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素書已經流傳幾年了

素書已經流傳幾年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9:57:38

據《史記·留侯世家》載:

張良家族五世相韓,到了他這一代韓國别秦始皇所滅。張良遍散家财,謀劃刺秦,在山東尋得一力士,博浪沙一擊,誤中副車。刺秦失敗後,張良逃亡下邳。

話說有一天張良在河邊三步,橋上坐着一個穿粗布衣服的老漢。張良走過去的時候,故意把鞋掉在張良跟前,說:“小子,撿下鞋!”張良想要揍他,但看着他年邁,強忍着把鞋子撿起來。老漢又說:“給我穿上”。張良遇上跪着幫老漢穿鞋,老漢把腳伸過來,笑呵呵的穿鞋走了,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的早上,我們在此再會。”

五日到了,張良前往,老漢已經在等他了,說:“你年紀輕輕的,還讓我老人家等你,太不像話了,再過五天,同一時間再會。”

又過五日,雞鳴時張良就去,老漢還是比他早,很生氣的說:“怎麼又讓我等你?再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半夜時張良前往,等了一會,老漢也來了,高興的說:“這才像話嘛!我有一本書,你要是讀了的話,可以成為帝王師,再過十年,将會與兵起事,過十三年之後,你與我在濟北重遇,谷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說完,飄然而去。

​那麼千古奇書《素書》到底講了寫什麼?

《素書》分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義,六曰安禮。

原始篇講:為人處世有五件大事,缺一不可。

人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萬物遵循自然法則,這說的是“道”。

人有所得,萬物各得其所,這說的是“德”。

人有幫助他人之心,輔萬物生發之心,以助其生成,這說的是“仁”。

按照合理的道理,賞善罰惡,立功立事,說的是“義”。

人與人之間彼此遵循儀禮,朝晚履行,這說的是“禮”。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後代。

正道篇講:把賢人君子分成三等:人之俊,人之豪,人之傑。

品德能讓四方信服,誠信可靠能讓不同意見統一,公正合宜能夠得到大家擁戴,才學可以通鑒古今,聰明睿智可以知衆而容衆。這種人是人中之俊。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決斷嫌疑,誠信可以恪守約定,廉潔可以公正分财貨。這種人是人中之豪。

恪盡職守不荒廢事務,恪守公正而不變通,受到嫌疑還能義無反顧,利益當前而不以不正當的手段而取得。這種人是人中之傑。

素書已經流傳幾年了(千古奇書素書到底講了些什麼)1

求人之志篇:主要講個人的修養,一共一十八條勸勉,在闡述道家思想的時候,也體現出儒家、法家、墨家的核心價值觀,另篇詳細拆解,現附原文如下: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阙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殚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緻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篇:還是在說個人的修養問題,在堅定志向之後,要笃實力行。做事要深謀遠慮,能安于忍辱,或許黃石公讓張良給他穿鞋,考驗的正是這一項,另篇詳細拆解,現附原文如下:

夫志心笃行之術。長莫長于博謀,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願,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敗莫敗于多私。

遵義篇:是要遵從"人之所宜,賞善罰惡",實際上是禦下之術。不能被屬下蒙蔽迷惑,不能随便發火而損失威嚴,不能當衆侮辱人,不能因私廢公,不能親讒佞遠忠賢。在用人問題上,不能用而不任,也不能任而不信。在功過問題上,不能吝啬獎賞,也不能過于計較,更不能賞罰不公。在決策上,要仁字當先,計謀要嚴格保密。

安禮篇:是要”以成人倫之序“,實際上是安邦治國之術。國家的禍福都在積累當中,饑餓是因為農民得不到尊重,寒冷是因為紡織工人消極怠工,問題都出現在政策上面。如果作為君主沒有不變的操守,那麼下屬都多疑心。得人之時候,國家自然安穩,賢士歸來,國家才能壯大。國家的混亂是從賢人隐居開始的,所以要重視人才,厚待賢才。在國民關系是要正确認識,國家和人民的依存關系,如果百姓的生活都和困難了,國家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不能導緻民怨,亡國之君的事情不能做。一切的道理并不是因為有神聖,而是自然所歸,有道則吉,無道則兇。修正自己才能教化他人,對自己寬松要求他人嚴格會導緻叛逆。理身、理家、理國都有其各自的道理,順着道理去做就容易做到,逆着道理形式就難以做到,難以施行就會發生混亂。數之所得,不能違背。

素書已經流傳幾年了(千古奇書素書到底講了些什麼)2

​《素書》從道學角度探讨為人處世,建功立業需要遵從的道理,從個人功業到家國天下,無不遵循道之理,賢人君子要看清時事,明晰成敗盛衰,通達取舍。如果時機出現,可憑借此書所教,位極人臣成絕代之功。如果生不逢時,也可憑此理身,修養道德。從總的方面來說是“道、德、仁、義、禮”,從分的方面來講是具體的事物,從正己修身,到接物待人,選賢任能治國理政無不涉及。

《素書》是道學思想下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方法論的具體體現。從管理學角度來看,涉及到了協調人事物各要素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如何正确處理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如何維持正常人事物關系促進發展等問題。在充分肯定客觀因素的同時,也深入探讨了人這種重要因素。本篇僅作閱讀引導,不做詳細解讀,容後更新。

關于秘戒:張商英在《素書》序中寫道:“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盜發子房(張良字)冢。于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于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此秘戒多與“圯橋授書”典故相映襯,一般認為張良正式守此秘戒,才情願埋于黃土不傳世人。但從原書内容來看,“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鐘”,作者并不相信谶緯之論,凡是皆從自然,哪裡會有“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的谶語?由今看來,多為鄙誕。此說當為宋人杜撰,且原本之中,皆從道理,講原則,論定數,并無實際操作之法術,不賢之人得之也可用以治身,未有邪念可以用正理者,或許古人都喜歡給更古的書填一些神秘主義色彩罷了!今日讀來,可做為人處世,職場關系之審視原則,書中多有格言警句,亦可為一言開悟修身正己。勸善戒惡之書無人不可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