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天,出門分分鐘就被凍個透心涼。這個時候多希望自己能多點兒脂肪來抗寒啊!
肉肉肉!天越冷,内心對吃肉的渴望越強烈。想保暖解饞,又想健康減肥,紅肉白肉到底吃哪個更好呢?
紅肉和白肉是營養學科中的名詞,它代表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的肉。紅肉指肉類在烹饪之前,顔色呈紅色的肉,多見于哺乳動物,如豬、牛、羊、馬等,不包括它們的肥肉。白肉指肉類在烹饪之前,顔色呈現不鮮豔的肉,如禽類、魚蝦類肉等。那麼,為什麼肉類有紅、白之分呢?這與肉中的肌紅蛋白有直接的關系。
紅肉
肌紅蛋白是一種血色素球蛋白蛋白質,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細胞内,具有與氧結合的能力,并可以發生可逆反應。肌紅蛋白共有脫氧肌紅蛋白、氧合肌紅蛋白、高鐵肌紅蛋白這三種形式。其中,脫氧肌紅蛋白具有強烈的與氧氣結合的能力,結合後形成的氧合肌紅蛋白具有鮮豔的紅色。也就是說,一種肉類中的肌紅蛋白含量越多,脫氧狀态下的肌紅蛋白越多,與氧氣結合程度就越強烈,顔色鮮豔的可能性越大。
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之間,肌紅蛋白的含量有一定差異。比較有代表性的白肉——家禽(雞、鴨)的肌紅蛋白含量在0.2~1.8mg/g;紅肉中,豬肉的肌紅蛋白含量在0.6~4mg/g,牛肉的肌紅蛋白含量在3~10mg/g。由此,牛肉的顔色最鮮豔,呈深紅色;豬肉次之,呈鮮紅色;雞肉最淺,偏白色。肌紅蛋白含量的差異除了因動物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也受同種動物的不同的肌肉部位、運動程度、年齡、性别等因素的影響。顔色不同的肉類,在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
白肉
一般來說,吃紅肉的人群患病的風險較高,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紅肉的脂肪含量較高,其脂肪中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飽和脂肪酸攝入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攝入量過多,的确會更易引起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但這并非意味着吃白肉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快朵頤”了。白肉和紅肉中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隻是含量多少有差别,攝入過量白肉會導緻吃紅肉的同樣後果。
另一個常識是,白肉比紅肉有營養,這也不能一概而論。紅肉中的鐵含量比較豐富,這是白肉不能比拟的,因此應該理性分析自身的營養需求,從而合理進食,充分發揮各種食材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肉的顔色變化機理及肉色穩定性因素研究進展.吳桂平.肉類工業.2006-06-25;
2. 紅肉、白肉如何選.馬冠生.飲食科學.2016-04-01;
3. 白肉并不一定真比紅肉更營養.江蘇衛生保健.2015-02-1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