來,中南民族大學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四個特别”培養目标,堅持“三全育人”實效導向,以“五大課堂”為主要平台,以“五個認同”為核心内容,以“創建工作”為關鍵抓手,以“偉大夢想”為重要載體,以促進“三交”為根本途徑,有效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效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立足三個課堂推動課堂革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以來,中南民族大學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四個特别”培養目标,堅持“三全育人”實效導向,以“五大課堂”為主要平台,以“五個認同”為核心内容,以“創建工作”為關鍵抓手,以“偉大夢想”為重要載體,以促進“三交”為根本途徑,有效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效性。
問題導向謀突破
針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面臨“為何鑄”理論問題、“鑄什麼”内容問題、“哪裡鑄”陣地問題、“如何鑄”抓手問題、“何以鑄”路徑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以發揮“五大課堂”作用為突破口,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實效。
改革創新第一課堂: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教育系統化。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必修課,完善“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曆史”等文化選修課,開設“多彩中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精品課程思政特色課程,形成課程群。
規範設計第二課堂: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常教育規範化。設計各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的大學生骨幹成長營和訓練營、大學生黨員先鋒營等成長平台,開展五十六個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的“民大節”活動。
文明創建第三課堂: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空間生活化。持續實施混合編班、混合住宿,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生活化教育,引導各族學生做到學習同步、語言同學等“十個同”。
強化實踐第四課堂: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知向行為轉化。強化“導航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民族工作社會實踐調查實踐等,引導學生在行為實踐中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感、使命感。
柔性滲透第五課堂: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媒介生态化。整合學校新媒體,創新運營校報、校刊等,構建教育媒體矩陣,唱響主旋律,彙聚正能量,潤物無聲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目标導向找對策
學校以“五大體系”建設為抓手,推動形成職能職責向主線優化、工作舉措向主線發力、人員力量向主線加強的工作格局,以期達成“四個特别”時代新人的培養目标。
完善協同育人的教育教學體系。突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主題,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着力解決好教師“教什麼、如何教”與學生“學什麼、如何學”核心問題,整合構建課程模塊,健全完善教學體系,精心設計教學計劃,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改革教學評價方式,構建優質教學課堂。
完善考責問效的督導評估體系。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學校事業總體規劃、年度重點工作計劃、黨建工作主體責任清單和各級領導班子目标管理體系,加強教學督導評估,提升培養目标達成度。
完善整合優化的資源投入體系。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為依托,整合教研單位、職能部門、課内課外、校内校外相關資源。加強投入保障制度化建設,把創建工作經費納入學校年度預算。
完善常态長效的規範制度體系。着力完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交流、部門聯席會議、輿情研判處突等制度體系,打通創建工作最初一公裡直連創建目标最後一公裡。
完善有力高效的組織協調體系。健全和完善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和各學院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橫向拓展、縱向深化、立體升華、提質增效。
實效導向促發展
持續破解難點,創新“五個認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在于抓住“五個認同”這一核心,着力解決好政治觀、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教育問題。一是系統建構導向鮮明、内容完整、形式生動的國家記憶;二是全景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光輝曆程;三是立體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因表達;四是深刻揭示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選擇;五是全面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優勢,不斷增進各族學生“五個認同”。
系統協同推進,凝聚“五大課堂”合力。從大學章程制定到發展規劃,從實施方案到教學計劃,從領導體制到推進機制,從主體責任到考核評估,形成了始終貫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的環環相扣、相互支撐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用好“五大課堂”主要平台,同向彙聚理論教育教學第一課堂的理論武裝力、課外文化活動第二課堂的文化育化力、文明宿舍創建第三課堂的自我教育力、社會實踐實習第四課堂的實踐鍛造力、網絡媒體陣地第五課堂的網絡自律力,唱響中華文明主旋律、正能量。
突出教學主體,促進交流交往交融。充分發揮民族院校促進“三交”的理想場域功能,堅持課内課外、校内校外、網上網下融入結合,發揮師生主體性作用,引導師生交流交往交融。教育引導各族學生準确把握中華民族意識與各民族意識關系,畫出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自覺成為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傳播者、捍衛者。
(項目負責人、執筆人: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宣傳部部長楊勝才)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8日第10版
作者:楊勝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