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之間的交流方式?前不久,有科研人員發文懷疑蝙蝠極有可能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一時間,不少人談“蝠”色變蝙蝠是不是真如網文所描述的那樣可怕?該怎樣與它和平相處?記者采訪了四川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綿陽師範學院教授石紅豔,讓我們一起更科學地認識蝙蝠,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蝙蝠之間的交流方式?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前不久,有科研人員發文懷疑蝙蝠極有可能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一時間,不少人談“蝠”色變。蝙蝠是不是真如網文所描述的那樣可怕?該怎樣與它和平相處?記者采訪了四川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綿陽師範學院教授石紅豔,讓我們一起更科學地認識蝙蝠。
蝙蝠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
從學生時代到現在,石紅豔接觸蝙蝠的時間超過20年。她告訴記者,蝙蝠在大衆眼裡是可怕的,但在她眼裡卻是可愛的小精靈。“蝙蝠雖然長相兇惡,其實是一種很溫馴的動物,一般情況下不會攻擊人。”
石紅豔說,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在世界上有超過1000種,我國有130多種,在四川就有47種。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
四川自然環境複雜,氣候較為潮濕,适合蝙蝠生活。石紅豔說,在成都平原,有幾類蝙蝠常見于瓦木結構的老房子和城市建築物的縫隙中,比如東亞伏翼蝠、中華山蝠等,東亞伏翼蝠體型較小,比拇指大一點。“在農村經常能看到,到了傍晚,它們就會從閣樓、梁柱這些地方飛出來覓食。”另外,在攀枝花、鹽源這些地方,還分布着一種果蝠,它們以林果為食。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蝙蝠也是。”石紅豔說,無論是從傳播花粉還是從消滅害蟲來說,蝙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上世紀80年代,蝙蝠還是成都的常客。在洞子口長大的李先生說,以前他家自蓋的樓房上空,一到傍晚就有很多蝙蝠四處尋覓蚊蟲。如今随着城市的擴張,蝙蝠在城市已經變少。
蝙蝠到底會不會傳染病毒
做蝙蝠研究,經常需要到野外觀察、采集蝙蝠。石紅豔專門往蝙蝠的聚集地跑,有時她會爬上滿是灰塵的樓頂,也會走進陰暗潮濕的洞穴。因此江湖人稱“蝙蝠女俠”。
據了解,蝙蝠被指攜帶100多種病毒,包括SARS、MERS、埃博拉病毒等。“都說蝙蝠身上病毒多,做這些不擔心會感染病毒嗎?”記者問。
“所有的野生動物都可能攜帶病毒,蝙蝠身上病毒多,但也分情況。當然我們也會做好防護。”石紅豔強調,吃蝙蝠的行為不可取,蝙蝠多以蚊蟲為食,栖息地陰暗潮濕,就算沒有病毒,體内也會富集重金屬、細菌等。
在石紅豔看來,蝙蝠攜帶的病毒,并不是蝙蝠主動散布出去的,而是人采用了不當的方式,讓病毒暴發。
“我們應該給野生動物适當的生存空間,不去破壞他們的栖息地,就不會打破原有的平衡,也會減少疫病在人類的暴發概率,希望大家與蝙蝠等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石紅豔還提醒,夏天是蝙蝠繁殖的季節,如果在馬路上看到掉在地上的蝙蝠,可以用樹枝挑起挂在樹上,不必驚慌逃跑,也不要“趕盡殺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