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灰”是這樣燒制出來的
劉忠文 圖/文
在中國大西北的幹旱荒漠地區,生長着一種生命力極強的野草——蓬草。這種草春季發芽夏季瘋長,秋季長成碩大的朵狀草團。到了蓬草種子成熟的時候,草根便主動與土地分離,成為可以移動的草團,把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所以在西北荒涼的秋冬季節,每當大風寒潮來襲的時候,戈壁和田野上大批蓬草随風滾動,堪稱西北地區蔚為大觀的奇景。
蓬草雖然是一種普普通通的野草,但卻頻頻見諸于古代文學作品,特别是唐宋著名詩人的詩詞當中。唐代王維的詩作《使至塞上》,有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寫盡了大西北蒼涼遼闊的氣象。李商隐在《無題》詩中寫道: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流露出對官場案牍的厭倦。三國曹植在著名的《七步詩》中,也有“轉蓬離本根,飄飖随長風”的句子,感歎世态炎涼、身世飄零、不由自主,至今讀來仍然令人扼腕歎息。
蓬草是一種含堿較高的草本植物。西北百姓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對本地資源的應用方式,燒制和利用“蓬灰”就是其中之一。在每年秋冬季節交替的時候,原野上的蓬草開始由綠轉黃,成為巨大的車輪狀的草團,細小的籽粒也變得結實飽滿,此時便可以開始燒制“蓬灰”了。在蓬草茂盛的地方挖一個竈狀坑,鏟取幹濕适度的蓬草堆積坑中,點燃以後不斷往坑裡添加蓬草。蓬草的種籽含有油性非常易燃,會燒起猛烈的火焰并産生高溫,還會迸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燃燒了足夠多的蓬草以後,坑裡堆積起足夠多的灰燼,還要灰燼中間插開若幹小孔,以保證蓬草餘燼能夠充分燃燒。最後在灰燼之上撒少許清水,經過一夜冷熱交替等各種反應,第二天就會形成灰黑色的結晶,這就使西北人制作面食的密劑——蓬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