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濤哥瞎白話”時間,今天給大家聊聊一種口碑如過山車般幾度反轉的魚——羅非魚。
羅非魚是一種原産自非洲的鲈形目魚種,最早走出非洲後被引入至越南,被稱為“鲈非”,本意是“來自非洲的鲈魚”,後又從越南經由廣東進入中國,根據音譯被叫做“羅非魚”。
剛一引進,它就為我們中國的水産出口立下了大功——它一度成為我國最重要,也是出口額最高的魚之一。
為啥?
原因無他,唯無刺爾。
1
長久以來,中國人習慣并善于吐魚刺的技能非常令西方人羨慕,沒辦法,幾千年了,就算不會,練也練出來了。
但歐美人不行,人就是學不來吐魚刺,所以但凡有刺的魚,他們那都不太受歡迎。諸位應該對亞洲鯉魚在美國泛濫,甚至嚴重影響了北美的自然水域生态的新聞有所耳聞吧?
泛濫的亞洲鯉魚
究其原因,除了亞洲鯉魚在當地沒有拿得出手的天敵并且繁衍速度極迅猛之外,有刺從而導緻當地人不會吃也是一個間接的原因,不然的話,怎麼沒見歐洲鳕魚泛濫?沒見金槍魚在日本海域泛濫?泛濫不起來,有一條算一條,全給撈起來吃了,撈到最後瀕危,趕緊出法律保護。
而羅非魚恰恰就“迎合”了歐美人的飲食習慣,它沒有肌間骨——也就是魚刺。魚頭一切,橫着拉兩刀,把中間最粗的脊柱一抽,就是兩片白花花的大肉,澆上點檸檬汁去去腥,和洋蔥一塊扔黃油裡這麼一煎,5分鐘,兩片上好的魚排出鍋,省時省力還好吃,它能不受歡迎麼?
羅非魚的刺不多
就這麼滴,羅非魚一集裝箱一集裝箱地從中國運往西方世界,其中美國長久以來霸占着全球第一羅非魚進口國的位置,随便走進一家美國成點規模的超市,貨架上沒有魚白的羅非魚肉是不可能的。而且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美國人發現羅非魚因為養殖過程中隻需要投喂素食,居然體内的含汞量是所有進口魚類裡最低的,所以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把羅非魚作為懷孕女性首選水産品,注意,是首選,就連金槍魚、三文魚這種老牌的西方消費魚種都排在羅非魚之後。
美國超市裡的羅非魚肉
但和歐美人的強烈推崇相反,作為全世界最大出口國的我們,反而對羅非魚極其不感冒。盡管羅非魚每年都為中國在世界貿易市場中創造極其誘人的經濟價值,但一直撬開不了國人的味蕾,一句話,出口在行,内需完全拉不起來。
在中國,人們更願意吃草、鲢、鳙、鯉、鲫這五種魚,羅非魚的價格即便遠遠低于這五種魚,依然無法大規模地搬上國内消費者的餐桌,理由自然是多種多樣,除了難改往日對四大家魚的慣性依賴外,對羅非魚“不幹淨”“有濃重的土腥味”的心有戚戚亦是非常重要的理由。
倘若僅僅如此,羅非魚在國人心目中至多算是一條不好吃的低端食材,無傷大雅,但在野外河域近乎瘋狂的泛濫,卻讓它遭人經年累月的痛恨。
2
在羅非魚的老家非洲和被引進的其他國家,均分布着相當廣泛的天敵,處于同一緯度的溫熱帶魚種,比如尼羅河鲈魚、新幾内亞鲈魚、巨骨舌魚、鳄雀鳝都有捕食羅非魚的習性,或者說牽制羅非魚的可能,唯獨在我國南方水域,遺憾,沒有。哦對,烏鳢或者鳡魚,但這倆現在自己都靠養殖續命,野外數量極少,君不見多少釣魚人上鈎一條大黑魚,那朋友圈沒有3條九宮格絕對打不住。
兇猛的大黑魚本可以收拾下羅非魚
沒有了天敵,羅非魚在我國南方水域那是相當嚣張,它本身就是雜食性,這點和同為入侵物種的清道夫倒是頗有相似之處,隻要是水裡的東西,從藻類到無脊椎動物,從浮遊碎屑到屍體腐肉,羅非魚來者不拒,而且能量轉化率極高。
這話怎麼說?
舉個例子,養一頭豬或者其他大型哺乳類,能量轉化率大約在10%左右,養到100斤你得準備1000斤左右的飼料,養到200斤得準備2000斤飼料。但羅非魚不用,羅非魚的能量轉化率是這的2到3倍!這意味着羅非魚魚苗,隻需要吃3到5斤左右的食物,就能在短短6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内長到1斤!
泛濫成災的羅非魚
這還不算完,完事它們就能繁殖了,雖然在動辄産卵幾萬甚至幾十萬顆的魚類中,羅非魚一次1000到1500顆的産卵量不算太過兇殘,但架不住羅非魚它護崽啊——雌魚能夠通過口孵魚卵的方式,讓孵化率高到驚人。放2條羅非魚,三個月後上千絕非虛言!
口含魚卵的羅非雌魚
不挑食,長肉快,水缺氧能活,水質差還能活,齊活兒,妥妥野外一霸,盡管前無爪牙之利,後無身壯甲堅,但羅非魚走得就是一個爆兵流,但凡出沒的水域,其他魚基本喪失了生存空間,加上羅非魚雄魚還會在繁殖期營窩,也就是水底築巢,極大程度上破壞了水底的植被——羅非魚能耐住缺氧,其他魚可不行啊。
就這麼滴,大家經常遇到的“十魚九羅”的頭疼場景便出現了,在珠江水産研究做早先的某項調查中顯示,珠江流域可被捕撈的魚獲中,超過一半都是羅非魚,相信很多南方的釣友也都經曆過被羅非魚支配的恐懼吧。
釣上來的基本都是羅非魚
自此,羅非魚徹底在中國人民心中口碑坍塌,和清道夫一起雙雙聲名狼藉,即便被釣上來,也是草草扔路邊了事。得虧羅非魚屬于溫熱帶魚,止步于南方,不然它要是繼續北上,中國的“羅非之災”怕是很難收場了。
但就在羅非魚聲譽再難翻身之際,遠在巴西傳來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聲音。
3
人類所能感受的疼痛,是有級别的。
盡管網上所傳12級乃至14級疼痛級别不被現代醫學所認可,但絕大多數所謂的疼痛等級将灼燒痛感列為人類所能感知的最高痛覺足以說明,燒傷确實給人帶來極大的痛楚和恐懼。
但羅非魚的出現,讓人類面對燒傷時有了不一樣的選擇。
長久以來,歐美乃至我國在面對二級或三級燒傷時,為了防止皮膚出現病菌感染,普遍采用組織移植的方式進行治療。而皮膚組織移植需要用到的“原材料”無非兩種,一種是人皮膚,不管是自己還是其他人捐獻的,另一種就是動物皮膚,更準确地說,是豬皮。
因為豬皮是一種富含膠原蛋白的組織,對于患者的創面保持濕潤和膠原的補充都極為有利。
但這種豬皮并不是你去養豬場随便拉一頭過來,誇嚓兩刀宰了,完事皮一剝消消毒就能上臨床了。治療燒傷患者所用的豬皮都來源于刻意培育過的工程豬,它們進行過基因敲除,使移植過後所引發的免疫排斥現象很小。
但這玩意是有技術門檻的,培育起來不便宜,落後國家哪有這錢和功夫研究這個?比如巴西。
在巴西,有一位整形外科醫生Edmar Maciel,專攻臨床燒傷,他和他的同事長年被材料匮乏所困擾,根據他的說法——人皮和豬皮,在整個巴西皮膚庫裡隻能滿足1%的燒傷需求。
那咋整?Edmar Maciel經過多年試驗,發現了一件好東西——羅非魚皮。
經過消毒處理過的羅非魚皮
因為羅非魚屬于淡水魚中,皮膚的保濕效果、膠原蛋白和抗菌能力與人的皮膚較為接近,其中兩種型号的膠原蛋白對愈合及疤痕形成極為重要,羅非魚皮裡都有,含量還不低。
于是乎,Edmar Maciel進行了人體試驗,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因為羅非魚皮居然還有天然的止疼作用,雖然原理不明,但使用羅非魚皮做移植的患者普遍對止痛藥的依賴性下降了75%!
雖然畫面有些驚悚,頗有“下水道美人魚”之感,但這,可是實實在在的拯救蒼生于水火啊!
這還不算完,一般來說患者在移植皮膚時需要頻繁更換紗布,但是這麼張魚皮貼上去,一直到結痂都換不了幾次,大大降低了二次感染的幾率!
我們都說,科技改變人類,醫學技術同樣在不斷保護我們免受疾病和死亡的恐懼,隻是不得不承認,國家之間的經濟與科技差距,使人們不可能在第一時間享受到同等醫療條件。我們習以為常的不那麼誇張的病痛,也許在另一個落後的國度就極其令人痛苦和絕望,而羅非魚皮,至少在燒傷領域,讓為不平衡的地區醫療環境縫合了一些難以啟齒的創傷。
好了,我是愛釣能聊的濤哥,喜歡就關注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