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08:16:17
引言

豆,基本的字義是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植物、草本植物都有,比如槐樹、黃豆、紅豆、綠豆等。豆原本是中國先秦時期的食器和禮器,在大汶口遺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剛開始時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後用于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用“菽”來表示。《詩·大雅·生民》:“卬盛于豆。”“豆”的字形也随着“菽”的形制、種類改變而演變,這主要是由古代飲食技藝的改進決定的。通過對這些文字的研究,我們可以一覽古代飲食文化多樣的發展軌迹。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豆的前世今生由古食肉器向豆科植物的嬗變)1

一、此“豆”非彼“豆”,古代的“豆”可不能吃

“豆”是一個象形字,它是古代的一種盛放肉或者其他食物的器物,形狀與今天的高腳盤類似。上面被稱作“腹”的部分,用來盛放食物;中間的“骹”是握柄,直而細;最下面的圓形底盤叫“镫”,起到穩定容器的作用。有的豆在“腹”的上面有一個蓋子,蓋子上有握把,以蓋住腹裡的食物。有的豆則在腹的兩邊分别置有一隻耳,兩耳對稱,十分美觀,甚至還有花紋圖案在表面,非常别緻。

古代的豆一般是陶制的,也有青銅和木制塗漆的,不同的原料賦予了豆不同的名稱。《爾雅·釋器》中有:“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笾。”又有:“豆,禮器也。”由此可見,豆也被用來作為禮器使用。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豆的前世今生由古食肉器向豆科植物的嬗變)2

史前時期,陶豆基本流行于東南沿海地區,常常與陶鼎、陶壺等配套使用,形成一套原始禮器的組合,成為随葬用的主要容器。銅豆出現于商朝晚期,盛行于東周。但不論是陶豆還是銅豆,它們的形制都是由上面的圓盤,中間或長或短的握柄和下面的圈足構成,用來盛放食物。這一形制曆經時間的磨砺,幾乎沒有形态上的變化,就像是經久不變的陶鬲一樣。

商周時期的一些豆還有真腹和假腹之分,假腹豆在商朝晚期就已基本絕迹。真腹豆和假腹豆的盛品看上去一樣多,但其實假腹豆的盛放容量差不多隻有真腹豆的一半。另外,高足盤的用處不僅是擺放拼花菜肴,而且可以用來展示主人的高貴身份,從實際的物質需求到心理層面的滿足,這也是古人飲食習慣和飲食習俗發生變化的一個标志。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豆的前世今生由古食肉器向豆科植物的嬗變)3

東漢時期,豆出現了蓋子,蓋在腹上,以更好地保存豆中的食物,這樣一來,“豆”的字形與形狀更加貼合,使人一目了然。豆出現了蓋子,也表明古代人民對于飲食衛生、食物保溫和燒煮烹調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也有了新的意識和要求。

豆的形制總體來說大同小異,隻有偶爾才會出現超脫于“圓盤”的方豆。從力學角度來看,豆的造型形成了恰到好處的黃金比例,及其新穎美觀。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經驗和原始審美的總結,也是他們對飲食質量的一種追求。

二、木豆謂之梪,竹豆謂之笾,形制多樣的背後是古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

《爾雅》中提到“木豆謂之豆”,然而《說文句讀》卻認為“木豆謂之豆,從木豆。”“豆”和“梪”兩字本不相同,那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确的呢?作者認為,上古時期,金和土還沒有用于制作容器時,先有木豆,才有竹豆和瓦豆,于是在豆字旁加一個木字成為“梪”,用來區分。段玉裁認為:豆本瓦器,故木為之則異其字。由此可以得出,王筠和段玉裁兩人都認為“豆”指的是木豆,因為後來出現了竹豆和瓦豆,才造了一個“梪”來區别木豆和其他的豆器。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豆的前世今生由古食肉器向豆科植物的嬗變)4

竹豆謂之笾。“笾”是個形聲會意字,形狀像豆,但是盤更加平淺,直沿,短圈足,形如豆之竹器,故從竹。在邊的外沿常常結藤增加美感,有持著其邊之意。“笾”的本意是竹豆,是古代祭祀宴飨禮器的一種。從豆分化而來,祭祀時用來盛果實、幹肉 。《周禮·天官·笾人》:“掌四笾之實。”

瓦豆謂之登。《說文》有:“登,禮器也。”登是瓦制的祭器,是個會意字。篆體的“登”上面是“肉”,中間是“豆”,下面是兩隻手,即用手捧着盛着肉的器皿。《集韻·隥韻》:“镫,豆也。”鄭玄注:“瓦豆謂之镫。”為什麼原本是“登”的瓦豆最後成了“镫”呢?段玉裁解釋道:“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就是說瓦豆的本質是陶器。“廟中之登範金為之。”但是用于祭天的瓦豆是由範金制成的,因此用了金字旁。高樹藩認為:“古為瓦器,後世易之金。”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豆的前世今生由古食肉器向豆科植物的嬗變)5

除了《爾雅》中所記載的這三種豆,還有一種名叫“鋪”的青銅豆。《說文》:“鋪,著門鋪首也。”就是附着在門上,銜環的金屬之物。它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豆屬的青銅器,是上面一片平坦的淺盤。鋪與豆的區别是它沒有細長的把柄,盤下鑄镂空的高圈足。王黼自注《宣和博圖錄·周劉公鋪路》道:“鋪雖無所經見,要之不過豆類。”

雖然在考古中從未發現“梪”和“笾”的實物,但是從文獻中可以得知,木制的豆和竹制的豆先出現,後來古人掌握了冶煉技術和燒制技術以後,這才慢慢地有了用泥土燒制而成的陶豆和青銅冶煉而成的銅豆。

三、菽水承歡,從飯桌走向精神生活

早期的豆本來用作盛放黍稷。大約從西周開始,豆漸漸成為盛放肉醬、醬菜之類食物的容器。文獻記載:“豆,薦菹醢也。”菹指的是酸菜、鹹菜,醢指用魚或者肉制成的醬。在同一時期,不同種類豆的用途也有所區别,朱駿聲的《通訓定聲》中有:“豆盛濕物,笾盛幹物。”而且豆比笾要輕一些。《禮儀》中有:“大羹湆不和,實于镫。”高樹藩認為:進獻熟食的器具叫镫,古代是瓦器,後世改用為金屬器皿。除了笾用來盛放肉幹、栗等幹燥食物,其他三種豆(梪、镫、鋪)都是用來盛放菹醢之類帶有湯汁的食物的,笾、梪、镫、鋪的細微差别由此可見。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豆的前世今生由古食肉器向豆科植物的嬗變)6

在漢代,豆還有其他作用。例如,河北滿城漢墓中就曾出土一件鑄金朱雀銜環雙連銅豆,容器中的朱砂痕迹,證明這應該是用來盛放婦女胭脂的用具。自出現以來,“豆”一直延續到漢代,而後逐漸消失。而青銅豆出現自商朝晚期,退化于東周,因其過高的造價而未能進入尋常百姓的家中。

豆類植物在古代用“菽”來表示。《說文》:“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該字上面像豆生出的形狀,下面像豆的根,中間是地面,也是一個象形字。《後漢書·光武紀》中有“野者旅生,麻尗尤盛。”這是此字僅剩的唯一書面記載了。

“菽”也可以用“叔”來表示。《字彙補》:“叔,豆也,與菽同。”顔師古注《漢書·昭帝紀》曰:“叔,豆也。”因此菽應從叔,叔亦聲。古代人民曾造“荳”用來表示全部豆類植物,大概是因為豆類的形狀與豆腹一樣圓潤。

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豆的前世今生由古食肉器向豆科植物的嬗變)7

與“菽”相關的詞語很多。比如“菽水”指豆和水,引申為簡單平常的飲食;“菽水承歡”比喻雖然家境貧窮,但是仍能盡孝道。出自《禮記》,孔子回答學生子路的話“傷貧無以為孝”道:啜菽飲水盡其歡,斯謂之孝。意思就是說,家裡雖然貧窮,但如果能夠博得父母開心,即使奉養父母吃豆粥、喝白水,都是孝順的。

“菽乳”指豆腐,“菽麥”指豆和麥,引申為易于分别之物;菽麥不分,指不能分辨豆和麥,也指是非、好壞不分;“菽水藜藿”,指粗茶淡飯;“布帛菽粟”,出自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序》:“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饑寒至。” 後用來泛指生活必需品。

如今,與“豆”的本義相關的詞語也不在少數,比如“箪瓢陋巷(形容生活簡樸,安居樂道)”、“覆瓿之用(形容著作沒有價值,隻能用來蓋盛醬的瓦罐)”、“器滿将覆(比喻事物的發展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也用來比喻驕傲自滿将會導緻失敗)”、“熏莸同器(比喻好人與壞人共處)”、“挹茲注彼(引申為用有餘來彌補不足)”、“豆觞之會(指宴會)”等。

結語

豆,古食肉器也。作為一種盛放食物的容器,随着時間的推進,豆的形制、種類都發生了改變,這些變化恰恰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技藝的改進。而發生改變的不僅僅是外形,豆的含義也由容器名稱演化為如今大家更為熟悉的植物名稱,并且産生了一系列現代社會仍在使用的詞語,流傳下來一個個令人折服的美好故事。而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和故事,去發掘、探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曆程。

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中國古代文化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