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較高直播要求的個人主播、課程培訓和會議而言,一般的直播活動都會單獨配一台推流機,以最大化地降低直播推流對内容産出機器性能的影響。以往的選擇都是單獨攢個台式機,再通過CPU軟解和核顯對圖像進行編解碼然後推流。随着核顯性能增強與适配的進步,對于處理器的選擇,基本都是保證性能都是夠用就行了。不過像是搭建課程系統服務端、運行一些特殊的插件、甚至為了保證支持彈幕和評論系統的運行這些實際的應用場景,還是對處理器的性能提出了不少的要求。這次正好是幫人弄一套,而且因為沒回去家,僅将調試過程展示給大家,供大家參考後完成自己的直播系統采購與設置。
以往的推流機基本是單獨裝個台式,而且很多都是直接使用Intel的CPU搭配一塊ITX主闆,通過Intel的核顯進行編解碼操作。随着制程的進步,移動端旗艦級處理器的性能,已經足夠勝任超高碼率的推流工作,而且相應的迷你主機也有更好的散熱支持和性能釋放表現。零刻這台SER5的規格還是很高的:處理器是R5-5600H,一個标準6C12T的規格,基頻3.3GHz,加速頻率4.2GHz;8G*2的雙通道DDR4内存,頻率直接3200MHz拉滿;延續了上代SER4的全金屬設計風格,極緻體積下拉滿的散熱配置。具體推流能力如何,還得看看後面的實際測試。
正面的按鍵和接口從左到右依次為:清除CMOS複位孔,兩個USB-A 3.0接口,一個USB-C接口、3.5mm音頻數字接口和開機鍵。筆者使用過的零刻小主機,都是把清除CMOS設計在正面,這應該是為了保證安裝調試過程的便捷性所作出的設計。不過與其他系列不同的是,SER系列一直都是孔位而不是鍵位。
新一代的SER5繼續使用了上一代的模具,依舊是隻有一個千兆網口、兩個USB接口和兩個HDMI接口,最右側則是DC供電接口。接口數量确實少,不過考慮到這台機器是作為推流主機使用的,前後一塊4個USB-A接口再加上一個USB-C接口倒是綽綽有餘。而接口上方依舊是三個開孔,配合機器側面與頂部的散熱開孔完成了整體散熱。
主機内部的結構很簡單,與SER4的設計一緻:一個支持NVme協議的M.2固态插槽,配置的固态是金士頓Kingston NV1;兩個DDR4筆記本内存槽位,配置了兩根8G的3200MHz鎂光DDR4筆記本内存,;網卡在固态槽位下方,型号是AMD RZ608,實際就是MTK7921K的馬甲,支持Wi-Fi 6E 2x2,80MHz頻寬,最高連接速率1.2Gbps。
現階段迷你主機相比筆記本的幾個優勢中,最大的就是可以把内存升級到32G甚至64G。畢竟還是有相當的使用者需要這麼大的内存。相比大部分筆記本已經直接闆載内存保證“輕薄”,迷你主機普遍還是物理雙槽,有需求直接替換更大的内存就行了。
主機的的頂部直接就是散熱網,記得使用前遵守官方提示将貼紙撕下去。靠近前側的部分偏左是開機可亮的零刻與AMD的商标,右側則是Ryzen銳龍和Radeon核顯的貼紙。SER5的整體設計尺寸與SER4完全一緻,但總覺得質感好像更好了一些,可能是因為金屬部分的表面處理技術做了改進,表面質感實則更貼近GTR系列。
R5 5600H是一顆6C12T的的處理器,默認TDP為45W,得益于7nm的制程和架構設計,主頻3.3GHz,最高睿頻4.3GHz。當然一切要以實測性能說話,默認TDP設置下,Cinebench R20的成績達到了3173pts,象棋測試也達到了48.89倍P3,23465千步/s的成績。直播推流和高強度的任務,這顆CPU應該是毫無壓力。
SER5所配置的固态是金士頓Kingston NV1,在非大文件讀寫的情況下,順序續寫在2.4G/s和1.7G/s左右,4K單線程讀寫速度在60MB/s和150MB/s左右,500G版本的NV1是TLC顆粒。單純作為推流機而言,500G的固态是足夠用的。如果在推流的同時也有錄屏需求,建議通過2.5吋盤位擴展存儲。如果有升級需求的話,記得選擇單面顆粒的固态硬盤,避免因NVme槽位下方的網卡幹涉導緻無法安裝。
零刻SER5默認是兩根8G筆記本DDR4内存組成的雙通道,可以看到這兩Crucial DDR4 3200 MHz 8G的數據和測試還可以:可以看到内存時序和頻率為3200CL22,,AIDA64自帶的Cache &Memory Benchmark讀、寫、拷貝成績分别為46824MB/s、41532MB/s、41536MB/s,延遲為77ns。
對APU而言,最大的賣點還是核顯的性能。我們以3DMARK的測試項進行對比,在Fire Strike的測試中,R5-5600H總分3943,其中Graphics得分4354。
而在Time Spy的測試中,R5-5600H總分1578,其中Graphics得分1382。對于核顯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不過這兩項也隻是針對DX的模拟測試,核顯的編解碼能力還要看
2.采集卡選擇
這套雙機推流的系統,推流機選擇了零刻SER5,并沒有單獨的PCIe插槽,所以采集卡肯定是要選擇外置USB連接的型号。現階段國内的直播平台還都是1080P60Hz規格,而且受限于USB 3.0接口的帶寬,絕大多數外置采集卡的采集/錄制規格肯定也就隻能在1080P60Hz HDR這個水平了。比如筆者之前使用的HD60 S 就是這個規格,,如果這個規格能夠滿足需求的話,可以考慮入手HD60 S ,現在的價格相比新品和首發也有不小的優惠。
當然由于顯示器這些設備的升級,所以就選擇了升級款的Elgato HD60 X,,這張采集卡相比HD60 S 的規格整體 升級了一整圈,支持1080P120Hz和1440P60Hz的采集,而且最高支持1080P240Hz、1440P120Hz、2160P60Hz的環出。
采集卡前側從左到右分别是指示燈、Elgato的Logo和型号标識和一個3.5mm音頻分離接口。以前雙機推流的數據通路主要是針對視頻,音頻通路的處理其實很麻煩的。默認情況下内容機的音頻要走HDMI通路到推流機,使用虛拟聲卡和接到推流機都會有延遲問題。而走HDMI通路環出到電視的話,這種又會影響到麥克風的收音。這麼個音頻接口正合适,接個耳機也不會影響收收音。
背側就是HDMI IN和HDMI OUT和USB-C的數據供電傳輸接口,現在的帶寬開銷和供電開銷必須得接3.0的接口了。兩個接口集中在單側,相比HD60 S 兩側布置的情況更容易擺放。
這代的頂部隻有Elgato的Logo,不像上一代頂部的條形指示燈,底部是防滑腳墊和銘牌信息。
這次在外也沒有帶上Xbox Series X,這張采集卡最重要的功能VRR環出支持就無法演示了。但這個功能的實用性絕對是第一位的,以後有機會的話肯定是要仔細研究下。畢竟XSX和PS5的歸屬肯定還是接大電視,想要錄制和直播的話這個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采集卡的延遲是評判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這次還是采用環采模式進行測試。SER5通過Type-C接口輸出到便攜屏,另一路則是通過HDMI接到Elgato HD60 X然後傳回迷你主機。這樣環出的采集延遲可以計算出來為0.17s,基本上小于大多數人的平均反應時間了。
選擇Elagto全家桶最重要的還是控制集成和設備聯動,那Stream Deck自然是必不可少。新款白色的Deck已經發布了,那必然是要來一台。當時一代Stream Deck筆者也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有很多的配置思路,供大家參考。
鍋從天上來:可視化鍵盤還是實體版“捷徑”?Elgato Stream Deck上手5 贊同 · 4 評論文章
如果不是追求白色款的話,而且着急入手的話,也可以考慮下一代Stream Deck,價格相對更優惠。不過現在Elgato全家桶的絕大部分設備還都是黑色系,希望後面的設備都有機會出白色款,桌搭效果就能更好了。
當然Stream Deck最重要的作用,自然還是用于控制相關的軟硬件。最重要的自然是聯動控制本家的設備和軟件,單以4K Capture Utility的Flash Back閃回錄制為例,三個錄制鍵設置了不同的時間用以快速保存,輕松應對所需的補錄場景需求。閃回錄制的時間可以單獨設置,然後4KCU就會在其預錄的部分導出我們所需時長的視頻了。
3.怎樣控制和使用推流機
對于主機這些設備的采集就不多說了,Switch、Sbox Series X/S、PlayStation5這些主機經由HDMI接入Elgato HD60 X,然後通過采集卡的環出接口連接到顯示設備。如果隻是單純的錄制而不需要實況轉播的話,按照這個拓撲直接使用即可。如果需要引入實況錄音的話,則可以将耳機連接到采集卡,再将環出的顯示/音頻設備靜音即可。大家應該見過我之前十分整齊的桌搭,這裡顯着一團亂對吧。如果想要整潔的效果,布線和收納的時間是必不可少的。這樣一個
推流機的話最好還是單接一塊屏幕,SER5前面闆的全功能USB-C就能發揮作用了。直接連接到便攜屏,部分需要點選的操作可以通過觸控直接解決。
更複雜一些的日常操作怎麼辦?這時候就該Stream Deck發揮作用了,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經說過,把日常工作的軟件綁定到一個操作組,然後把所有工作所需的操作都嵌套到同一層,就可以實現不同的工作場景分離的目的了。
比如直播需要使用不止一個軟件,需要4K Capture Utility進行閃回錄制保存精彩内容,需要使用OBS、哔哩哔哩直播姬這些軟件進行推流,需要攝像頭直錄或者映射Vtuber皮套,需要音頻的。這麼一看前前後後一堆輸入設備和幾條通路的輸出需求,挨個手點那可不是一般地費勁。
通過Stream Deck來控制,就能夠一鍵配置直接開啟了。還能夠針對各個軟件進行控制操作,尤其像OBS這類的軟件都有自帶的插件。不僅僅是直播,像是錄有聲書、剪輯和各種需要巨多快捷鍵或者多個軟件的工作場景都很适合來一台Stream Deck。
關于4K Capture Utility和其他采集軟件不能同時捕捉采集卡畫面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其内置的Stream Link解決。這個功能的本質是通過串流來傳輸畫面,所以需要在OBS中安裝NDI插件,添加來源後已串流的方式接收4KCU的推流。不過OBS更新之後,NDI插件無法正确加載。如果有對應需求的話建議嘗試OBS28.0及更早的版本,保證兼容性。
要是桌子沒那麼大,不想多屏操作或者單屏切換的話。倒也确實不必須要給一套鍵鼠,因為沒有什麼需要大量輸出的操作,基本都是點點點就好了。借助Stream Deck直接控制也完全夠用。
甚至我們都可以不用屏幕,直接使用遠程軟件接入這台推流機。可以看到我們使用ToDesk進行遠程連接後,同樣的内容就完完整整展現在了你的遠程設備上。當然配置無人值守和自動連接這一步,是必須外接顯示器操作的,畢竟是需要實機單獨設置。日常隻需要使用Stream Deck作為控制設備進行控制,有修改設置的需求時,就使用遠程控制軟件,連接到推流機進行調試。
使用ToDesk這類的遠程軟件,最先考慮的,必然是連接後的畫面質量和延遲這兩個點。隻要不是受控和控制這兩台機器連接的網絡特别特别差的情況下,産生的延遲還是很低的。以同局域網為例,兩台機器都直接連接到802.11ac的無線網,這時的延遲基本上在1-30ms左右。如果兩者都是有線連接的話,同一局域網的延遲基本能穩定在1-3ms之間。而且遠程連接是有30幀這個限制在這,每一幀的持續時間大概是33ms。所以雖然毫米鐘的延遲是17ms,但隻要是33ms的範圍内,都可以近似将軟件測定延遲視為實際延遲。
筆者的需求是在推流機不外接顯示器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其他設備遠程連接。為了保證連接的安全性與便利性,首先需要開啟「高級設置」-「基本設置」中的「開機自動啟動(無人值守)」并禁用系統休眠。然後點擊「安全設置」,勾選「安全驗證」中的「控制本設備需要教研本機系統的密碼」,然後将「控制本設備時的驗證方式」選擇為「僅使用安全密碼」設定一個高強度密碼。後面我們就可以在其他設備直接連接到這台推流機了。
現階段的ToDesk還隻支持最高2K30Hz的視頻傳輸規格,但是最新版軟件中已經可以在「高級設置」-「顯示設置」的「顯示刷新率」勾選60Hz與120z了。按照官方公告,高幀率支持應該在11月份更新。到時候應該會有更為流暢的使用體驗了,120Hz配合内網低延遲,打遊戲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Todesk編碼格式支持VP8和H.264,大家可以根據自身設備情況自由選擇,或者直接切到自動檔就OK。最新版已經添加了H.265的支持,不過硬件編解碼肯定是需要硬件支持,具體能否開啟還是要看控制端與受控端的設備情況。優勢是視頻壓縮率會更高,畫面和延遲也能進一步降低。當然,更高的壓縮率代表着H.265肯定會更吃性能,具體選擇那種編碼格式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設備多嘗試再做決定。
不過這種無顯示器的用法有個要注意的是:如果機器是AMD的顯卡(核顯與獨顯都是),那在後續的使用隻能夠需要外接一個HDMI Dummy,讓驅動認為自己實際接入了顯示器,否則會直接黑屏無法使用。如果是Intel核顯的話,則隻需要你設置一個虛拟顯示器并設定好分辨率即可。安裝完HDMI Dummy或DsiplayPort Dummy之後,遠程連接到對應主機就與其他設備沒有區别了,還可以單獨設置這塊虛拟屏幕的分辨率。
把這些問題都處理好之後,就可以在其他設備端遠程控制推流機了,不需要再給推流機配置顯示器和鍵鼠,隻需要将之前設定完Stream Deck連接好,一路盲操下來就能夠正常開啟直播了。
4.實際的推流效果
以SER5推送Switch的直播效果舉例,iPad Pro打開B站App端觀看。完全沒有任何卡頓與畫面撕裂的情況,而且全在默認設置的情況下,也不存在什麼偏色的問題。完全不需要什麼複雜的調試過程,設置好就直接用,沒有任何難度。
以實際推流直播為例,我們使用4KCU進行采集,然後由哔哩直播姬獲取該界面後進行直播推流。推流分辨率定為1920*1080,推流碼率選擇了6000kbps動态碼率,因為各類直播的畫面變動都比較大,自然同質量畫面下碼率也是不同的。開啟直播二十分鐘左右,各項數據與占用均趨于穩定。可以看到CPU的占用率基本維持在16%,正好就是1C2T在滿速跑。GPU的占用率基本維持在55%-60%之間,上下波動應該是受推流碼率變動的影響。
5.課堂總結
雙機推流和單機推流的差異并沒有那麼大,最需要注意的還是音視頻通路規劃的區别上。對于錄制和直播而言,最重要的是采集規格;而回到使用體驗上,則是需要有對應的環出規格。而錄制和推流又受到推流機的性能影響,整體鍊路的所有環節都會影響最終的采集和展示效果。本次的系統也僅僅是一個主要枝幹,更多的附屬設備可以按需添加。
寫作着實不易,歡迎大家用點贊,收藏,評論,打賞砸暈我吧。這裡是老鍋,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