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油菜花,黃了
文|江徐
我在朋友圈發了幾張圖,又打上一段話:回老家過清明……
“回來過清明呐”這是上了年紀的鄰居閑逛時從門口經過,跟家人打的一句招呼。
隻聽說過年、過中秋、過暑假,雖然清明也是一個節氣,卻從未在意該怎麼去“過”它。這是一個蘊含儀式和規矩的動作。
無非是路上奔波、墳頭祭拜、路旁寒暄,如此而已。今年多了一項任務:遷墳。這意味着今年上墳,比往年多出種種繁瑣而古老的規矩。
一切都将到來。一切都在進行着。一切終于結束了。
任務完成,生火煮飯,一碗面,兩片生菜,幾塊提前做好的紅燒肉。
趁家人和鄰居為着人情世故說長道短,我一個人在老屋四周轉轉。
油菜花、蠶豆花、豌豆花……
門前屋後,油菜花已經開到鼎盛,蠶豆花、豌豆花、各種細小的野花都已開好,黃的,藍的,桃紅的。一隻逗留在地面的白蝴蝶告訴我,春天的泥土都散發芬芳。
置身于自然,就會感到自在。人意,不如花意好。
那條通向運河的小路,是幼年時,跟随外公去河裡遊泳時走過的路。它依然在着,河裡依然有船隻東來西往。船行過,波浪撞擊堤岸,發出汩汩聲,一波比一波小,直至歸于之前的平靜。
人間四月,芳菲争妍,奈何世人匆匆忙忙,又過分務實,沒有閑心去找一找蠶豆的小耳朵。路邊逶迤的菜花的亮黃也是一閃而過。
小時候洗衣、淘米、遊泳的運河
古人過清明,要比今人多一些文藝氣息。梨花白,柳深青,桃李笑,牧童遙指杏花村,是那時清明時節的生活底色。
除了祭祀,古人還飲酒、酌茗、聽琴、踏春、賞花、野望。程颢在《郊行即事》中寫道:“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去年春天,我讀到北宋詩人王禹偁的一首《清明》,喜歡字裡行間的孤冷氣質,于是截圖保存下來。春來秋往,如駒奔隙。眼下這不又到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禹偁這也是“過清明”。彼時,他在窮鄉僻壤的商州,被貶到那兒去的。因為當的是團練副使,非常清閑,俸祿也少得可憐。唐伯虎摘了桃花換得酒錢,而他通過撰寫碑文掙得的外快去沽酒。
窗外沒花,桌上沒酒,他沒有和别人出去踏春賞花,也沒有一個人出去乘船遊玩,把腳翹在船窗口,望着風景,吟着詩詞,優哉遊哉。而是選擇宅家。
開出三角形的小野花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按照慣例禁煙火。所以,他需要從鄰家讨來新的火種。破曉時分,把燈盞點上,坐在窗下,靜心讀書。
冷冷清清的外在氣氛中,自有風風火火的暗流湧動。
在另一首詩裡,他這樣寫道:
一郡官閑唯副使,
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
閑恨閑愁觸處生。
這種冷,不是天氣的乍暖還寒,而是氛圍的冷清寡淡。仕途的詩意,生活的艱辛,讓他覺得時間走得特别慢。因為閑愁,便無端責怪于春天的步伐。
想喝酒,沒有錢,那就脫下官服換酒錢。痛飲酒,熟讀離騷經,不是名士也風流。
懷念逝去的親人,追憶童年的光陰,一個人在荒廢的小道上走一走,看看花,聽聽水,借助詩詞遙想古人如何度過春天。
我的清明,就這樣過好了。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煮字療饑,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