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曆史部編版:文化交流與傳播(選擇性必修3)
第4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
一.教學理念與目标:立德樹人為曆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因此,在本課學習中,除達成教學知識成果外,還要力争通過本課的講授讓學生達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與家國情懷的培養,堅持正确的思想導向與價值判斷,對曆史有全面正确的認識,讓學生明白歐洲文化是世界各文明的一部分,雖有自己的特色,但不應形成西方中心論的觀點,應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
唯物史觀方面,通過對西歐文化傳承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形态轉變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并能正确認識西歐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水平是其整體社會發展的縮影,上層建築是在其經濟基礎之上建構起來。
時空觀念方面,讓學生知道歐洲的發展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通過分析歐洲發展的具體史實,明白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歐洲文明發展有其獨特性與局限性。
家國情懷方面,讓學生通過學習歐洲文明發展的大緻曆程,了解世界發展的多樣性,理解歐洲文明的發展與中國一樣具有其獨特性,要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
二.教材分析:本書主題為文化交流與傳播,可以看出本單元也是緊緊圍繞在這個主題上展開的,每課都從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發展、文化認同與遷移、文明碰撞與傳承幾個角度共同構築了自己的文化發展史,可看出編者希冀通過本冊書的學習,讓學生形成整體世界觀與開放包容的國際視野,認識到文明的發展各有特色,不應以某一文明為世界中心,要尊重世界的和而不同。本課歐洲文化的形成與前後西亞非洲南亞東亞美洲并列,屬于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一部分,内容極大,相關知識點較為生僻,學生接觸不多,無論教師備課還是學生學習都是極大的挑戰。同時本課少史實評論,多史事叙述,對于學生開放觀點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但如何把握又是一大難題。教材資源中介紹了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可以以該材料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狀況。本課提供了聖索菲亞大教堂與聖瓦西裡大教堂的圖片,可以以此為依據讓學生比較東正教教堂與天主教教堂在建築風格上的異同,了解東歐與西歐文化的差異。
三.學情分析:本冊書為選擇性必修,學習本冊書的學生已完成必修的學習,高中學生在認知水平上對于中外曆史大緻發展脈絡已有所了解,對于歐洲文化應有初步的知識基礎,但雖有縱向發展的知識,卻缺乏橫向比較研究;僅知道個别知識點,無法連成體系;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接觸到歐洲文化相關内容,但又缺乏深入了解,尤其對于本冊專題式學習還存在不足。學生在面對陌生材料時往往忽略教材各部分的内在聯系,缺乏深入思考,針對此學情,需要老師帶動梳理,從日常學生們能接觸到的事物入手,拉近生活與課本内容的關系,并啟發思考,幫助學生梳理歐洲文明發展史實,思考其特點。
四.教學重難點:本課書的教學重點為梳理歐洲文化發展的脈絡,了解歐洲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林的一部分,教學難點為以基督教文明為特征的西歐地域文化的表現。
五.教學方法:本課内容講授采用史料分析法、比較法、讨論法。
六.教學過程:
通過麥當勞、教堂建築的圖片進行導入,引出西方文明的話題。通過描述現代西方文明的發展,引出部分西方學者的話,他們認為西方是現代文明發展的源頭,西方文明擁有其他地區無法企及的先進性,應采用西方模式發展,讓學生思考如何看待類似的觀點,帶着這個問題去面對本課内容,開始新課的講授。
本課分為三部分,第一,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典希臘羅馬文化,第二,中古西歐文化,第三,東歐文化發展——拜占庭俄羅斯文化。
老師:首先打出歐洲的諺語,“輝煌屬于希臘,宏偉歸于羅馬”,那麼大家看一看,有關希臘羅馬文明發展的表現有有哪些?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從哲學、文學、史學、建築、法律五方面進行描述。
通過對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他們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文明,那麼,他們和現在的西方文明有什麼關系呢?他們到底留給了西方文明什麼,才導緻人們說古希臘與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學生(通過讨論與總結):大緻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涉及面廣泛,現今歐洲建築曆法史學等各個方面均能從古希臘羅馬中找到源頭;其次在思想傳統方面,古希臘哲學思想在很多方面為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最後在民主法制傳統上,古希臘民主與古羅馬法制為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奠定基礎,成為理論源頭。
老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到位,其實關于西方文明,一直都有三大支柱的說法,他們共同支撐起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大廈,包括之前說過的古羅馬法制,古希臘哲學,還有一個,大家或許可以猜到,就是基督教。(由教師簡述中世紀歐洲發展脈絡),大家思考一下,在中世紀,西歐地區形成了以基督教文明為特征的地域文化,都有哪些表現,可從課本中找出答案。
學生:首先,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号;其次,基督教會控制着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再次,《聖經》對西歐的文學藝術有重要影響;最後,西歐文化繼承了古希臘羅馬傳統,為後來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準備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礎。
老師:大家說的很對,教會與王權勾結,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加洛林王朝的君主丕平做過的“丕平獻土”,形成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宗教不僅控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所以我們會看到,歐洲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是在宗教号召之下進行,比如新航路開辟就有教會的勢力支持。同時在文學藝術法律等領域帶給了歐洲許多傳統,其缺陷在于教會控制之下缺乏思想自由,但卻為後來的文藝複興與宗教改革準備了思想文化基礎。
老師:那麼,在同一時期,東歐的發展狀況如何呢?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歐洲,不僅羅馬分成了西羅馬和東羅馬兩個帝國,基督教會也分成了東西兩個教會,在東羅馬帝國勢力最強大的是東正教,因為自稱信仰正統因此得名。天主教和東正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前身是基督教創立初期存在于羅馬帝國西部拉丁語地區的西派,與存在于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的東派相對。因以羅馬為中心,故形成羅馬公教。西羅馬帝國476年滅亡前後,日耳曼人支持的羅馬主教逐漸成為整個西派教會的領袖,西派教會中逐漸形成教皇體制。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後,西派自稱公教(即天主教),東派因強調自身正統性的宗徒繼承教會因此稱為正教。現在天主教信仰主要存在于歐洲和拉丁美洲地區,教徒約為12.75億。東正教則是希臘、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的主要信仰,教徒約4億。
(打出天主教堂與東正教堂的圖片)大家看兩個教堂有什麼不同?
學生:一個圓頂一個尖頂。
老師:對,東正教主要的建築特征有圓頂的屋頂,這個不起源于俄羅斯,而是拜占庭風格,比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天主教堂和新教堂則是尖頂,頂尖有十字架。兩種教還有其他不同,比如天主教用整個手掌劃十字,而東正教在改革以前是用兩個手指劃十字,現在則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指頭劃十字。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到其宗教的本質,兩種宗教都屬于基督教的分支,促進了歐洲整體文明的發展。
老師:現在咱們這堂課接近尾聲,在上課前提出的問題,大家有沒有什麼想法?
學生(讨論,總結):略。
老師:其實這個問題就是過去曾經流行一時的“西方中心論”。當時的西方學者以西方科技發達經濟強大的事實為借口,進而延伸到西方的文明發展路程也是世界上最正确的路,要求其他國家都采用同等的道路,這其實是錯誤的。文明的發展各有特色,不應以某一文明為世界中心,要尊重世界的和而不同。歐洲的确在近代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這不代表他們的發展道路完全是正确的,也不代表其他國家的發展沒有價值,歐洲中心論不過是一些人為歐洲的全球政治與經濟擴張建立合理性的手段,我們要尊重這個世界,尊重不同民族的發展。
七.闆書設計第四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
一.歐洲文明的起源:古典希臘羅馬文化
1.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成就
2.古希臘羅馬為歐洲文明留下了什麼?
思想傳統,民主法制精神,社會生活各方面
二.中古西歐文化
1.歐洲文化的發展
2.以基督教文明為特征的西歐地域文化的表現
基督教信仰——文化符号
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
西歐文化——承上啟下
三.東歐文化發展
東正教的發展
四.如何看待歐洲文明發展?
包容,理性,尊重
八.課後小結:本課内容在備課時即遇到很大挑戰,相關史實衆多,而且諸如盧克萊修、西塞羅等學生極為生僻的人名與丕平獻土等曆史事件層出不窮,遠超過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因此如何找出本課的線索是關鍵。我在本課設計中找到歐洲文明起源、發展、擴展的線索,并引用課本中基督教的變動進行講授,盡量靠近學生生活。本課涉及時間線長達二千年,過長的曆史線對于時空觀念的形成構成另一挑戰。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應該以史料教學為基礎,通過對史料的研讀,幫助學生梳理史實,重要人物或事件補充細節,讓枯燥的名詞有血有肉;多給學生提供素材與不同觀點,幫助學生在衆多史事中保持分析能力與清醒頭腦;找出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線索,梳理課本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