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壺友在剛開始接觸紫砂的時候都被一些行話繞暈過,尤其在網上和人交流的時候,常常會被老壺友們滿嘴的黑話震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又不好意思多問,隻能暗暗感歎:“紫砂的水好深啊”!比如這種:
這種:
這種:
但其實不必驚慌,大家都是從零開始,由淺入深慢慢了解的,接觸多了,那些“黑話”也就自然解密了。我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紫砂行話(或者術語),幫助新入坑的朋友們更加順暢地交流。
1、滴子。
也寫作“的子”,指紫砂壺的壺鈕,一般常見的有光素類的球形滴子、橋形滴子、雕塑滴子和一些異形滴子。
2、流。
指壺嘴,包括直流、一彎流、二彎流、三彎流等。
3、太陽線。
在紫砂壺内的底部,表面中心向四周呈發散狀,如太陽光芒線的泥痕,稱之為“太陽線”。此為手工制壺留下的痕迹。
4、内壁章。
内壁章指的是紫砂壺壺身内壁的印章,通常以陶手的名字、堂号、雅号等為内容,主要用于辨别紫砂壺的制作者,也是全手工紫砂壺的一個憑證。不過随着近年來紫砂技藝進步,有些不是全手工的壺也可以敲内壁章,所以内壁章不再是辨别全手工壺的絕對可靠依據。
5、推牆刮底。
一道工序,指紫砂壺坯制作成型後對壺内部的處理,用竹刮子将壺内殘存的泥屑刮去,以此盡可能地使紫砂壺内部整潔、美觀。推牆刮底一般能留下痕迹。根據藝人的工藝的精細程度不同,推牆刮底痕迹的明顯程度也不同。這也是辨别手工壺的标志之一,但同樣不再絕對可靠。
6、三點一線。
即俯視紫砂壺,其壺嘴、壺鈕、壺把處在同一直線上。這是一把壺壺型端正的基本要求,也和燒制過程有關,有些泥料收縮比較大,燒制過程中容易變形。三點一線示例:
7、流口水。
指倒茶時收水後還是會有少量的水從壺嘴流出來,收水不利索。不影響使用,但可能會影響品茶玩壺的體驗。流口水主要和壺嘴的形态、長度、出水孔的位置等相關,而這些因素又必須和壺型相匹配,所以和壺型的關系也很密切。比如像西施壺,壺嘴短促,就相對容易出現流口水的現象(流口水為動态現象,不便圖示)。
8、吐黑。
吐黑主要是指用質地松散的段泥制壺,泥料緻密度本來就不好,如果制壺者明針功夫不到位,如果燒結溫度不足,都會造成壺表面氣孔密度過松、過大,這種壺在使用後,茶葉中的鐵離子會經過松而大的氣孔在壺表面積聚、沉澱,形成不同色調的黑色素。吐黑有的比較均勻,壺的整體表面均有分布,有的呈帶狀或塊狀分布,有的集中在壺表的局部,壺口、蓋沿和壺底多見。一般來說,回爐重燒可以解決吐黑問題。
9、花泥。
指壺身上有某部位的色澤是與壺身其他位置不同且不均勻,多少影響美觀,屬于微瑕。如果不是很嚴重,經過一段時間茶水滋養可漸漸變得不明顯,甚至可忽略。
10、收縮比。
紫砂壺在入窯燒之前和燒出來之後有形體大小上的差異,出窯後的壺比生坯的時候要小,這個過程就是紫砂壺的收縮。不同泥料的收縮程度不一樣,其中朱泥的收縮比最大,可高達20%以上。收縮比越高的壺,成品率越低,單把成本也就越高,所以同樣條件下,朱泥壺略貴一點,就是這個原因。
同樣大小的生坯,不同泥料燒制後的大小對比
未完待續。本系列預計分3期,敬請繼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