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嘉興檔案史志
端
午
粽
飄
香
五月五·到端午
— MEMORY OF FESTIVAL —
談起端午,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吃粽子、賽龍舟。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哪些已經被我們淡忘的習俗呢?
飲
食
習
慣
吃蠶花飯
端午節正是嘉興春蠶收獲的季節,為慶祝蠶花豐收,當天晚上蠶家點燭焚香,供奉雞、豬頭等祭祀蠶神嫘祖,磕拜“蠶花利市”,也有犒勞自己的意思,俗稱“吃蠶花飯”。
吃“五黃”
端午節嘉興人的餐桌上面必須有五個“黃”:黃瓜、黃魚、黃鳝、黃泥蛋(鹹鴨蛋)、雄黃酒。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精力。
吃粽子
嘉興作為稻作文化發祥地之一,端午節包粽、吃粽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衰。當地諺俗“不食端午粽,老來沒人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可見粽子在嘉興端午習俗中不可或缺。
信
仰
習
俗
挂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挂艾”。艾草所産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端午節在門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人們一般會将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燃熏蒼術、白芷
用蠶豆殼點燃後,在上面放一些蚊子草、癞獅(蟾蜍)草和菖蒲,中間還撮上一點蒼術、白芷。蚊煙燃起後,濃煙便在院子裡、堂屋間四處彌漫,躲在暗壁角處的長腳蚊子也紛紛倒斃。同時,還能去除黃梅時節室内的黴氣,起到消毒作用。
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内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這些随身攜帶的袋囊,内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穿虎衣
在傳統觀念裡,虎被當作一種瑞獸,可以鎮邪、驅邪,所以民間流行端午節給小孩子穿老虎衣、戴虎頭帽來躲避五月之邪。端午時節一般正遇到梅雨季節,各種蛇類蟲類繁殖較多,孩子又特别容易被叮咬,“老虎衣”上印有蠍子、蛇、蜈蚣、蜘蛛、蟾蜍這五種毒蟲的形狀,寓意是讓孩子避免毒蟲叮咬。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貼“五毒”符
嘉興端午節有貼“五毒”符的習俗。“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壁虎、蟾蜍和蛇,人們希望用以毒攻毒的方法驅走毒物。舊時,婦女用絲綢制成小人、老虎、蜈蚣、蛇等形狀的發髻,插在頭上,謂之“健符”,以辟邪健身。
挂鐘馗、關帝像
在堂上懸挂鐘馗、關帝像,供瓶插菖蒲、艾枝,另用紅紙書寫“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白舌盡消滅。菖蒲如劍斬八節妖邪,艾葉如旗招四時吉慶”的詞句張貼于門外,以驅除邪氣。市面上敲鑼打鼓,跳黑面鐘馗、紅須天師舞,驅鬼驅邪,祈求平安。
祭
祀
習
俗
伍相祭
端午節當天,百姓都會帶着祭品到南湖伍相祠和胥山廟祭祀伍子胥。
神龍祭
舉辦規模盛大的南湖龍舟競渡之前,參賽船隊先要擡着龍頭進行神龍祭。然後,将龍頭安裝在船頭,在龍舟上挂上彩燈,擡龍舟下水。由祭司(儀式主持人或現場年齡最長者)用毛筆蘸朱砂,點于龍頭上。一聲炮響,百舸争流,引得兩岸歡呼,萬人喝彩。
龍舟競渡
在嘉興曆史上,南湖龍舟競渡一直是端午節的主要民間賽事。競渡用的龍舟一般狹長、細窄,船首飾龍頭,船艄飾龍尾,龍尾多用整木雕成,刻有鱗片。舟身有彩色繪飾。上置鑼鼓、旗幟。搖旗的人在船尾,敲鼓的人在船頭。清代著名詩人馬學乾、吳錫麟在煙雨樓上目睹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盛況後,曾賦詩《煙雨樓觀競渡》《五日南湖觀競渡》。
端午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