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親戚關系傳承已久,可以說從有社會的概念開始,親戚大概就已經存在了,隻是剛開始大概沒有明确的稱呼而已。不過有一件事比較明确,想要弄清楚堂親和表親哪一個更親,就要從很久之前來尋找蛛絲馬迹。
中國有一句流傳很久的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顧名思義,就是說表親相隔三千裡這麼遠,而堂親卻傳承了五百年,有很久遠的牽
在古代,女子出嫁,就要從父母家搬到丈夫家去,而在那時候車馬出行,交通不便的年代,婆家和娘家距離就比較遠了,距離近的有同村鄰村的情況,有時候嫁得遠了甚至有可能一輩子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這樣和母親那邊的親戚不就離得太遠了,有的人一生和表親也就聯系幾次,屈指可數,所以才說”表親三千裡“。
而中國是一個非常在乎傳承的國家,人們在乎姓氏的傳承、在乎血脈的傳承、也在乎氏族的傳承,而這三個無疑都和堂親有所關聯,雖然時間可以磨滅一切,但是有時候血脈的連接,卻讓一個姓氏傳承幾百年、上千年,而所謂堂親基本都是同姓、同族、同血脈之間的親人,所以才有了”堂親五百年“的說法。
這樣一對比,答案就很明确了,在古代确實堂親大于表親,就拿最簡單的婚喪嫁娶這種人生大事,堂親可以影響甚至做主,而表親隻能提意見,在古代就算是親外公也不一定有權利給外孫女主婚的,于理不合。
到了近代,男女之間的地位改善了,女性的地位提高,表親們的重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交通逐漸發達,所謂的表親三千裡就不存在了,但是這種改變并沒有很純粹的進行,很多時候堂親和表親之間的距離感仍然存在,這就是感情上的糾葛了。
這個時代沖破了規矩和距離的束縛,但是就像人們常說的老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很多人仍然保持這句話的理念,所以間接造成堂親和表親上的差異,很多時候可以依靠堂親,卻不可以依靠表親,比如一個家庭中的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幾個兒子可以輪流照顧,但是基本沒有老人願意去女兒家裡,或者女兒家裡有變故你可以依靠叔伯,但是回到父母家往往會受到閑言碎語和弟媳的排擠等等,這些情況一定程度上說明,在人們的心理,堂親一定程度上還是勝過表親,這個勝代表的不是情感,而是所謂的“理”字,算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種約定俗成的人性關系吧。
到了現代,人們對于各種傳統的帶有束縛的規矩都不看重了,雖然仍然有人堅持傳統,但是大部分人都更在意生活質量和情感需求的滿足,而不是為了一些習慣而在親戚之間做出選擇,簡而言之,就是有來有往有感情的親戚更親,沒有來往的親戚自然一視同仁,見了面有三分香火情也就是了。
親戚這兩個字往往是逢年過節聯系感情時的一個群體,當下的社會處于一個過渡的階段,很多年輕人對于自己家的“親戚”并不全都認識,但是父母這一輩卻執着于聯系情感,好的地方在于,堂親和表親的差距基本消失,無論是堂親還是表親在話語權和地位上逐漸趨于平等,而感情上基本都是自由選擇。
不管堂親、表親,既然是親戚都是和自己有血緣聯系的親人,也許日常的來往可以增進人們的情感,但也不意味着不來往就斷了這份聯系,生活中并不一定非要以堂親和表親來論個高低上下,隻要彼此之間有感情,有一份共同的寄托,就不必拘泥于小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