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成語題大全及解釋

高考成語題大全及解釋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2 21:17:45

高考成語題大全及解釋?見016從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務必陳舊的言詞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要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造、革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高考成語題大全及解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考成語題大全及解釋(用成語解釋高考常考120個文言實詞61-70)1

高考成語題大全及解釋

061去【何去何從】

見016從。

【陳言務去】chén yán wù qù

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務必。陳舊的言詞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要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造、革新。

出處:唐·韓愈《與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大勢已去】dà shì yǐ qù

勢:趨勢。大勢:事情發展的趨勢。去:失掉。指有利局勢已經失去,無法挽回,前途已經沒有希望。

出處:宋·朱熹《朱子谏類》卷五十一:“程子說天命之改,莫是大勢已去。”

【揚長而去】yáng cháng ér qù

揚長:大模大樣的樣子。大模大樣地徑自走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道士)道:‘……千萬不可照正面,隻照背面,要緊,要緊!三日後我來收取,管叫你病好。’說畢,徉長而去。”

【眉來眼去】méi lái yǎn qù

指男女之間用眼睛來傳遞情意。現也用來形容暗中勾結。

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見039即。

【相去幾何】

見032何。

062勸【勸善懲惡】quàn shàn chéng è

勸:勉勵。懲:責罰。懲罰壞人,獎勵好人。也作“懲惡勸善”。

出處:《左傳·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賞一勸百】shǎng yī quàn bǎi

獎勵一個人的先進事迹而鼓勵好多人。

出處:《文中子·立命》:“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衆。”

【誘掖獎勸】yòu yè jiǎng quàn

引導扶持,獎勵勸勉。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063卻【卻之不恭】què zhī bù gōng

卻:推卻。指對别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臨時的客套話,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出處:《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此賢妃敬賢之禮,卻之不恭,是當諒其心矣。”

【望而卻步】wàng ér què bù

卻:停止、後退。卻步:不敢前進,向後退。看到了可怕的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後退縮。

出處:明·徐光啟《複周無逸學憲》:“且以裕蠱所為,思之痛心,望之卻步。”

【盛情難卻】shèng qíng nán què

卻:拒絕,推卸。深厚的情誼難以拒絕。多指對款待和饋贈難以推辭。

064如【突如其來】tū rú qí lái

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發生。

出處:《易·離》:“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如饑似渴】rú jī sì kě

如:如同。饑:饑餓。似:好像。渴:口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餓了急着要吃飯,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樣。

出處:三國魏·曹植《責躬》計:“遲奉聖顔,如渴如饑。”

【如臂使指】rú bì shǐ zhǐ

像胳膊支配手指那樣。比喻指揮、調動得心應手。

出處:《漢書·賈誼傳》:“令海内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禦史大夫呂湮谥議》:“且訓其三軍,如臂使指。”

【如出一轍】rú chū yī zhé

轍:車輪碾軋的痕迹。好像出自同一個車轍。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比喻言論或行動完全一樣。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自古威名之将,立蓋世之勳而晚謬不克終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輕敵也,……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如椽大筆】rú chuán dà bǐ

椽:放在屋檩上架着屋頂的木頭。如同椽子一樣粗大的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比喻筆力雄健或鴻篇巨制的詩文。

出處:宋·邵雍《大字吟》:“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

【如法炮制】rú fǎ páo zhì

炮制:用烘、炒等針藥材制成中藥。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藥。現比喻照着現成的樣子做。

出處: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卷四:“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陣破了。”

【如虎添翼】rú hǔ tiān yì

好像老虎長上了翅膀。比喻強有力的人得到幫助變得更加強有力。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兵機》:“将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翺翔四海。”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那尤氏亦因沒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個女兒教道,教得個女兒如虎添翼一般……”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出處:《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正是:如火如荼,軍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如膠似漆】rú jiāo sì qī

象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感于心,合于行,親于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衆口哉。”《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以膠投漆中,誰能别離此。”明·施耐庵《水浒》:“那張三和這婆惜,如膠似漆,夜去明來,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如狼似虎】rú láng sì hǔ

像狼和虎一樣。原形容軍隊勇猛威武。現形容極其兇狠殘暴。

出處:《尉缭子·武議》:“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風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

【如履薄冰】rú lǚ bó bīng

履:踐、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随時都會發生危險,做事極為小心謹慎。

出處:《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芒在背】rú máng zài bèi

芒:芒刺,草木莖葉、果殼上的小刺。像芒刺紮在後背上一樣。形容心神不甯、忐忑不安。同“芒刺在背”。

出處:《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谒見高廟,大将軍光從骖乘。上内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如棄敝屣】rú qì bì xǐ

屣,鞋。丢掉無用的東西,一點也不可惜。

出處:《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

【如泣如訴】rú qì rú sù

好像在哭泣,又象在訴說。形容聲音悲切。

出處:宋·蘇轼《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

【如切如磋】rú qiē rú cu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來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養。後引申為學問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學習,互相取長補短。

出處:出自《詩經·國風·衛風》:“瞻彼淇奧(yù),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日中天】rú rì zhōng tiān

好像太陽正在天頂。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出處:《詩經·邶風·簡兮》:“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如喪考妣】rú sang kǎo bǐ

喪:死去。考:已死的父親。妣:已死的母親。“考”和“妣”最初是指父親和母親。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地傷心。形容非常傷心和着急,今多為貶義。

出處:《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如數家珍】rú shǔ jiā zhēn

好像數自己家藏的珍寶那樣清楚。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出處:《清朝野史大觀·郭生始創戲院》:“吳縣王鶴琴先生耆年碩德,與談吳中掌故,則掀髯抵掌,如數家珍。”

【如蟻附膻】rú yǐ fù shān

附:趨附。膻:羊肉的氣味。象螞蟻趨附羊肉一般。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趨附權勢、追名逐利。也比喻許多人依附有錢有勢的人。

出處:《莊子·徐無鬼》上說:“蟻慕羊肉,羊肉膻也。”

【如飲醍醐】rú yǐn tí hú

醍醐:1、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3、比喻美酒。指聽了别人的見解而有所啟發,彷佛飲了醍醐一般,讓人心裡感到舒暢愉快。喻指以智慧灌輸于人,使人思想豁然開朗。

出處:《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遲衡山道:‘少卿妙論,令我聞之如飲醍醐。’”

【如魚得水】rú yú dé shuǐ

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适的環境。

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如影随形】rú yǐng suí xíng

好像影子總是跟着身體一樣。比喻兩個人關系親密,常在一起。

出處:《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漢·劉向《說苑·君道》:“故天之應人,如影之随形,響之效聲者也。”

【如坐春風】rú zuò chūn fēng

坐:處在。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風裡。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并受到熏陶。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出處: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四:“朱公掞見明道于汝州,逾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明·王世貞《鳴鳳記》:“先生,立言必宗聖門,觀水必于滄海。某等一貫未究乎淵源,六經徒得諸糟粕。倘蒙時雨之化,如坐春風之中。”

【如坐針氈】rú zuò zhēn zhān

像坐在插着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處:《晉書·杜錫傳》:“累遷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屢谏愍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後置針着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吉平隻是大罵,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針氈。”

【恍如隔世】huǎng rú gé shì

恍:仿佛。世:三十年為一世。仿佛隔了一個時代。多表示由于人事、景物等變化很大而引起的感慨。

出處:宋·範成大《吳船錄下》:“發常州,平江親戚故舊來相迓者,陸續于道,恍然如隔世焉。”宋·陸遊《劍南詩稿》:“淳熙甲辰秋,觀海潮上,偶系舟其門,曳杖再遊,恍如隔世矣。”

【淚如雨下】lèi rú yǔ xià

眼淚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極。也形容人深受感動。

出處:宋·陸遊《聞虜亂有感》詩:“有時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淚如雨。”明·施耐庵《水浒》:“林沖見說,淚如雨下,便道:‘上下,我與你二位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相敬如賓】xiāng jìng rú bīn

“賓,所敬也”,強調的是敬重、感恩,像對待客人一樣。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對待賓客一樣。指的是夫妻在地位平等基礎上互相敬重、愛護、感恩,建立動态平衡和諧的良性關系。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後漢書·龐公傳》:“居岷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

【危如累卵】wēi rú lěi luǎn

危險得像摞起來的蛋,随時都可能倒下摔碎,形容局勢十分危險。

出處:《韓非子·十過》:“其君之危,猶累卵也。”《史記·範睢蔡澤列傳》:“秦王之國,危于累卵,得臣則安。”《梁書·侯景傳》:“複言仆‘衆不足以自強;危如累卵。’然纣有億兆夷人,卒降十亂,桀之百克,終自無後。”

【心如止水】xīn rú zhǐ shuǐ

心像靜止不動的水一樣平靜。形容堅持信念,不受外界影響。形容心境平靜,毫無雜念。

出處: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何人,心如止水;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易如反掌】yì rú fǎn zhǎng

象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又,“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漢·枚乘《上書谏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勢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勢:氣勢,威力。破竹:劈竹子。形勢的發展好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頭上幾節,下面幾節就順着刀勢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擋。也作“破竹之勢”、“勢如劈竹”。

出處:《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不絕如縷】bù jué rú lǚ

絕:斷。縷:細線。像一根細線那樣,似斷非斷。也作“不絕若線”。①比喻情勢危急。②形容聲音、思緒等悠長不絕。

出處:《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國,南夷與此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唐·柳宗元《寄許享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風雨如晦】fēng yǔ rú huì

晦:黑夜。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猶如黑夜一樣。常比喻局勢動蕩,社會黑暗。

出處:《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清·汪琬《來虞先生年譜後序》:“先生嚴禁境内不得擅建生祠。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甘之如怡】gān zhī rú yí

甘:甜。饴:麥芽糖漿。感到像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出處:《詩經·大雅·綿》:“堇茶如饴。”鄭玄箋:“其所生菜,雖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觀者如堵】guān zhě rú dǔ

堵:牆壁。觀看的人象一堵牆一樣。形容觀看人數衆多。

出處:《禮記·射義》:“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

【爛醉如泥】làn zuì rú ní

泥,并非指泥土,而是指一種長在南海中的蟲類。這種蟲沒有骨頭,一上岸就會“失水而醉”,因此就有了“爛醉如泥”的說法。醉得非常厲害,癱軟如泥。

出處:《後漢書·儒林傳下·周澤》“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唐·李賢注:“《漢官儀》此下雲:‘一日不齋醉如泥。’”

【履險如夷】lǚ xiǎn rú yí

履:行走。夷:平地。在險峻的地方行走如同在平地上行走一樣。比喻身處險境而毫不畏懼。也作“履險若夷”。

出處:漢·劉協《喻郭汜诏》:“今得東移,望遠若近,視險如夷。”《晉書·姚苌載記》:“董率大衆,履險若夷,上下鹹允,人盡死力。”

【目光如豆】mù guāng rú dòu

眼光象豆子那樣小。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囊空如洗】náng kōng rú xǐ

口袋裡空得象洗過一樣。形容口袋裡一個錢也沒有。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我非無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費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巧舌如簧】qiǎo shé rú huáng

簧:樂器裡振動發聲的薄片。舌頭靈巧,象簧片一樣能發出動聽的樂音。形容花言巧語,說得美妙動聽,善于狡辯,含貶義。。也作“巧言如簧”。

出處:《詩經·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顔之厚矣。”唐·劉兼《誡是非》:“巧舌如簧總莫聽,是非多自愛憎生。三人告母雖投杼,百犬聞風隻吠聲。”

【氣喘如牛】qì chuǎn rú niú

像牛一樣的喘氣。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臉是喝了個漆紫,連樂帶忙,一頭說着,隻張着嘴,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手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

【日月如梭】rì yuè rú suō

梭:織布時牽引緯線的工具。太陽和月亮象穿梭一樣地來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出處:宋·趙德麟《侯鲭錄》卷二:“織烏,日也,往來如梭之織。”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黃敢怠。”

【勝友如雲】shèng yǒu rú yún

勝友:良友。許多良友聚集一處。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裡逢迎,高朋滿座。”

【守身如玉】shǒu shēn rú yù

守身:保持自身節操。指保持自身的清白,如同玉一樣潔白無瑕。也可泛指愛護身體。也作“守身若玉”。

出處:《孟子·離婁上》:“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逝者如斯】shì zhě rú sī

逝者:指流逝的時光。斯:這,借指流水。比喻時光像流水一樣一去不複返。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鐵證如山】tiě zhèng rú shān

鐵證:确鑿的證據。真憑實據像山一樣不能推翻。比喻證據确鑿,無法改變。

出處:柳子戲《孫安動本》第四場:“十八張冤狀在此,鐵證如山,老賊還有何辯!”

【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生:活的。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出處:《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茫茫然周也。”

【運斤如風】yùn jīn rú fēng

斤:斧子。指揮斧成風聲。形容技術的高妙。也作“運斤成風”。

出處:金·元好問《續夷堅志·賈叟刻木》:“平陽賈叟,無目而能刻神像……僧說賈初立木胎,先摸索之,意有所會,運斤如風。”《莊子·徐無鬼》:“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zhuó)之。匠石運斤成風,盡垩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狗彘不如】gǒu zhì bù rú

彘:豬。形容品行卑劣到連豬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四十八回:“君有難,臣當不顧其身而救之,豈言退耶!直狗彘不如也!”

【自愧弗如】zì kuì fú rú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慚愧。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妻亦心賢之,然自愧弗如,積慚成忌。”

065若【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智:聰明,才智。若:好像。愚:愚笨。指很有智慧的人由于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去好像很愚笨。也作“大智如愚”。

出處:宋·蘇轼《賀歐陽少師緻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若無其事】ruò wú qí shì

象沒有那回事一樣。形容遇事沉着鎮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處:馮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王柬芝若無其事地闩上門,又叫她點着燈,他那雙眼睛四處巡視着。”

【若即若離】

見039即。

【洞若觀火】dòng ruò guān huǒ

洞:透徹。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樣。

出處:《尚書·盤庚上》:“予若觀火。”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

【噤若寒蟬】jìn ruò hán chán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出處:《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宋·張守《題鎖樹谏圖後》:“嘗怪士處明時,事賢主,履高位,噤如寒蟬,或至導谀以誤國。”

【口若懸河】kǒu ruò xuán hé

若:如,好像。懸河:指瀑布。說話滔滔不絕,如瀑布傾瀉下來一樣。形容能言善辯,說起來沒個完。也作“口似懸河”、“口如懸河”。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冷若冰霜】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态度嚴正,不可接近。

出處:漢·王逸《正部論》:“諺曰: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賊不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嚴肅,凜若冰霜。”

【寥若晨星】liáo ruò chén xīng

寥:稀少,稀疏。若:像。稀疏得像早晨的星星一樣。形容為數極少。

出處:南朝·齊謝朓《京路夜發》:“曉星正寥落,晨光複映漭。”唐·韓愈《華山女》詩:“黃衣道士亦講說,座下寥落如明星。”

【敬若神明】jìng ruò shén míng

敬:敬奉。神明:神的總稱。像敬奉神一樣尊重對方。形容對人過于崇拜。也作“敬如神明”。多用作貶義。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氣若遊絲】qì ruò yóu sī

氣:氣息、生命的迹象。形容氣息、生命的迹象很微弱,比喻生命垂危。

出處:元徐再思《蟾宮曲·春情》(《折桂令·春情》):“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空一縷馀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判若兩人】pàn ruò liǎng rén

判:明顯不同。形容某人前後的言行明顯不一緻,像兩個人一樣。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于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

【翩若驚鴻】piān ruò jīng hóng

形容姿态優美矯健。比喻美女的體态輕盈。

出處: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洛神)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宋·梅堯臣《宛陵文集》:“期我以踏青,花間倘相遇,果然南陌頭,翩若驚鴻度。”

【門庭若市】mén tíng ruò shì

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門前和院子裡人很多,象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谏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

【趨之若鹜】qū zhī ruò wù

鹜(wù):鴨子。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當的事物。

出處:《明史·蕭如薰傳》:“如薰亦能詩,士趨之若鹜,賓座常滿。”

【受寵若驚】shòu chǒng ruò jīng

寵:寵愛。受到過分的寵愛或賞識而感到意外的驚喜和不安。也作“被寵若驚”。

出處:《老子》第十三章:“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宋·蘇轼《謝中書舍人啟》:“省躬無有,被寵苦驚。”宋·歐陽修《辭特轉吏部侍郎表》:“受寵若驚,況被非常之命,事君無隐,敢傾至懇之誠。”

【虛懷若谷】xū huái ruò gǔ

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别人的意見。

出處:《老子》:“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昭然若揭】zhāo rán ruò jiē

昭然:明顯、顯著的樣子。揭:原意為高舉,現也指揭開。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處:《莊子·達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066善【與人為善】yǔ rén wéi shàn

與:偕同之意。為:做。善:好事。原意指偕同别人一道做好事行善。現指善意幫助人。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善解人意】

見044解。

【善始善終】shàn shǐ shàn zhōng

善:好。很好地開始,完滿地結束。形容辦事認真,能很好地堅持到底。

出處:《莊子·大宗師》:“善妖善老,善始善終。”《史記·陳丞相世家贊》:“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

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人将死,都會希望忘記做人的痛苦和邪惡,而向往僅存的歡樂和純潔。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獨善其身】dú shàn qí shēn

獨:惟獨,單獨。善:好,維護,修養。原指獨自修身養性,保持個人的節操。現多指隻顧自己好,而不管别人的個人處世哲學。

出處:《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善盡美】jìn shàn jìn měi

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

【樂善好施】lè shàn hào shī

樂、好:喜歡。施:施舍。樂意做好事,喜好施舍。喜歡做善事,樂于拿财物接濟有困難的人。也作“好善樂施”。

出處:《史記·樂書二》:“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而好禮。”

【擇善而從】

見016從。

【多愁善感】duō chóu shàn gǎn

善:容易。經常發愁和傷感。形容人思想空虛,感情脆弱。

出處:唐·陸龜蒙《自遣詩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難忘,隻有風流共古長。”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假如天下有這樣一個人,又與我同生同死,小弟也不得這樣多愁善病。”

【明眸善睐】

見054明。

【知人善任】zhī rén shàn rèn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認識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處:漢·班彪《王命論》:“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功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征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矜功伐善】jīn gong fá shàn

矜、伐:自誇。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極不虛心。

出處:《晉書·段灼傳》:“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

067少【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

少:年輕。更:經曆。年紀輕,沒有經曆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也作“少不經事”。

出處:《隋書·李雄傳》:“吾兒既少,更事未多。”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補遺》:“種榆水中央,成長何容易?截承金露盤,袅袅不自驟,言少不更事之人,無所涵養,而驟膺拔擢,以當重任。”

【悔其少作】huǐ qí shào zuò

指不滿其年輕時未成熟的作品。

出處:漢·楊修《答臨淄侯箋》:“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明史·文苑傳二·徐桢卿》:“[桢卿]既登第,與李夢陽、何景明遊,悔其少作,改而趨漢、魏、盛唐,然故習猶在。”

【安老懷少】ān lǎo huái shào

安:安頓。懷:關懷。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路曰:‘原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缺衣少食】quē yī shǎo shí

衣食不足。指貧窮。亦作“缺食無衣”。

出處:明李贽《焚書·複李漸老書》:“即此衣食之賜,既深以為喜,則缺衣少食之煩惱不言而知也。”

【僧多粥少】sēng duō zhōu shǎo

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稀飯少。比喻需要東西的人多而供分配的東西少,供不應求。也作“粥少僧多”。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二回:“師爺的席面是看得見的東西,再要來一個撞席的,便就僧多粥薄,相公就不夠吃了。”

068涉【跋山涉水】bá shān shè shuǐ

跋山:翻過山嶺。涉水:用腳趟着水渡過大河。翻山越嶺,趟水過河。形容走遠路的艱苦。

出處:《詩經·鄘風·載馳》:“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涉筆成趣】shè bǐ chéng qù

涉筆:動筆。趣:風趣,意味。形容寫作或繪畫功夫到家,一動筆就能寫出或畫出富有情趣的作品。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心有餘閑,涉筆成趣,每于長夏餘冬,燈前月夕,以文為戲,年複一年,編出這《鏡花緣》一百回。”

【三豕涉河】sān shǐ shè hé

古代“己”與“三”、“亥”與“豕”字形相近,衛國人讀晉史,乃誤将“己亥涉河”讀成“三豕涉河”。後指文字訛誤或傳聞失實。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069勝【不勝枚舉】bù sheng méi jǔ

勝(舊讀shēng):盡。枚:個。無法一個一個全部列舉出來。形容同一類的人或事物很多。也作“不可枚舉”。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俗語有所自》:“似此等語,不可枚舉。”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而宋人撰述不見于志者,又複不勝枚舉。”

【名勝古迹】míng sheng gǔ jì

指風景優美和有古代遺迹的著名地方。

【勝友如雲】

見064如。

【不勝杯杓】bù sheng bēi sháo

不勝:經不起。杓:舀東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已經醉了。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聊勝于無】liáo sheng yú wú

聊:略微。指比完全沒有要好一點。原指情感有所寄托,有所慰藉,今人多表“有比沒有好”的意思。

出處:晉·陶潛《和劉柴桑》詩:“弱女雖非男,慰情聊勝無。”

【穩操勝券】wěn cāo shèng quàn

穩:有把握。操:掌握。勝券:能夠制勝的計謀。比喻有充分的把握取得勝利。

出處:《管子·明法解》:“故明操必勝之數,以治必用之民。”《史記·平原君傳》:“且虞卿操其兩權,事成,操右券以責,事不成,以虛名德君。君必勿聽也。”

【哀兵必勝】

見007兵。

【旗開得勝】qí kāi dé shèng

原指軍旗一展開,戰鬥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開始就取得成功。常和“馬到成功”連用。

出處: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引人入勝】yǐn rén rù shèng

勝:勝境。引人進入佳境。現多用來指風景或文藝作品特别吸引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衛軍雲,酒正自引人着勝地。”

070識【博聞強識】bó wén qiáng zhì

聞:見聞。博聞:多聞,見聞廣博。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亦作“博聞強志”、“博聞彊識”、“博聞強記”。

出處:《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

【不識大體】bù shí dà tǐ

大體:關系全局的道理。考慮問題過于片面,不懂得從大局滲入。

出處:《史記·平原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晉·袁宏《後漢記》卷一○:“臣愚淺,不識大體。”

【不識時務】bù shí shí wù

不識:不懂得,不認識。時務:當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勢。不能認清時代的潮流或當前的形勢。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處:《後漢書·張霸傳》:“鄧骘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結交,霸逡巡不答。衆人笑其不識時務。”《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若真鄙儒,不知時變。”

【有識之士】yǒu shí zhī shì

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後,廟堂必不血食矣。”

【老馬識途】lǎo mǎ shí tú

識:認得。途:路。老馬能辨認走過的道路。比喻富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工作中起引導作用。也作“識途老馬”。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随之。遂得道。”宋·毛謗《寄曹使君》:“請同韶採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

【見多識廣】jiàn duō shí guǎng

識:知道。見過的多,知道的廣。形容閱曆深,經驗多,知識廣博。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默而識之】mò ér zhì zhī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目不識丁】mù bù shí dīng

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形容人不識字或沒有學問。

出處:《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宋·洪邁《容齋俗考》:“今人多用不識一丁字,謂祖《唐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