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必考文言文詞語解釋大全

高考必考文言文詞語解釋大全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1 22:22:26

高考必考文言文詞語解釋大全?131攻1.聞道有先後,術業(學問技藝)有專攻,如是而已——攻書莫畏艱(鑽研、研究),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考必考文言文詞語解釋大全?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高考必考文言文詞語解釋大全(高考文言文重要文言詞語整理歸納大全)1

高考必考文言文詞語解釋大全

131攻

1.聞道有先後,術業(學問技藝)有專攻,如是而已——攻書莫畏艱(鑽研、研究

2.不攻自破——群起而攻之:批評指責

3.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制作

132達

1. 了解,明白,懂得事理。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2003北京卷,先生的話,(或先生說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藥,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

懂得)世務 鄉書何處達(送達

2.聞達(顯達)于諸侯──性明達(豁達

孟僖子知其後必有人──達官貴人:顯貴

133患

詞義推導提示:患的本義是“擔心、發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1擔心 擔憂 憂慮、發愁

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何患不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後引申為一味擔心得失,斤斤計較個人的利害。

2憂患、麻煩、禍患

縱故,患生—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肘腋之患(肘腋:胳膊肘和夾肢窩,比喻極近的地方。産生于身邊的禍患)—内憂外患、養癰遺患、患難之交

防患于未然:患:災禍;未然:沒有這樣,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生之前。作謂語、賓語;指在事故發生前防範

采薪之患(病了不能打柴。自稱有病的婉辭)

此數者用兵之忌諱、禁忌)也。

134故

推導提示:“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1.舊的,舊有的 原來的

凡在故老舊臣),猶蒙矜育—審知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依然故我—不經世故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事,前例,成例

革故鼎新(革:改變,革除;故:舊的;鼎:樹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軒東嘗為廚:過去

君安與項伯有故舊交 老交情

溫故知新:故:學過的舊知識。謂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顧曆史,對現在有新的指導意義。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安堵如故:堵:牆壁,居所。故:原來的。指相安無事沒有改變或十分安定。中性成語

故步自封:故步:舊時行步的方法。遵行舊時的步法而封閉自限。喻墨守成規,不求進步 。含貶義。

一見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合得來。形容初次相見就情投意合。

2.前夫或前妻 ,故人(一見如故 非親非故 老朋友)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3.緣故(平白無故—既克,公問其故)

4.所以(故莫能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5.故意、特意

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大人故嫌遲:故意——既欲結大義,故(特意)遣來貴門

故遣将守關者—明知故犯 故弄玄虛

欲擒故縱:故:故意。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含貶義

6.衰老、死亡

暮去朝來顔色故(衰老) 前以降及物故死亡),凡随武還者九人

7.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8.此物故非西産(原來 ,本來

135

詞義推導提示:“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别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别人,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1.走過、經過

〇雷霆乍驚,宮車也—白駒過隙—過江之鲫(趕時髦的人多)—雁過拔毛—過屠門而大嚼—秋風過耳(像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與自己無關,毫不在意)

2.訪、探望

大母過餘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誤:經過 正:造訪、探望、拜訪、探訪。譯文: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3.超過、勝過

不過二十裡耳——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猶不及:過:過分。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适的。

白駒過隙:過:越過,本義指白色的駿馬在縫隙前飛快地越過,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光陰易逝。

4.過分

過蒙拔擢——過甚其詞—矯枉過正—過為已甚

5.犯過錯 過錯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孤之過也,大夫何罪—閉門思過—文過飾非

聞過則喜:過:過失、錯誤;則:就。聽到别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就很高興。形容虛心接受意見。

6.責備

聞大王有意督過(責備)之—無乃恐怕)爾是(賓前标志)過與

136比

1.其兩膝相比者—比翼齊飛—比肩而立(并列 靠近 挨着)

2.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較)。

3.每自比(比拟,認為和……一樣)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朋比(勾結)為奸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适合)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6.(及,等到 )比去,以手阖門。

7. 最近)得軟骨病。

形近字比較: 比比皆是 秕(bǐ不飽滿)谷 纰pī漏 瑕疵(cī缺點) 仳(pǐ)離 先撫之甚厚──如喪考(父親)妣:母親。

137方

名詞義

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方位,方向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區域,地方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禮儀

請買其方百金【藥方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四周,周圍

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策【方法,計策】

形容詞義

(韓)休直方不務進趨(2008天津卷,韓休做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祿)──方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公也【正直

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翼,方首,長胫,意似良【方形,與“圓”相對

動詞義:

此人可方比幹_____董槐……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嚴,聞其自方,怒……(2006江蘇卷,董槐……談論時事慷慨激昂,常自比為諸葛亮、周瑜。父親董永對他要求很嚴格,聽到他自比諸葛亮、周瑜的事後,非常生氣……)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比拟,相比

蜀漢之粟,方船而下【兩船并行】臨洮道險,車騎不可方騎【兩車并行

副詞、介詞義:

副詞,才,剛剛。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2009江蘇卷,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裡,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

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将軍會獵于吳【将要

見有人引嬰欲投之江中----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介詞,正,正在

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争-----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介詞,當

138喪

1.賢者能勿耳──聞風喪膽、玩物喪志:喪失

2.六國互喪(先後滅亡),一概)賂秦耶?

3.秦不哀吾喪(喪事)而伐(攻打)吾同姓

139會

巧遇、正趕上、适逢。

其怒,不敢獻—— 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缑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連有軍事,事竟不行

會元遺脫脫征饷,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祎。(2010全國Ⅰ卷,适逢元朝派遣脫脫征集糧饷,拿故意吓人的話威脅梁王,一定想要殺死王祎。)

〇單于使使曉(通知)武,會(一起、共同)論(審判)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〇吾已失恩義,會(當然、應當、一定)不相從許

〇 精思傅會精心構思),十年乃成。

140身

1.名詞義:

項王亦被十餘創——常以身翼蔽沛公:身體

樂歲終身飽——終身不複見:一生、生命

于其也,則恥師焉——客死于秦,為天下笑——足以榮汝身——吾不忍見禍及吾身——臣修身潔行數十年___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___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自身、自己、本身

守身如玉:名節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身份地位

2.形容義

自請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執耒以為民先──身披堅執銳——身體力行、感同身受、身先士卒:親自

3.與身體有關的詞——股、胫、颔、膑腳、股肱、股栗

斷其左──懸梁刺股:大腿 胫不生毛──不胫而走:小腿。 但微颔(點頭)之。颔聯─律詩第二聯 孫子膑腳;被剔去膝蓋骨 股肱:輔佐得力的大臣 股栗;因害怕而兩腿發抖

141拘

1.不于時(時俗)——豈可一切以定月哉──不拘一格、不拘小節:束縛限制、拘泥

2.武夫力(才)拘(拘捕、拘禁抓住)諸原,婦人暫(一下子)而免諸國

142恥

1.而學于師──不恥下問:以……為恥

夫差(侮辱,同義詞辱、诟)吾君于諸侯之國

2.越王苦會稽之恥(可恥之事) 知恥(羞恥、羞愧之心)近勇

143衆

1.今之衆(平常、普通)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衆人指一般人

衆志成城——衆口铄金:衆人的、大家的——芸芸衆生;衆多的

死者甚衆:

2.收衆(招收人馬)漢南——名微而衆寡(人少)——衆議以寵為都:大家

145族

1 (同姓)親屬, 類 種類,

家族。如: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門望族。(《過秦論》)

類,輩。如:士大夫之(這)族—非我族類(族類: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之族:這些人

每至于族:聚集處。

2 滅族,聚結

原為一種刑罰,指誅殺三族或九族,後用作動詞,意為“滅族”“滅亡” 族滅

。如: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折而族之(推翻他,而且殺他的家族)。漢聞,族陵母妻子.

3 衆,一般

146臨

1.滕王高閣江渚,佩玉鳴鸾罷歌舞——郦元以為下臨(臨近、靠近、俯視)深潭

2.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如臨大敵:從高處往下看,面對、對着

3.渡兵于淮以臨齊、晉——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誰為我臨朝到時候)成此大節者—臨帝子之長洲——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4.臨崩。臨質。臨行密密縫。:正當 将要

147去

詞義推導提示:“去”的本義是“離開”。“離開”一個地方,當然就跟那個地方有了一定的“距離”。用于使動意義,使離開,意義即是“除掉,去掉”。

1離開(揚長而去。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欲呼張良與俱去。聞大王有意督過(責備、怪罪)之,脫身獨,已至軍矣——何去何從)

一去不複還: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回。

2距,距離 (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裡。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去今之墓而葬焉──相去無幾)

3 除掉、去掉(以殺去殺,以刑去刑。陳言務去。為漢家除殘去穢)

刮骨去毒(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徹底醫治。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與釜底抽薪相似。)

4 丢棄 厭棄 失掉(人所畔者,天所去也-被臣屬所背叛的領導人,就是被“天”所丢棄的人。

大勢已去(大勢:事情發展的趨勢。有利的形勢已經喪失,前途已經沒有希望。)

5.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表示動作的趨勢

眉來眼去(暗送秋波。形容用眉眼傳情。貶)

大江東去: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多表示陳迹消逝,曆史向前發展

6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7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霭沈沈楚天闊(去去:越去越遠,往前走了又走

148走

推導提示:“走”的本義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1跑,逃跑.

〇兔走觸株──走馬觀花 走投無路 走為上計 奔走相告:跑。

〇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___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持劍盾步走:逃跑

〇可燒而走也——走馬觀花(走馬:騎着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使之走,使之逃跑

2奔向

〇走趙,趙不内──直走鹹陽_齊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奔向 趨向 走向

投奔。如: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廉頗蔺相如列傳》)

走投無路:投:投奔。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跑,奔向,逃跑。如:兩兔傍地走。(《木蘭詩》).如:從華容道走。(《赤壁之戰》)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铤而走險:铤:急走的樣子;走險:奔赴險處。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

奔走相告:指有重大的消息時,人們奔跑着相互轉告。作謂語、補語;用于互相轉告重要消息

揮動:如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筆勢矯健多姿)

149卒

推導提示:“卒”的本義是肚子上的創傷。(甲骨文字型是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裡是交叉文飾,乃是肚子上的花紋,這是指狩獵或戰争中搏殺後的傷口。)由于古代醫療技術差,肚子受傷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義;這一意義後來寫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後“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義。“死”就是生命“完畢”,由此進一步虛化為副詞“終于”。

詞義有1步兵2 完畢 終于3 死 4 同“猝”,突然,匆忙

1.基本義是士兵。如:旦日飨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丢卒保車jū 原是象棋術語。後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身先士卒:作戰時将領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衆前面。

2.還可作動詞用

  ①古代稱諸侯士大夫的死,又稱年老壽終,後又為“死”的通稱。可譯為“死”“死亡”。 如: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②完成,到……為止。如:A.供養卒大恩。(《孔雀東南飛》)B.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東南飛》)

優遊卒歲-悠閑度日,出自《詩經·小雅·采菽》:“優哉遊哉,聊以卒歲”。

不忍卒讀 卒:盡,完。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慘動人

3.虛詞用法:

  ①副詞,表終竟,可譯為“終于”“最終”。如: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通“猝”,副詞,表突然或急速,可譯為“急促”“立即”“突然”。如:

五萬兵難卒合。(《赤壁之戰》)/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苛刺秦王》)/非常之謀難于猝發──猝不及防——猝死

翻譯: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表突然義的詞還有暴、驟、遽等,如水暴益─“暴病身亡-急遽的敲門聲”。

150兵

推導提示:“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争”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争、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1兵器、武器 (斬木為兵、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戎相見) 以兵器殺人(左右欲兵之)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厲兵秣馬:厲: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鬥,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

2士兵 軍隊(兵強馬壯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兵臨城下)

兵來将擋,水來土掩(指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按兵不動:兵:士兵,軍隊。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3侵略、戰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軍事、作戰(兵不厭詐。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紙上談兵:兵:用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貶義詞。

4 戰略、戰術、兵法(上兵伐謀) 

151刊

刊有砍 砍削、修訂、雕刻、消除 磨滅等意義。

删改,删除

每醉,辄屬辭,筆不停書,鹹有可觀,未始刊饬(每次喝醉了,就撰寫詩文,不停地寫,所寫詩文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指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飾潤色。采分點:“屬辭”“可觀”“刊”“饬”。)

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讨捕。(朱并)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為朋黨,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發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成語有不刊之論

152内

推導提示:“内”的本義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兩個基本的意義: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進入,接納,”這一意義後寫作“納”。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務,很少出門,故古人由把妻妾稱為“内”。後妻子的親屬也用“内”稱呼,如“内侄、内弟”等。

1 名詞義:

裡面,跟“外”相對(少間,簾内擲一紙出)、妻妾(懼内)、妻子的親屬(内侄)、内部(常指國家内部,朝廷内部,如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内外交攻)、内室卧室(家有一堂二内) 、 内心(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五内俱焚)

色厲内荏:色:神色,模樣。厲:威嚴、兇惡。内:内心。荏:軟弱、怯懦。形容人外表嚴厲而内心怯懦,常用此語。

2 動詞義,

通“納”:由外進入 進入 放進(内與囊中。其餘盡以次内虎穴中(2010四川卷

使進入(距關,毋内諸侯、欲止不内)、接納 收容(亡走趙 趙不内)、 交納(百姓内粟千石)

153舉

推導提示:“舉”的本義是“舉起、擡起”。這是一個“舉動”,活用為動詞即“舉行、發動”。舉有由低到高的含義,所以有引申出“提拔、舉薦”之義;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義的“應舉”。舉起東西應該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進一步引申為“占領”之義。後又虛化為範圍副詞“全”。

1.舉起、擡起(舉所配玉玦、舉目、舉手投足、舉目無親、舉重若輕)

舉手之勞:舉:擡起。一動手就能辦到的小事。指辦事情輕而易舉,毫不費力。作賓語;比喻事情輕而易舉

舉足輕重:舉:舉起、擡起。隻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于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謂語、定語;用于指人的地位等

舉案齊眉:舉:托舉、舉起。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後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愛。

綱舉目張(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2.舉動 舉行、發動、起兵(輕舉妄動、舉大計)

3提拔、舉薦 應舉(不識擡舉、舉賢任能、舉賢以自佐、以言舉人)

選賢舉能:舉:選舉、推舉。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

4拿、用 攻下、占領(函谷舉)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舉棋不定:拿。

包舉宇内: 包舉:統括;宇内:天地之間,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5 舉出 提出(舉類迩而見義遠、舉言-發言)

舉一反三,舉:舉出、提出。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

6 考中(舉鄉試)

7 全 盡。舉家 舉國——舉國上下(形容詞 全)、殺人如不能舉(副詞 盡)

舉世無雙:舉:全。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這樣的人或物。形容極其罕見稀有。作謂語、定語;指罕見.

154【縱】

①發。莫敢縱兵。(《史記》)②放。縱火。

③釋放,放跑。例1、縱所俘還之。(《舊唐書》)例2、從令縱敵,非良将也。(2004天津卷,服從命令而放跑敵人,不是好的将領。)

155【

①平素,向來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等術數方面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并任命他為郎中,後又升為太史令)。

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文長既然向來不與時風調和)。

②交往,交情。無一日之雅。 ③高尚,不俗,美好。雅望。

④正,正确的。察納雅言。 ⑤很,甚。雅善鼓琴。

156【

①覆蓋,完全。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②突然,忽然。狼奄至。

③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 ③昏暗。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157【夷】

①平,平坦。夫夷以近,則遊者衆。

②鏟平,除滅。今操芟夷大難,略以平矣。 ③和悅。言和而色夷。

158【

①總是,常常

1、每有警,數月不就寝。 2、每責一頭,傾數家之産。

3、初至,滞獄以百數,斷訖皆當。後一省疑獄辄付瑾治,屢有平反。三年,病卒。(剛到這裡的時候,積壓的案子有幾百件,他判決之後都很恰當。後來全省的疑難案件也總是交給他來處理,很多被平反昭雪。過了三年,張瑾得病去世。)

②立即,就。1、一鳴辄躍渠,行且速。2、動辄得咎。

③才。事雖劇,必時時至母所視問辄去。(2005山東卷,事務雖然繁多,一定經常到母親那裡看望問候才離開。)

159【

①賦稅

1、有以事聞者,上即诏漢超私物所在,悉免關征。(有人把這事告訴太祖,太祖立即下令,李漢超私設交易市場的地方,全部免除賦稅。) 2、當室者死,三年釋其征。

②征召。(轅)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側目而視固。(2006山東卷

160【足】

①滿意。吾于此人,不足久矣。(2006上海卷,我對于這個人,不滿意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②夠,夠得上,值得。

行将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微不足道、不足挂齒、不足為訓:值得

料大王士卒足(足夠、能夠,不能解釋為值得)以當項王乎?

1、吾德薄不足以蔭卿。(2006遼甯卷,我的德望輕微,還不夠用來庇護你。薄:微小,少。蔭:蔭庇。)

2、奚足以語文事?(2006湖南卷,哪裡夠得上談論文章的事?奚:什麼,哪裡。《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語:談論,說話。《論語》中提到“食不言,寝不語”。文,指文章。

注意足下(敬稱),鼎足(腳)之形,充足滿足富足,補足等意義。

161微

推導提示:“微”的本義是“微小,細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賤,卑下”;勢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沒有”(但又不是完全沒有,故此義用于假設,我們不能不感歎古人用詞之巧。)由此義又可進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義。

1.微小,細微衰微等

小。微風鼓浪,水石相搏。《石鐘山記》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微言大義(微言:精當而含義深遠的話;大義:本指經書的要義,後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語言裡的深刻的道理)

其文約,其辭微(精妙、深奧

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褒和貶)無微不至:微:微細;至:到。沒有一處細微的地方不照顧到。形容關懷、照顧得非常細心周到。

見微(細事,微小的苗頭)知著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細小的事情

見微知著:微:隐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防微杜漸:微:微小;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

動刀甚微(輕微

煙濤微茫信難求

願陛下矜憫愚誠,聽(準許)臣微志微薄的心願

天下分裂,而唐勢固以微矣(國家分裂,而唐王朝當然因此而衰弱了)。衰微,衰敗。

2稍微

副詞。但微(稍微略微)颔之——童微(悄悄地偷偷地)伺其睡,以縛背刃,力下上,得絕---微察公子,公子顔色愈和

3低賤,低微,卑下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小)而衆寡─微不足道、白璧微瑕─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人微(地位低)言輕─先祖微(不顯達)時

人微言輕: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4,不,沒有,如果沒有,用于假設

①不。微獨,不但,非但。

②無,沒有。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太子言,臣願谒之——微夫人之力,吾不及此。

③如果沒有。

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如果沒有護軍,我聽不到這樣的話。)

見周昌,為跪謝曰:“君,太子幾廢。”譯文:呂後看見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說:“如果沒有你,太子差點就被廢掉了。”

5隐匿、隐蔽 暗暗地

隐晦的。頗有微詞隐晦的批評

隐蔽,不顯露。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微行、微服(隐藏身份,便裝出行

悄悄地,暗暗地。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

隐約。微問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162【

推導提示:“易”的基本意義有兩個:一是“改變,變更”(從日從月,意為日月變換);一是“容易”(也許古人認為日月變換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變”引申出“交換,互換”“修治,治理”的意義;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嗎?),進一步引申出“安穩”(平坦的路走得安穩)。

動詞義

①換,交換,互換

〇移風易俗—何可廢也?以羊易之—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罷夫赢老(身體衰弱的和年老的人)易子而咬其骨─以物易物─易子而食(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内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後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2009湖北卷,(孟德)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和十個餅,攜帶(這些東西)進入山中。

②改變,變更

〇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移風易俗—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此義項相當于“奪”,強行改變,如舅奪母志)─至當不易—改弦易轍(轍:車輪軋過的痕迹。琴換弦,車改道。比喻改變原來的方向、計劃、辦法等)

不易之論:易:改變。不可更改的言論。形容論斷或意見非常正确。作賓語;用于指論點或意見正确③輕視,輕慢。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一時富貴翕吓,衆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我一時間失去了富貴,衆人看了驚駭不已,但貞甫卻不因此而輕視我)—守自負年德,易之(2007福建卷,袁州的總管依仗自己年高有德,瞧不起這個姓臧的。

④治,整治。田肥以易則出食百倍。(《荀子》以,而且。)

⑤替代。

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數,皆不納,帝顧仁傑曰:“無以易卿者。”(2007四川卷,上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皇帝)采納,皇帝看着賀仁傑說:“沒有什麼人可以替代你了。”)

形容詞義

⑥容易

易如反掌—知易行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審容膝之易安

馮唐易老(漢朝馮唐身曆三朝,到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出自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胡虜易與耳——易與之輩:(容易對付)

平和,平易。平易近人: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

安穩。平易近人(和悅安穩,此成語可用于人和作品)

簡單 随便。李廣軍極簡易。

辟易(因畏懼而後退、倒退)數裡

163【

①網,張網捕捉。例1、作結繩而為罔罟……罘罔彌山例2、罔羅,同網羅。

②欺騙,蒙蔽;毀謗,陷害。欺君罔上(欺騙君上);罔民(陷害或欺騙百姓);罔主(欺騙君主);罔辟(欺騙君主);罔冒(欺騙冒充);罔惑(欺騙蠱惑);罔渎(欺枉輕慢);罔人(欺騙、欺詐他人);罔己(受人欺騙陷害)。罔利(漁利);罔貪(奸詐貪婪)。

③迷惑,失意。例1、學而不思則罔。例2、罔然若酲,朝罷夕倦。例3、罔然流涕。(即惘然,失意的樣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樣子。)

表示禁止或勸阻,不要。例1、罔失法度。例2、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不要違背正義來求取百官的好名聲。)

⑤無,沒有。例1、李由此以武名,遨遊南北,罔有其對。(2005湖北卷,李超從此憑武技聞名,走遍南北,沒有他的對手。) 例2、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例3、罔不因勢象形。(明· 魏學洢《核舟記》) 罔伏(無所藏匿);罔莫(無不)。

⑥不,不能。家人瞷見者,悉駭愕,罔測所指。(2006江西卷,家中窺見(這種情形)的人,都詫異驚愕,不能猜測我的意圖在哪裡。罔顧(不顧);罔已(不盡);罔既(不盡);罔效(不能報效);罔措(不知所措,無所适從);罔替(不更換,不廢除);罔恤民隐(不管百姓的隐憂)。

⑦白白地。罔生,苟活。罔死,白白地死。

164【

①委托,托付,交給,擔任。例1、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例2、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例3、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财貨,委之百姓,多寡輕重,惟夫子之令。(2006北京卷,我請求恭敬地拿齊國的粟米财物交給百姓,拿多拿少,隻聽您的吩咐。

例4、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爾。(2010湖南卷,寄身于偏遠的地方,隻不過是稱霸的人的臣子罷了)

②獻給,送給。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币委質事楚。(《史記》)

③抛棄,舍棄,丢棄。例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 例2、若一旦委之,恐後患益前,悔将無及矣。(如果有一天丢棄了這兩個地方,恐怕以後的禍患比以前更嚴重,到時後悔也來不及了。)例3、委屍填滿溝壑。(2010北京卷,丢棄的屍體填滿了溝壑。)

④确實,實在。常“委實”連用。

⑤散落,卸落,掉落。如土委地。

⑥曲折。河道委曲,音樂委曲

⑦棄之不顧,任随。何不委心任去留。

⑧無精打采,不振作

⑨讓。忌甫以白衣超用,謀先委之當敵。(2010年山東卷,(朝廷裡的權貴們)妒忌申甫本來是個百姓,卻得到越級任用,就出主意讓他先出頭去抵擋敵人。)

165【

①敬服。例1、又念昔日定國遇餘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餘篇,餘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2007湖南卷,我又考慮到先前定國到彭城來拜訪我,住了十天,來回往返中寫了幾百首詩,我苦惱他的詩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詩作的精巧啊。

例2、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三國志·諸葛亮傳》邦域,國家的疆域。)

例3、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孟子·盡心》)

後生可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畏葸xǐ不前:畏懼

敬佩 敬畏(後生可畏)、使人敬畏的(畏友)

166【

①緻力于,從事。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②力求,追求。例1、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例2、(韓)休直方不務進趨。(2008天津卷,韓休做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祿。但考題中把“務”解釋為“緻力于”,且是正确項,以此看來①②是一樣的。

③一定,務必。為國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則人殘,法寬則失罪,務令折中,稱朕意焉。(2005江西卷,治國的關鍵在于刑律,刑律嚴酷,百姓就會受到傷害,刑律寬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寬嚴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采分點:“要”,關鍵;“急”,嚴酷;“殘”,傷害;“折中”,寬嚴适度;“稱”,合乎。)

相反也,時勢異也─除惡務盡

③事情,事業。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緊要的事情

167道

推導提示:“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後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财,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後成為“思想、學說”。

1.名詞義

路 大路、途徑 方法、事物本原、正當手段、道理 規律、道德 思想 學說

① 路,道路

懷其璧,從徑道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康莊大道—道不拾遺

問道于盲(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麼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近義詞:緣木求魚、求道于盲。含貶義,也作自謙用語)

分道揚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幹各的事)

任重道遠: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曆長期的奮鬥。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背道而馳: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作謂語;形容越跑越遠,永遠達不到目的

② 道路以目—道聽途說:在道路上

③ 旁門左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方式,方法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臣之所好者,道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頭頭是道:道理,規律

坐而論道:原指坐着議論政事,後泛指空談大道理。指口頭說說,不見行動。;含貶義

⑤ 于是廢先王之道—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文以載道:思想,學說

志同道合:道:途徑,引申為“意見”“思想”“信念”或是“目标”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謂語、定語

⑥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伐無道,誅暴秦 :道義

⑦ 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志向

⑧ 彼與彼年相若,道相似也—道義—師道尊嚴:道德,學問

安貧樂道: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處境雖很貧困,仍樂于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甯願處于貧困惡劣環境。一般作謂語、定語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神仙之道

道貌岸然:道貌:正經;嚴肅的外貌;原形容外表正經嚴肅,現多用來指表面大方得體,處處忍讓,實際上陰險狡詐,口是心非的僞君子。含貶義,用于嘲諷人。

2.動詞義

取道 說 述說 引導(後作“導”)

從郦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指名道姓—津津樂道(津津jīn:興趣濃厚的樣子;樂道:喜歡談講。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

築室道謀(築:建造;室:房屋;道謀:與過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沒有主見,缺乏計劃,一會兒聽這個,一會兒聽那個,終于一事無成。)

微不足道: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作謂語、賓語;用于人

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68窮

詞義推導提示:“窮”的本義是“阻塞不通” (窮途之哭形容因陷入絕境而悲傷)。仕途上不通,則是“不得仕進,不能顯貴,處境困難,困窘”;生活上“阻塞不通”,則是“生活困難,無依靠,貧困”。走到“阻塞不通”之處,當然就是“到盡頭,盡”(窮途末路)了。由此進一步引申出“走投無路”義,并虛化為程度副詞“極,盡”( 窮奢極欲-窮兇極惡)

1.貧困,生活困難

所識窮乏者得我欤—人窮志短- 窮不失義,達不失道—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窮家富路

2. 困窘,處境困難

讒人間之,可謂窮矣—窮而後工(舊時認為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以予之于世,貞甫獨相信(因為我當時處境困厄,隻有貞甫相信我

窮且益堅:窮:窮困;益:更加。處境越窘迫,意志應當越堅定。

3. 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4. 盡,窮盡,尋求到盡頭

窮餘生之光陰以療病梅也哉─追本窮源—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窮形盡相(原指描寫刻畫細緻生動,現在也指醜态畢露)—窮目—窮兵黩武—皓首窮經(皓:白;首:頭發;窮經:專心研究經書和古籍。一直到年老頭白之時還在深入鑽研經書和古籍)— 欲窮其林-窮原竟委(徹底探究事物的源流始末)

5.言有盡而意無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一黔驢技窮一心目耳力俱窮一龐涓自知智窮兵敗—圓轉不窮_理屈詞窮(理:道理;理由;屈:短;盡;窮:窮盡。理由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 窮則思變(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盡,到盡頭

層出不窮:層:重複(多次);出:出現。窮:盡,不窮:沒有盡頭。形容某些事物接連不斷的出現,沒完沒了,沒有盡頭。

6.窮寇勿追(走投無路) 窮冬—嚴冬 窮(荒僻)山惡水 窮(陋)巷

169朝

推導提示:“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1朝廷、 朝代(朝野上下、班師回朝、改朝換代、自将磨洗認前朝、兩朝開濟老臣心)、政事(期年不聽朝)

六朝金粉(六朝:南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金粉:舊時婦女妝飾用的鉛粉,常用以形容繁華绮麗。亦形容六朝的靡麗繁華景象)

2早晨(朝令夕改、隻争朝夕、朝發夕至、暮去朝來顔色故)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聰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後來比喻反複無常)

朝秦暮楚:也比喻人反複無常。

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會變成什麼樣子或發生什麼情況。形容形勢危急,難以預料。出自《陳情表》:“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近義詞: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反義詞:安然無恙、高枕無憂)

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樂無度)

3朝見、上朝(相如每朝時)、使朝見(欲辟土地,朝秦楚)、拜訪

百鳥朝鳳: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者衆望所歸

170當

推導提示:“當”原義是“面對、對着”。“阻擋”當然要“面對”,對着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适合、适當”等義。

1 抵,相抵(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抵擋(銳不可當:當:抵擋。形容勇往直前的氣勢,不可抵擋。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阻擋 阻攔(有狼當道,人立而啼—豺狼當道-有大石當中流)

螳臂當車: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肢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貶義詞

占據 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占據,把守。形容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

負責(獨當一面)

承擔(念窦娥葫蘆提當罪愆)

首當其沖(當:承當,承受;沖:要沖,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難)

當之無愧:當:擔當 承受。擔得起某種榮譽,無須感到慚愧。作謂語、定語;中性成語。

獨當一面:當:承擔,擔當。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單獨負責

主持 掌管(北邀當國者相見) 判決,判處,判罪(失期當斬-犯法當死)

2 相等(旗鼓相當:當:相當,對等,比得上。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相當。門當戶對—罰不當罪:當:相當,抵當。處罰和罪行不相當。作謂語、賓語;指處罰和所犯罪行不相稱,多指處罰過重。

應該 應當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對酒當歌(指及時行樂)

當務之急(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近義詞: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遲。反義詞:一拖再拖、遙遙無期。

當仁不讓(當:面對。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老當益壯:當:應該;年紀雖老但志氣豪壯。多用來贊揚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含褒義将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适合,合宜

必然,必定 一定(不就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将要(今當遠離)

3對着、面對,介詞(木蘭當戶織)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

4 處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馬當先、當機立斷(當機:抓住時機。在緊要時刻立即做出決斷))

5 dàng 符合(惴惴恐不當意)

當做安步當車-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中性,形容輕松緩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夠安守貧賤生活。褒義詞

長歌當哭(長歌:長聲歌詠,也指寫詩;當:當作。用長聲歌詠或寫詩文來代替痛哭,借以抒發心中的悲憤。形容借歌抒情)

以為、适宜(此殊未當)

171數

推導提示:“數”的本義是“計算”。“數目”是“計算”出來的;計算成為一門技術就叫“算術”,并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技藝”。“占蔔”計算“命運、規律”等,故又有“占蔔”“命運”等義。列舉罪狀,加以斥責當然就需要“計算”一項一項指出;數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幾”“屢次,多次”“密”等義。

1.動詞義

指出。有忤己,則面數之,無留怨。(朋友中有抵觸自己的,就當面指出他的過錯,一點也不記仇。)

②計算。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數,皆不納,帝顧仁傑曰:“無以易卿者。”(2007四川卷,上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皇帝)采納,皇帝看着賀仁傑說:“沒有什麼人可以替代你了。”)

計算 數數(數九寒天、數不勝數、屈指可數、數往知來 曆曆可數)

數典忘祖(數:數着說;典:指曆來的制度、事迹。談論曆來的制度、事迹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于本國曆史的無知。示例:我們要重視中國曆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的笑話)

擢發難數(擢:拔。拔下全部頭發,難以數清。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近義詞:罄竹難書、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反義詞:微不足道、屈指可數、微乎其微。含貶義)

如數家珍:數:點數 家珍:家藏的珍寶。形容對列舉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成語隻能用于是自己的東西。

③列舉罪狀,加以斥責(數呂師孟叔侄為逆、數落 )

2.名詞義

占蔔 命運,法則 定數(勝負之數、識盈虛之有數、劫數難逃)

算術 技藝 數目(濫竽充數-恒河沙數:形容數量很多而無法計算。反義詞:寥若晨星)

濫竽充數:濫:失實的,假的。充:冒充。數:數目,人數。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不好的冒充好的。

3.範增目項王──數見不鮮:屢次,幾,多次

數見不鮮:數:屢次;鮮:新殺的禽獸,引伸為新鮮。本指對于常來之客,就不宰殺禽獸招待。後指常常見到,并不新奇。

172安

推導提示:“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于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1安全(居安思危)

安定 使安定。既來之,則安之。安:使------安。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安土重遷(土:鄉土;重:看得重,不輕易。安于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

安土重遷:安:安心,習慣,安于。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不願輕易搬遷。形容留戀故鄉。

安居樂業: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

安貧樂道安貧:安于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處境雖很貧困,仍樂于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甯願處于貧困惡劣環境。

安分守己:安,安守。安守本分規矩老實。

安穩 安堵如故,安:安穩。指相安無事沒有改變或十分安定。

相安無事:安:安穩。指彼此相處平安和睦,沒有什麼争執或沖突。

2舒服舒适(得一夕安寝)、安逸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安閑自得:安:安閑。安靜清閑,感到非常舒适。

3使安,奉養安撫、安然坦然(安然無恙)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含褒義,多用于處于困境之中)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詞,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适。形容面對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靜)

安步當車: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4怎麼(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比喻平凡的人哪裡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哪裡(沛公安在?)

173堪

推導提示:“堪”的本義是“經得起,受得住”,引申出“勝任”之義;虛化成助動詞“可,能夠”。

1經得起、受得住、忍受

非人世所——衆不能堪─不堪其憂─疲憊不堪—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不堪一擊:不堪:經不起,擊表示擊打,也用作精神上的打擊。整個詞語形容力量薄弱,經不起一次打擊。也形容文章論點不嚴密,經不起反駁。

忍受。1、民不堪命,舊尹莫敢诘問。(2006重慶卷,)2、于時王綱弛紊,吏多贓賄,所在征斂,人不堪命。(2009全國Ⅰ卷,當時,朝綱廢弛,法治紊亂,官吏貪贓賄賂成風,橫征暴斂,老百姓無法忍受。)

狼狽不堪:堪,忍受,能支持。困頓、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疲憊、窘迫的樣子。多做貶義

2勝任,能勝任。過爾優逸,恐不堪事——不勘吏人婦,豈合今郎君

既雲堪,何為複讓!人言汝勝我,定不及也。既然說能勝任,為什麼又要謙讓呢?别人說你比我強,看來肯定不如我。)

3可以,能夠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勘伯仲間—苦不堪言—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不堪入目(堪:能、能夠。指形象醜惡、印象不好,使人看不下去)—不堪設想(堪:能、能夠。未來情況不能想象。指事情會發展到令人難以預料的地步。多指較壞的情況。作謂語、補語;用于指消極方面的事)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如卿所言,乃堪為丞,何但郎也。(2008甯夏海南卷,像你所說的,應該能夠做丞相了,怎麼能隻做秘書郎呢?)

174【

①類别,門類②法令,法律條文。作奸犯科。

③審理獄訟,判刑。

科罪(判處罪刑,依律斷罪);科半(指依刑律減半判罪);科決(審理判決);科案(審理查究案件)。

④賦稅,苛捐雜稅。

1.臣訪之道路,皆言冗食太衆,國用無經,差役頻煩,科派重疊。(2007重慶,臣一路詢問百姓,都說吃閑飯的人太多,國家财用不善于管理,徭役頻繁,攤派重疊。)

2、雷霆霜雪,可暫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斂當減。(2010全國Ⅰ卷,雷霆霜雪,隻是暫時的不是永遠的。既然浙西已經被平定了,應該減免賦稅。

⑤征稅,攤派(苛捐雜稅或賦稅、徭役等),盤剝,索取錢财。

又均其徭,裡蠹無科派,奸民無包收,諸侵漁弊皆絕。(又均分了該縣的勞役,鄉裡的貪官無法盤剝百姓,村裡的刁民無法從中漁利,各種侵吞、掠奪之類的事都絕迹了。)

⑥考較,查核。科計(估量,計算);科校(稽核;科問(查問)。

元雜劇中人物動作神态。

175【

①适宜,适用,符合、适合。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甕中。(2004浙江卷)不法常可。

②大約,約計。譚中魚可百許頭。

③應該,能夠。 ④贊成,肯定。吾子好道而可吾文。⑤值得。其可怪也欤?

176【

①試驗。成器不課不用。(成器,以打成的兵器。)

②考核。

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捐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讓國淵主管這項事務。國淵屢次陳述應當舍棄或增加的項目,考察土地,安置民衆,計算用人數量,安排設置官吏,明确訂立考核政績的條例。功課,考核官吏的政績。

按一定标準考核(有官而無課,是無官也)

③督促。

縣比歲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課農桑,百姓蒙賴。(海昌縣連年大旱,陸遜開倉放糧以救濟貧民,勸勉和督促農桑生産,使百姓蒙受利益。)

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閑暇的時候還督促孩子們學習。)

④賦稅。蠲課。征稅,征收賦稅。是歲,始課南徐州民租。按時按額征收賦稅(~其稅)

⑤占蔔(~吉兇)

⑥學習,教授。

1、苦節讀書,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苦節,刻苦。間,有時候。)

2、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2009四川卷,那些所謂的學者,或群居、族居,作為老師或學生,也隻講講章句學學文字而已。)

177【

①開弓,拉弓。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氏。(曹植《白馬篇》)

②控制,約束。控蠻荊而引瓯越,襟三江而帶五湖。

③勒馬。④投。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遊》)

⑤把守,防守。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2011全國新課标卷,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178【

①誠心、誠懇

遠近蠻夷,莫不款附。(2010安徽,遠近的蠻夷,沒有不誠心歸附的。現代漢語有“款留。款曲,殷勤的心意。款語(懇切談話)。”)

②如實,從實。

崇察知之,乃以兒還泰,诘奉伯詐狀。奉伯乃款引雲:“先亡一子,故妄認之。”(李崇分析了解到的情況,就把孩子判給苟泰,追究趙奉伯詐騙的情形。趙奉伯于是如實招供:“我以前丢失了一個兒子,于是便冒認了這個孩子。”)

③深,深厚

三人多相須成功,而行逢與王逵則又情款甚昵焉。(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非常親近。)

④歸順,投降。

一旦事變中起,釁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迎降歸順),唯恐或後(一旦國内發生事變,異族自外入侵,他們往往就下跪叩頭,争先恐後地投降了。事變中起:宮廷中發生政治變故。釁孽外乘:外來的禍患乘機發生)。

⑤敲,叩。款塞,叩塞門,謂外族前來通好。與“寇邊”相對。 款關請見。

⑥緩慢。點水蜻蜓款款飛。

⑦器物上刻的字和書畫信件頭尾上的名字式樣。⑧法規條文裡分的項目。⑨經費

179【饋】

(古者緻物于人,尊之則曰獻,通行曰饋。)

①進獻。

例1、母嘗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獲。道(姓查,名道)泣禱于河,鑿冰取之,得鳜尺許以饋,母疾尋愈。(2010重慶卷)

例2、饋孰(獻熟食);饋飱(進獻飯食);饋馔(以食物送人);饋赆(贈送遠行者的财物) 。

②贈送,送給。

③救濟,赈濟。卒然邊境有急……國胡以饋之?

④運送。饋饷,贈與财物;運送糧饷。饋運,運送糧食。饋饢,運糧饷。

180宜

推導提示:“宜”的本義是“适合,适宜”,既是“适合,适宜”的那就“應該,應當”這樣做了。

1适合,适宜 适宜的東西(淡妝濃抹總相宜)

因地制宜:因:依據;制:制定;宜:适當的措施。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适宜的辦法。

權宜之計:權宜:暫時适宜,變通;計:計劃,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采取的辦法。作主語、賓語;用于事情

不合時宜(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2 應該,應當(事不宜遲 理固宜然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這應該是連那些禽獸和野蠻人都不忍心幹的,而那些人卻自以為得計)《柳子厚墓志銘》。

3 表推測,大概。

表本然或肯定,當然 無怪 難怪(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181本

推導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來、原來”之義。

1.(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莖幹。

無本之木—伐木不自其本,必複生。——《國語·晉語》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唐·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搖晃樹幹來看它栽得是疏松還是密實)

根本 基礎,本原事物的根基或主體。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舍本逐末(與本末倒置意思相近,但前者側重動作義,後者側重靜态義)-變本加(猛烈 厲害)

今背本(根本,這裡指農業生産)而趨末—漢· 賈誼《論積貯疏》

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父母者,人之本也

照本宣科: 本:書本;科:科條,條文。照着本子念條文。形容講課、發言等死闆地按照課文、講稿,沒有發揮,不生動。

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為整頓;本,樹根,引申為根本;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源,水源,源頭;清源: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比喻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本末倒置: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于指輕重主次颠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貶義詞

2.本來、原來或本來的、原來的

(自言本是京城女—臣本布衣—英雄本色—此之謂失其本心)

變本加厲:本:本來,原先;加:更加;厲:猛烈。原先指比原來更加發展。現指事情的狀況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

原原本本: 本:本來的,原來的。從頭到尾按原來的樣子。詳細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個過程,一點不漏。

3.推究,考察。1、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于人與? 2、吾雖喜且幸其将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于是本其意以告來者。2009湖南卷我們雖然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興并且慶幸,但又擔心那些後來的人不能繼承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推究它的意義來告訴後來的人。)

執掌,統轄。如:本司(分管事務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轄的地方);本兵(執掌兵權;本部軍隊)

注:與本相似的【推究,探究。原其理。

182使

推導提示:“使”有兩個基本義:一是連詞,假使;一是叫,讓。由“叫,讓”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嗎?),進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1假使(放在句子開頭,常用“向使”“如使”“竟使”“試使”等表假設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2 叫、使 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命令 派遣(桓侯故使人問之—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主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使喚 驅使(人皆得以隸使之

鬼使神差:使、差:指使。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樣,不自覺地做了原先沒想到要做的事。

頤指氣使(頤:腮幫子;指:指揮;氣:神氣;使:指使。頤指:動下巴示意,指揮别人;氣使:用神情氣色支使人。不說話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形容有權勢的人指揮别人。 詞性為貶義。)

縱任 放任 任性 (使酒:因酒使性,任性發酒瘋)

緻使、出使 奉使命 (是時屈平既疏,不複在位,使于齊)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3 使臣 使者(一介之使、不辱使命)

183造

推導提示:“造”有兩個基本義: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達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達)

1到某地去

太子日門下,供太牢具—君徑造袁所寓法華寺─造詣:往,到……去(做事或問候)。

到達某一境界

登峰造極(登:上;峰:山頂;造:到達;極:最高點。比喻學問、技能等達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成就(小子有造)

做成 建造 制造(粗制濫造)閉門造車—關起門來造車子。比喻脫離實際,隻憑主觀辦事)

矯揉造作:矯:使彎的變成直的;揉:使直的變成彎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天造地設:造:制作;設: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制訂(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2 時代(滿清末造)

3 造化指大自然

4.不可造次: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進行。意為要慎重。

184【

①帶嚼子的籠頭。

②約束,控制。馬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後漢書·馬廖傳》)

③強制,勒令。

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餘家。(2011江蘇卷,(陳公弼)拆毀幾百處惑亂人心的祠堂,強制巫師務農的人有七十多家。關鍵在于理解“淫”“勒”的意思,不能一味依據詞典的解釋,而應依據上下文對這些詞進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釋為“迷亂”“惑亂”比較好。)

④率領,統率。昭勒衆于通衢接戰,自暮達旦,屍填衙不可行。(2009甯夏海南卷,朱昭率領衆人在大街要道上與敵人交戰,從傍晚直到天明,屍體塞滿街面,無法通行。

⑤整頓。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

⑥雕刻,刻石記功

例1、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陸遊《夜泊水村》凋零,凋殘零落;太息,歎息;燕然,山名;銘,刻在器皿或石頭上記事的文字。)

例2、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範仲淹《漁家傲》公元89年,東漢窦憲追擊匈奴,出塞三千餘裡,至燕然山勒石記功而歸。燕然未勒是說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

例3、不如奉天子,刬(鏟除,消滅)多難,可勒勳鼎彜,若何?(2008四川卷,不如擁戴天子,鏟除諸多災難,這樣功勳可以銘刻在鼎彜之上,怎麼樣?

185【

①連續,接連。例1、連篇累牍。例2、累旬日不見其巅際。(2005福建卷,接連走幾十天,仰頭看不到山頂。)例3、然亡國破家相随屬。(《屈原列傳》)

②屢次,多次。例1、大将軍鄧骘奇其才,累召不應。(《張衡傳》)例6、累有相示,别令收貯,然未一披。(2006上海卷,(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但沒有讀過。)

這個意思與“數”一緻

③托付。小女已累先生。(《聊齋》)④憂患,禍害。⑤牽連。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186【

本義:視,走到近處察看。宿眂滌濯,莅玉鬯。(《周禮·春官》) 引申為“到,來。 1、方叔莅止,其車三千。(《詩·小雅·采芑》)2、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莅天下。(《莊子·在宥》)3、莅任,官吏上任。

②統治。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③執掌,主管。餘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說》)楚莊王莅政三年。(《韓非子·喻老》莅政,掌管政事) ④治理。

187【

①米倉,官府的糧倉。倉廪實而知禮節。

②官府供給的糧食。1、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例2、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

③官府發給的作為月薪的糧食。亦泛指薪俸。饩廪,亦作"饩禀"。

④贈送的糧食。歲修無論多寡,饩廪稱事總是分所應得。(年收入無論多少,接受糧食谷物等饋贈和自己所付出的辛勞相當。)⑤儲藏,積聚。

188【

①疆界,劃定疆界。 王與(給予)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

②巡視,巡行。同“徇、按、案”等。公曰:“吾将略地(巡視邊境)焉。” 略陣(巡視陣地)。以略(巡行)吳疆(疆界)

③掠奪,奪取。 進兵北略地。(《荊轲刺秦王》)。攻占,攻取。略野(攻占原野)。略城(攻占城市)

養略而動罕:缺少

⑤差不多,幾乎。 敬亭喪失其資略盡。(《柳敬亭傳》)

⑥絲毫,一點兒

1、略無慕羨意——兩岸連山,略無阙出

2、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2005年上海卷,到了鞠詠就任後,(王化基對他)一點兒不加以禮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務。)(賦分重點:略、課、倒裝句式、補出省略)

以下與現代漢語意思同。

大略,大緻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請略陳固陋——略見一斑

可恻然,計橐中裝略當其數,盡與之。(2005重慶卷,侯可顯出憐憫同情的樣子,計算自己的财物大緻和那數目相當,全給了他。)⑧忽略,不重視。⑨略微,稍微。

⑧略有所聞——略知一二:略微、稍微

⑨助畫方略——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謀略、策略、計謀

要點;概要;概況。此其大略也─攻略。我為汝言其大略。——《莊子·大宗師》

⑾文武之略:主張

189蓋

詞義推導提示: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之義。把别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别人喽。

1.器物的蓋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 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 車蓋(日初出大如車蓋)、遮蓋覆蓋(欲蓋彌彰、蓋棺論定—覆蓋周密無際)

冠蓋如雲(guān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2.超過 勝過。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世──功蓋五帝——蓋世無雙

3.大概大約.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

4.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4.原來是(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連詞表承接)

5. 蓋鐘子期死,伯樂終身不複鼓琴(發語詞,不譯

6.通“盍(何不)”。蓋亦反其本矣。

190左

推導提示:“左”的本義是“左邊(的手)”(甲骨文其字型是左手朝上的形狀)。一般人左手更不靈活,故引申出“不合,不幫助”之義。由“不合”義又引申出“不正”之義。

1 左邊 左手

左右逢源(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學識廣博,應付裕如。後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可指一個人圓滑事故)

東面(江左 江東意思同)

較低的地位 (戚諸有勢在己之右,不欲加禮,必陵之;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譯文:對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許多士人,越是貧賤的,就更加恭敬,跟他們平等相待)

車上的尊位(虛左以待)

2不親近不偏袒(右韓而左魏) 不合,不贊助

3 不正(旁門左道)

4、注意複合詞左右和左遷的意思:臣子侍從(左右欲兵之)、旁邊周圍(左右種松柏)、幫助(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尊稱對方(粗陳于左右)、官(左遷)

191右

推導提示:“右”的本義是“右邊(的手)”(甲骨文字型是一隻右手的正面的形狀。金文則加了一口,意為:這是一隻吃飯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飯時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幫助”(這一意義後由“佑”體現)之義;古人又以右為尊,故引申出“尊尚”之義。

1尊尚 上

右鬼(尊崇鬼神)。右賢(尚賢,尊崇賢能)。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

右戚(皇帝貴戚)。右姓(豪族大姓)。右客(尊貴的客人)。右地(要地)。右列(先賢,有德才的前輩)

位在廉頗之右-無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為尊。沒有能超過他的。含褒義)

2右邊

左右逢源: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付裕如。後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左顧右盼:顧、盼:看。向左右兩邊看。形容人驕傲得意的神情。

左右為難: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無論怎樣做都有難處。

地理上的西邊。如:山右;江右

3陪乘的人,參乘。菜駒為右--《左傳·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5 幫助,偏袒

192得

推導提示:“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标,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适”;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1.取得 獲得 得到

唾手可得: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作謂語;含褒義

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得:得到。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得不償失—得寸進尺—一無所得—得天獨厚—鹬蚌相争,漁翁得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漢皆已得楚乎?—智者千慮,必有一得—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得隴望蜀 得:得到,取得。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得其三昧(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緻志,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得魚忘筌(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近義詞: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反義詞:飲水思源。含貶義)

探骊得珠(骊:古指黑龍。在骊龍的颔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比喻做文章能扣緊主題)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上等的為準則,也隻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準嚴要求)

貪求 貪得(《論語·季氏》:“戒之在得。”)

心得 收獲。(《遊褒禅山記》:“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不如自己前去尋找,希望能有萬一的收獲。)

2.能 能夠

不得而知:得:能夠。沒有辦法知道。作謂語;用于不知道某事

得過且過—百思不得其解—情非得已—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項王自度不得脫—未得與項羽相見

能做到 實現 達到(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_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領會;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3.事情做對了 正确 合适 得當 恰當(此言得之)

4.必須 應該 應當děi(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你替我把他叫進來,我應該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5.得意 滿足(志得意滿—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的車夫)趾高氣揚,很是得意)—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

怡然自得:非常高興、滿足。 怡然:安适、愉快的樣子。自得:自我滿足。

融洽(某與某甚相得也)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得,融洽。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作謂語;含褒義)

6.這些動詞意思和現漢不同,要注意

①通“德”,感恩,感激。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欤?(《魚我所欲也》是為了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嗎?)

②看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③住到。季和後至,最深處一榻,榻鄰比主人房壁。(《闆橋三娘子》季和是最後來到客店的,住到最裡面的一張床上。鄰比,挨着。)

④找到。例1、得其石于潭上。例2、既而得其屍于井。(《聊齋志異·促織》)

⑤捕獲,捉到,俘獲。

例1、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如果它咬到人,就沒有醫治的辦法。但把它捉了來,風幹以後,制成藥餌。)

例2、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于諸侯軍。(2005北京卷,(楚靈王)俘獲了慶封,讓他背着斧質在諸侯軍中巡行示衆。)

⑥掌握。

例1、然不其術,試之不成。(《闆橋三娘子》可是由于沒有掌握它的使用秘訣)

例2、吾觀昔之臣言必從,理必濟,莫如唐魏鄭公,其初實學縱橫之說,此所謂得其術者欤?(我看從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見必定被聽從,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沒有誰比得上唐代魏鄭公,他當初其實學的是縱橫家的學說,這就是所說的能掌握适當方法的人吧?)

⑦具備。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

⑧完成。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醫治完了眼前的創傷,卻挖掉了心上的肉。)

⑨受到。

禦史大夫猝遽不能詳知,以譴讓;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吏力也。(2005全國Ⅲ卷,禦史大夫倉促間不能知道詳情,因而受到責備;而丙吉被認為能為邊務與職守憂慮,是車夫的功勞。“猝遽”,倉促;“以”,因而;“讓”,責備;“見”,表被動;“馭吏力也”,判斷句。)

⑩征收。

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諸州。(2004遼甯卷,隻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沒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糧食不比各州少。 “信著于人”譯為“取信于民”或“在百姓中享有信譽(信譽卓著)”等,“不少諸州”譯出比較關系。)

7.<助>表示完成或補充說明結果。《琵琶行》:“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

8.【得非】同“得無”,莫不是。【得無】副詞。⒈莫非;該不會。⒉能不;怎麼能不。 例:若輩得無苦貧乎?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93德

①恩惠,恩德。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施恩、加惠。三歲貫汝,莫我肯

③感激,感恩。

1、趙孝成王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 (這兩個義項皆由“恩德,恩惠”引申來。)

2、郭以是德狐,恒置雞黍,備狐啖飲。(2007廣東卷,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辦些雞肉黍米,備給狐狸吃。)

3.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④福。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⑤心意。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德還有道德 品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恩德恩惠(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德政 功德(為政以德)等名詞義。

194肖

1.使之我──惟妙惟肖─神情畢肖——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畫虎類狗:像,似,“類

2.臣等不肖,請辭去。(不肖本為不像先輩義,引申為不賢、不才,謙辭。後來不肖子孫指不成器的子孫)

“肖”做聲旁的字組詞:

銷聲匿迹、積毀銷骨、一筆勾銷、宵衣旰食、宵小之徒、九霄雲外、削足适履

195拘

(時俗)—豈可一切以定月哉─不拘一格─不拘小節:束縛、限制、拘泥。

比較:武夫力而(才)拘(拘捕、拘禁、抓住)諸原,婦人暫(一下子)而免諸國

196陰

推導提示:“陰”的本義是“山北或水南”(與“陽”正好相反),這裡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沒有陽光,陰天”。由此引申出“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裡”(陰天當然暗喽)

1名詞義

陽光照不到地方 。(綠楊陰裡白沙堤—陰影 樹陰)。樹林陰翳(綠樹茂盛濃密成蔭)―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山北或水南 。其陰,濟水東流(陰:泰山的北面。)―清·姚鼐《登泰山記》,達于漢陰(漢水南岸)―《列子·湯問》

沒有陽光,陰天。朝晖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變化。 晖,日光

時間。光陰似箭:光陰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樣快,比喻時間流逝得非常快。

2形容詞副詞義

暗中,暗地裡,秘密地。

〇孫膑以刑徒見〇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後漢書·張衡傳》)

陰謀詭計:陰:暗地裡、偷偷地。詭:欺詐,奸滑。指暗地裡策劃壞的害人的壞主意。

陰險.性陰密。

冷,寒冷。陰風怒号,濁浪排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陰事(隐秘的事情)

陰陽怪氣: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語,不可捉摸。(性格、言行……)怪僻,跟一般的不同。

197竟

1.不能竟書(寫完)而欲擱筆──秦王酒——未竟之志:盡,完畢,完成

竟日(整日)

2.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及索,兒竟無聲:副詞,竟然。

懷王竟聽鄭袖,複釋去張儀——複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平原君竟與毛遂偕:最終、終于。

3.竟使、如使、若、假使、試使等表假設。

形近字競是争逐、比賽之意,如萬類霜天競自由。

198陽

推導提示:“陽”本義是“山南或水北”。這個地方正是陽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陽光”“溫暖,明亮鮮明,凸出的外露的”等意義;後又借做“佯”,意義是“表面上,假裝”。

1名詞義

山南或水北

洛陽紙貴: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陽光,日光(驕陽似火:驕陽似火是指太陽像火一樣燃燒。多形容夏日的炎熱

古琴曲名。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2.同“佯”,表面上,假裝,裝作

皆陽應曰:“諾。”——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奏,厚币委質事楚(秦惠王深感憂慮,于是就令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着豐厚的禮物送給楚國作為信物,表示願意侍奉楚王)。

陽奉陰違:陽:表面上;奉:遵守,聽從;陰:暗地裡。指玩弄兩面派手法,表面上遵從,暗地裡違背。

假裝。将軍仆殺人,按察使置酒為請,陽諾之,退而正其罪。(将軍的仆人殺了人,按察使擺下酒宴為其求情,(張瑾)假裝答應,回來後(照樣)依法治他的罪。賦分點:為請,為其求情;陽,假裝,表面上;正,治罪。各1分,共3分。補出“陽”字前的主語“張瑾”1分,句意1分。共5分)

4. 陽(凸出的)文

199适

詞義推導提示:适的本義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雞随雞,嫁狗随狗”,有父母決定,毫無自主權,故引申出“順從”之義,并進一步引申出“适應”“舒适”“恰好”等義。

1 到[某地]去 女子出嫁

〇餘自齊安舟行适臨汝—無所适從(适:歸向,往;從:跟從,跟随。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才好。貶義)

〇貧賤有此女,始出嫁)還家門

2.适應、依照 按照、順應 順從,适合(削足适履—處分适兄意,那得自任專)

3.舒适、滿足

4.恰好,适值,恰好遇到。(适逢其時—适可而止—從上觀之與地平─适得其反─适逢其會(時機)

〇适(剛、剛剛)得府君書 适為虞人逐(剛才

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5.發闾左适戍漁陽九百人(同“谪”,被流放).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貶職

200敵

1然則小固不可以大—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足下以一軍敵彼二軍─寡不敵衆:抵擋、抵抗

2.勢亦足以相敵─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孫子兵法 謀功》)─勢均力敵:相當,匹敵

3.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蒲松齡《狼》):攻擊,進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