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冬至會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比如吃水餃,吃湯圓以及祭祀等等,是一個很特别的一個節氣。那麼冬至可以回娘家嗎?
冬至可以回娘家嗎
冬至可以回娘家嗎?冬至前後有許多年輕的女性被突如其來的老人家一個說法給吓到,例如“冬至不過冬,過冬死公公”等駭人聽聞的說法。其實冬至隻是一個日子,不存在吉利不吉利。這些說法主要是在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較低,難以獲得自由,婆家希望媳婦兒都能留在自家裡不要回娘家,而逐漸從民間流傳的說法,其實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都有類似不能回娘家的說法。
從另一個角度看,有這樣的說法也可以調和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如果家中有些小矛盾,這些說法都可以作為台階讓家庭更為和睦,促進家人之間的相處。
因此我們一定不要對這種說法有所抵觸,如果家中有長輩這麼和你說不能回娘家,首先消消氣後嘗試與家人多溝通,現代社會思想比較自有,如果你與公婆平常相處不錯的話,相信他們都能理解。有許多傳統說法并不一定要尊從,實在無法改變的話也以和為貴,也可以嘗試冬至外其他時間多回娘家,不需要那麼死闆。
冬至不能回娘家的說法
由來家人團圓
在過去那貧窮的日子裡,一般的人家平常誰肯吃餃子改善生活呀,即使大戶人家,也不舍得。有了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一冬天吃一頓餃子都可以冠冕堂皇了。窮戶的人家也要想方設法給孩子們包頓餃子。吃餃子意味着團圓,兒媳婦不回家吃能算團圓嗎?所以,接媳婦回家也理所當然。不過冬至吃餃子對現代人的生活來說,已經是毫無意義了。
促進婆媳關系
在日常生活當中,夫妻之間,婆媳之間難免産生矛盾糾葛。那些怄氣的媳婦們動不動就會鬧性子回娘家住。盡管丈夫及婆家的執事長老會多次去請,個别任性的媳婦仍然不給面子。這不,冬至又快到了,還明事理的父母就會說:婆家的人再來接你,就回去吧。如果再不回去,人家可要笑話我們了。于是,怄氣的媳婦就會順水推舟,順着台階下了。一場家庭矛盾也就結束了。
促進夫妻關系
在過去,媳婦在婆家日子是很艱難的。“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來說受約束是最大的。于是,早年的媳婦,一到農忙(秋收種完小麥)結束後,就會打點行裝回娘家住了,一住就是一冬天。畢竟,常言說:女兒在娘家雞蛋大的地方也感覺自由自在;在婆家呢,是鬥大的地方也覺得委屈。還有,舊社會,女兒不住娘家,外人是要笑話呢,你看他家的女兒,常年在婆家住,也不回娘家來,多沒出息,離不開男人吧。于是,農忙結束了,都要回娘家住上一冬天的。話是這麼說,然而對于那些小夫妻來說,肯定是一種難能的煎熬。有了“冬至不過冬,過冬死公公”的規定,到了冬至前一天,丈夫就可以堂堂正正的把妻子接回了家。妻子呢,有的還會裝腔作勢的說:要不是節氣了,我可不想回去的。其實,那隻是嘴上說說而已,夫妻團圓也是妻子的願望。
一般情況下,在冬至的時候,會有很多習俗以及注意事項。冬至有一種風俗習慣,冬至是不能回娘家的,很多地方都會遵循這一習俗。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冬至可以回娘家嗎? 冬至為什麼不能回娘家?
冬至回娘家的網友看法
冬至到底能不能回娘家?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網友的言論,大家也可以當做趣聞看一看:
@王宇:你讓想回家蹭飯的姑娘們情何以堪啊!
@haoandrui:什麼年代了還講這個。上門女婿怎麼辦?
@本大王就是土豪怎麼樣:所以頭天晚上九點了也要趕回來!
@那年已逝去:都是哄人的,還有的地方說回去好呢!一個地方一個習俗罷了。
@龍卷風微薄客:這就是順口溜,初一十五不在娘家過,這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凱爾的蓓蓓:都是迷信,以前那種男尊女卑,公公高于一切的家長習俗,愛去哪兒去哪兒。
@銅山同城會:一直知道這說法是沒有依據的,不過不要讓老人犯忌諱,這一天就别回娘家呗。
@思緒飄飛化成沙:八月十五也不讓回娘家吃飯。有一年我想和媽媽過團圓節,就回去過十五了,當地人都很奇怪,母親替我解圍,說:人家婆家不興這個。我公公身體一直很好,已有80多歲了!看來這種說法都是迷信!
為何會有這種迷信習俗?有網友分析:
@徐州直播:呵呵,民間有很多此類忌諱。古人怕人多餃子不夠吃才想出這麼一招吧!
@咖喱點:話說舊社會窮,兒媳婦也受婆婆氣,有時候一回娘家就不願意走了,所以隔三差五設一個坎,讓兒媳婦回婆家,也因為那時候怕閨女把娘家吃窮了。
總之,雖然冬至不能回娘家的說法雖然有些迷信,但是萬事以和為貴,不管是婆家娘家都多于家人溝通,切不可在節日與家人鬧矛盾反而得不償失。
冬至的習俗有哪些
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後,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吃餃子
古語有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後,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築竈,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