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言文,特别是經典的文言文,人們一定會想到《古文觀止》,書中的文章都是兩三千年中國文化的精華,要想學好文言文當然不可不讀,但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現階段讀《古文觀止》還是太早了,就像剛出生的小 baby 得先吃奶,再吃輔食,然後才能吃飯一樣,學習文言文也得從最簡單最短小的開始。
前幾年聽矮大緊的《曉年鑒》,這貨居然說他上小學的時候他媽就讓他背誦《古文觀止》,而且是每天一篇,如果他說的沒有什麼水分的話,他确實是手機中的戰鬥機,但對于我來說,到現在為止,《古文觀止》中的字兒還沒有認全呢。
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從最基本的文言文開始教孩子吧,為了省事兒,我先是買了一本《小學生必背文言文》,開始我就想按照這本書來背吧,拿到書之後我翻了翻,覺得有一些我自己并不喜歡,或者我覺得并不适合孩子背誦,所以我是挑着書中的内容來讓孩子背誦的,有時候我又從别的書中找一些我覺得很好的文言文或者是文言文的段落,比如有的是從《聊齋》、《世說新語》,還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甚至還有京劇和八角鼓岔曲的唱詞,這不可避免的有我自己的個人的偏好在内。
讓孩子背文言文肯定會占用一些時間,因為現在孩子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一般都會上補習班,學鋼琴,練舞蹈啊等等之類的,如果背誦文言文再占用大量的時間,孩子會很覺得很累,負擔會更加重,所以我就是利用非常零碎的時間來教孩子背誦,比如孩子在洗澡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還有就是上下學的路上,歐陽修說他讀書的時間是三上,這個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和廁上,所以我也基本上也是三上的時間來背誦。
我一般情況下不會讓孩子一下背誦很多遍,我沒有讓他很快在短時間内把一篇文言文就背下來的這種企圖,一般是我先讀一遍,然後把其中不太好理解的詞語解釋一遍,然後每次一般就是我給他念,然後或者一起念或者一起背,或者他背我聽,每次都是零碎的時間,所以每次背誦的時間就是兩遍,而且即使是有時間,我也不會讓他一次背誦很多遍,因為我感覺時不常的背一遍要比一次背誦很多遍的效果要好,就好像少吃多餐要比一下子暴飲暴食對身體好一樣。
我讓孩子背誦的第 一篇文言文,就是《小學生必背文言文》這本書中的第一篇 篇《揠苗助長》,我覺得這本書把《揠苗助長》放在第 一 篇,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有一些諷刺意味,似乎是在暗示當前的小學生的教育狀況,也是一種揠苗助長的情況,因為現在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在他朋友圈裡發的小學五六年級的數學題,我覺得應該是初三的題目,我讀題讀得都有點困難,更别提做了。有點慚愧。
我想起來我小學時的一個曆史老師,他說魯迅 5 歲的時候,他能背的古文有一尺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啊,也許沒有那麼誇張,但是即使去掉水分也很可觀了,估計這就是魯迅能夠成為一代文豪的基礎吧,因為魯迅先生無論是罵人的功夫或者是怼人的功夫,都是天下無雙的。
現在我們來說說這背誦的第一篇文言文《揠苗助長》“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由于是第一 篇開始背誦的文言文,孩子對于這種語言感到很陌生,基本上不太理解,所以開始背的時候很吃力,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沒有學過外語的人上來就讓他背一篇英文一樣。但我覺得這個第 一 關總要過去,好在我并沒有着急,這篇文章也是用了兩天的時間背會的。
我覺得文言文它的美在于它的非常簡潔、傳神、有節奏感,現在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篇文言文它的好處究竟在哪裡,這一段有 41 個字,但就是這 41 個字,把一件事情完全交代的非常清楚非常完整,第一 句話用了一個長句,“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就一句話,就把什麼人,幹了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幹交代的非常明白,非常清楚,如果要用白話文來說,恐怕就會顯得非常的啰嗦,緊接着四個字,“茫茫然歸”,就僅僅用了四個字,就表現出了這個宋人的愚蠢的樣子,這 四個字相當的精煉,非常的傳神。我以前聽人說,說世界上有三種人,第 1 種人是非常聰明而且非常的勤奮,第 2 種人是非常的愚蠢而且非常的懶惰,第 3 種人是非常的愚蠢,但是很勤快,然後說第 1 種人當然是最好的了,因為既聰明又勤快,但是最可怕的呢是第 3 種人,就是非常的愚蠢,但又非常的勤快,因為他就經常會做這種愚蠢的事兒,非常傻的事兒。這個宋人當然就屬于這個第 3 種人了。
這個後面“謂其人曰”,我對這個“謂其人曰”的這個“人”字有一點疑惑,因為解釋說,這個“人”是指的家人,但我覺得他為什麼不直接寫“謂其家人曰”呢,但是我自己又沒有其他更好的來解釋,因為他後面寫到“其子趨而往視之”,那當然這肯定是對他的家人說了,但是我覺得如果是寫成“謂其家人曰”,就更好解釋,更好理解。下面一句話,“其子趨而往視之”,這個“趨”字又是非常的精煉,一個字就可以表現出這個宋人的兒子吃驚着急,迫不及待的樣子。
後面 4 個字“苗則槁矣”,一句話,直接把結果亮明,畫面感極強。所以寫作文的用詞一定不是華麗,而是樸實,準确,精煉,就像王維的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和”圓“用詞非常的樸實無華,但是非常的有畫面感。
在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夠慢慢的領會“茫茫然歸”,“趨而往視之”,這種用詞的精煉和巧妙,慢慢的積累,對于将來寫作文是大大的有好處的。
《揠苗助長》最後,還有兩句話,“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這兩句讀起來和背誦起來都比較拗口,所以我就沒讓孩子來背,我覺得家長更應該去體會這兩句話的含義,說我們培養孩子的時候是順其自然順其天性,什麼時間幹什麼時間應該做的事兒,還是說像宋人這樣揠苗助長,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所忽悠了呢。
這篇《揠苗助長》讓我想起了唐朝柳宗元寫的另外一篇古文叫做《種樹郭橐駝傳》,說的是郭橐駝種樹種的非常好,有人問他種樹種的好的原因,他就說我自己也不知道,我隻是給他種好,然後給他培好土給它澆完水,然後我就不管了,讓他自己去生長。那些種樹種的不好的人呢,有的是不關心這棵樹,土也不培,水也不澆,有的是關心太過了,一會兒去摸摸樹,又去掐掐樹他,一會又去搖搖樹,看它的根是不是長出來了,所以呢,太過關心或者不關心都會害了樹。我想揠苗助長也好,郭橐駝種樹也好,都會讓我們現在這些大人得到一些思考,究竟應該怎麼樣去培養孩子。
這篇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将來我也會讓孩子來背誦,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他的很多文章比如還有《捕蛇者說》也都是将來要背誦的文言文的篇目。
另外多說一句,既然是揠苗助長,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有”拔苗助長“這個詞呢?因為在郭沫若的《雄雞集》的一篇文章中說”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搞了。“後來為了簡化便于掃盲,拔苗助長就被廣泛使用,今天台灣地區沒有拔苗助長這個成語,隻有揠苗助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