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十五章解讀?2022年9月11日:陳琦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老子二十五章解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022年9月11日:陳琦南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道德經學的核心價值觀
老子中國哲學開山之祖
四論老子用兵之道:續五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校勘本。
一,原文:三十六章
将欲拾之,必故張之。
将欲弱之,必故強之。
将欲去之,必故與之。
将欲奪之,必故予之。
是謂微明。
友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二,老子語錄:
友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認為:作為一個大邦之國,必須搞好安民興國,和睦鄰邦。才能防止霸道之國的入侵。侯王應該懂得魚兒離不開水,魚離開水即亡的道理。興國安邦必須有國民之團結和友邦的支持!國家的武裝力量不可以用來威脅民衆和鄰邦。
如果以強權霸道侵略鄰邦,那麼,一定會走向國破家亡的命運!
探解一:要想戰勝侵略者,必須要加強防禦力量;要想削弱敵
人的戰鬥力,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要想打敗侵略者,必須故意
引敵深入險境:要想消滅侵略者,要以退為進,後發制人。這是微妙
的自然規律。要聯合弱國共同來戰勝強國。侯王要懂得魚不可離開
水,國家不可以離開民衆和友國的幫助。國家的武裝力量不可以用
來炫耀權勢,威吓民衆和鄰國。如果以武力來侵略别人,就會走向
失敗的命運。
探解二:要想收拾它,必須故意擴張它:要想削弱它,必須故意
增強它;要想除掉它,必須故意結交它;要想奪取它,必須故意給予
它。這叫作微妙的謀略。因此聯合弱國,團結民衆則能戰勝強國,因
為魚不可以離開水,國家的武裝力量不可洩密,不可以用來顯耀,
威吓民衆和鄰國。
四分析:“邦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以辯證之法提出:欲戰勝敵
人,必故意表現出怕其勢大;欲削弱敵人,必故意誇其強大;欲打敗敵
人,必故意表現出害怕敵人;欲奪取勝利,必故意退讓三分。這是戰勝
敵人的謀略,也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國家的武裝力量是用來防禦
入侵者,君主不可以炫耀權勢,稱霸天下。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可以用
來威吓民衆和友邦,用武力稱霸天下的人必然會走向失敗。韓非子認
為,邦利器是指國家權力,示人指顯示,炫耀,威吓人民
本章前承第二章、第九章,後啟第四十三章、第七十六章、第七
十八章,說明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提出了以退為進,勢強必弱,物
極必反的辯證觀點。《孫子兵法》中言:“為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
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
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但“智叟”認為
本章是老子陰謀哲學的典型。
易中天認為:通行本為“柔弱勝剛強”,帛本是“友弱勝強”,從
邏輯推理來看,帛本相對合理。可以理解為聯合弱小的國家,共同
來打擊強國。“魚不可脫于淵”指的是魚兒離不開水,有水則活,無
水則亡。所以明君是不能脫離民衆,抗擊強國不能沒有友國的幫
助,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去對付侵略者。君王不能實行強權
統治,不能顯耀武器來威吓民衆和鄰國。強權者必敗。唐朝以老子
為自己的先祖,李世民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進一步深化了
老子提出的“魚不可脫于淵”的觀點,并将“使夫知不敢,勿為而已,
則無不治也”簡化為“無為而治”。李世民言:“夫安人甯國,惟在于
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
“百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李世民提倡”“無為而治”,從而出
現“貞觀之治”的盛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