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德軍在指揮船上作業。
陳小蘭在切藥。
孟凡東在操縱室進行大噸位起重機調試作業。
強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當下,在神州大地上,廣大勞動者勤勤懇懇付出、鬥志昂揚奮進,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良好風尚,全體人民的勞動熱情進一步煥發,創造潛能進一步釋放。
勞動創造幸福,實幹成就偉業。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本報采訪了幾位勞動能手。他們的實踐證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勤天下無難事”。一切勞動者,隻要肯學肯幹肯鑽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
孟凡東
練就平均每刀0.003毫米的“肌肉記憶”
畫線、鑽孔、排料……額頭沁出的細細汗珠就快流入眼中,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調試鉗工孟凡東無暇顧及,隻能要求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
“我這輩子都忘不掉那種快脫力的感覺。”回想起2021年10月16日的場景,孟凡東至今仍很激動。那天,在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賽場上,曆經6個小時,憑借娴熟的實操技能,這位“00後”參賽選手一舉奪魁。
“學習技能沒有捷徑,唯有靠日複一日的積累和苦練。”2015年,孟凡東進入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學習。每每想到今後吊裝風電的起重機很可能是自己參與制造的,他的職業規劃就愈發清晰:要想把這些“龐然大物”制造精密,首先得從“操控”自己開始。
入學後,孟凡東利用一切閑暇時間進行與鉗工相關的訓練。在實訓車間裡,他彎着腰、弓着背,天天跟“鐵家夥”打交道,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一次盲配件訓練,已經滿足課堂要求的作品一次次被他否定。直到淩晨兩點,他才制作出一個令自己勉強“看得上”的工件。
2020年,孟凡東從學校畢業後,順利進入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當得知公司要進行第七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選手選拔時,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與高手過招才能突破我的技能瓶頸。”去年3月起,孟凡東正式開始備戰。為了夯實鉗工基礎,他搜集來往屆比賽的試題,日複一日進行練習。早晨5點,是他起床背書的時間;7點,開始實操訓練;10點到下午4點,是和比賽節奏一緻的臨場實測。“為了保證精力高度集中,我吃、住都在鉗工工作室裡。”他回憶道,下午6點半至深夜,又進入到了理論知識複習階段。
為了訓練锉削時雙手的敏感度,他對每一刀切削都用明确的數據指标衡量——锉刀精加工锉削3次,切屑量控制在0.01毫米。這意味着,他必須練成平均每刀0.003毫米的“肌肉記憶”。
“集訓4個月,光是锉刀就練廢了三四十把,整整有一紙箱。”孟凡東說,每天上萬次的锉削推拉,他的手掌心磨出了拇指大的水泡,頂破、流血,然後忍痛貼上創可貼接着練,新傷老繭一茬接着一茬。從料峭春寒到炎炎夏日,那方不到兩米的鉗工操作台見證了冠軍之路的艱辛。
在比賽之外,孟凡東秉持着“再努力一點,就會離成功更近一點”的理念,力求在工作中做到每台經手調試的車輛都零故障。
大噸位起重機結構複雜,調試極其困難,但他從不畏懼,總是一個工況一個工況地試、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看。根據調試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易錯點,他總結制作出10餘套試卷,為大噸位調試新進人員培養提供了詳實的訓練模闆。
如今,年僅22歲的孟凡東已是省級“李戈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骨幹成員。2021年9月,他榮獲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稱号,同年10月,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号。
“作為‘00後’,我的鉗工之路還有很長時間要走。”孟凡東說,未來,希望能夠不斷磨砺技能、突破自己,繼續朝着“大國工匠”目标矢志前行!
陳小蘭
把“建昌幫”傳統中藥技藝傳承光大
4月22日,江西省撫州市建昌幫藥業傳統炮制車間内,身穿藍色工作服的陳小蘭一手用“槟榔榉”固定好拇指大小的槟榔籽,一手緊握鍘刀,快速切制着。108片切片眨眼而成,薄厚均勻,形如飄羽。
今年47歲的陳小蘭,是企業的生産操作員。因技藝精湛,她在行業競賽中屢獲大獎,多次被評為生産标兵,去年4月榮獲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少為人知的是,這位技術能手,5年前還是一名徹頭徹尾的“門外漢”。
老家在撫州市南城縣龍湖鎮竺由村的陳小蘭,原本是名地地道道的農家婦女。2013年,她舉家搬進了縣城,看着整日早出晚歸為家奔忙的丈夫,她決定找一份容易上手的工作。她先是去了一家服裝廠,後經朋友介紹,她“跳槽”來到建昌幫藥業有限公司。
“當時決定從服裝廠轉到藥廠,就是覺得藥廠的技術含量高、前景好。”陳小蘭沒想到的是,一開始企業讓她做技術含量低的包裝工。幾周後,她主動找到領導,要求調崗。
“切藥、炒藥,跟我平時在家做菜相差不多,肯定沒問題。”陳小蘭小試一手,博得“滿堂彩”。“切制速度快,切片均勻,炒制火候把握到位,是一個搞炮制的好苗子。”董事長易斌對陳小蘭豎起大拇指,同意了她的轉崗請求。
“其實,當初家裡人都反對我學習中藥炮制,讓我别瞎折騰,安心賺點苦力錢。”陳小蘭說,“我覺得隻要肯下功夫,沒有什麼學不會。”為盡快掌握傳統中藥技藝精髓,她每天跟在老員工後面,眼睛不眨地盯着他們操作,哪裡看不明白就上前請教,聽不懂的就記下來回家思考,消化琢磨。
由于文化底子淺,陳小蘭起初在理解炮制工藝要求上很是吃力。她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快熟悉流程要領。周末,别人去休閑娛樂,她卻忙着鑽進車間,反複練手。碰上三伏天,車間又悶又熱,她一站幾個小時,每次練完都是汗流浃背。
中藥提取、飲片炮制來不得半點虛功,操作細節上稍有差池,結果就會謬之千裡。陳小蘭告誡自己,作為一名藥工,最重要就是要講良心做好藥。切、浸、煎、濾,每一步都一絲不苟。她的耐心和責任心,感染了身邊許多同事。
“她身上最優秀的品質就是不怕困難、做事癡迷。”易斌說,随着時間積累,陳小蘭的切藥操作水平和識藥辨藥能力都大有長進。在2018年公司舉行的技術“比武”中,她技壓群雄,在“切藥”“炒藥”等單項中斬獲桂冠。
“建昌幫”是中國南方古藥幫和中藥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有上千年傳承曆史。幾年接觸下來,陳小蘭愛上了這一傳統技藝。她說,傳承保護好“建昌幫”就是要讓這一領域後繼有人、薪火相傳。
“沒有活水,再好的技藝也流動不起來,傳承的關鍵是長江後浪推前浪。”2021年,陳小蘭主動請纓承擔起對6名青年員工的“傳幫帶”教學,“傳經送寶”,企業内形成了争創“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職工的氛圍。
“現在醫藥行業講究團隊作戰、互相配合。隻有讓更多人熟練掌握傳統中藥技藝要領,傳承發揚光大,中醫藥才能走得更遠。”陳小蘭說。
楊德軍
當好“福榮海”輪船的“大家長”
在遼漁集團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福榮海”輪上,船長楊德軍最喜歡的地方是駕駛室。不僅因為這是他的主要辦公地,還因為透過這裡的一圈大舷窗,他能看到不一般的風景。
在駛向南極的路途中,楊德軍見過天高雲闊,也看到過驚濤駭浪。無論何時,這位51歲的航海人始終瞄準前方,一往無前。
1993年,楊德軍大學畢業,分配到遼漁集團。近30年來,他一直與漁船為伴,奮戰在遠洋捕撈生産一線。加工員、水手、二副……船上幾乎每個崗位,他都幹過。靠着執著認真的勁頭,他迅速成長為業務尖子。
2012年,楊德軍率領“福榮海”輪奔赴南極進行南極磷蝦資源調查及商業捕撈。此前一年,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南極磷蝦快速分離與深加工關鍵技術”正式啟動。
“說實話,關于南極磷蝦我之前是一點兒也不了解,甚至連有多大都不知道。”楊德軍說,“但國家有科研需求,即便再難,我也要去。”
西風帶是南極航路上的最大攔路虎。這條氣象帶變幻莫測、險象環生。風高浪急時,船體傾斜的單邊搖度甚至達到25度。進入西風帶的那一刻,楊德軍總是精神高度緊張,密切觀察着船頭和海浪的夾角,最大程度避開正面沖擊。
“腦子裡隻有一個念頭,要把大家安安全全帶到目的地。”楊德軍說,幾年跑下來,自己越來越有經驗,也更有信心。
磷蝦密度、下網速度、蝦群位置……初入南極漁場,一切都是未知。由于缺乏經驗,捕撈量并不理想,經常是下網一小時,收獲還不到一噸。
面對挑戰,楊德軍迅速行動:查資料、分析磷蝦浮沉規律、進行定位……半個月時間裡,他基本是日夜堅守在駕駛室。外文資料,他逐字逐句翻譯,一字字啃;拿不定下網速度,他反複修正實驗,一點點調……
終于,楊德軍找到了效果最佳的捕撈方案。“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結合漁場實際水文情況,我們最終确定了磷蝦的一般遷移路線。”同時,在生産過程中,為降低南極磷蝦破損率,“福榮海”輪采取縮短拖網時間、降低網産、增加網次等方法,不但确保磷蝦質量,捕撈量也得到保證。
捕蝦的挑戰就像海裡的朵朵浪花,層出不窮。因為南極磷蝦一尾僅有四五厘米長,且水分占比約80%,一旦出水很快就會變質,需在船上立即進行加工處理。針對這一難題,楊德軍及時調整産品結構,朝着冷凍食用磷蝦、脫殼磷蝦肉、食用磷蝦粉等多向發力,這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9年來,“福榮海”輪共創利2.5億餘元。
遠洋捕撈生産遠離基地港口,長期漂泊在大洋深處,船員們與家人聚少離多,加上船上生産任務繁重、休息時間少,易産生急躁情緒。作為船長,楊德軍經常組織船員學習業務知識,開展象棋比賽等活動,努力舒緩船員情緒。
“楊船長就像鐵人一樣,始終孜孜不倦地忙碌着。”在全船人員心中,楊德軍就是這條船的“大家長”,是大家的“主心骨”。
桅杆上系着夢想,甲闆上書寫人生。近年來,楊德軍先後獲得大連市五一勞動獎章、遼甯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還成立了“楊德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如今,他帶出的一大批技術人員,走上了核心工作崗位。
“作為我國遠洋捕撈事業的參與者、見證者,能夠為此貢獻一份力量,感到非常自豪,我将繼續追求卓越。”楊德軍說。
(本版圖片均由采訪對象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