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行測病句識别要點

行測病句識别要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4 05:26:30

行測病句識别要點(中高考病句辨析題得分秘鑰)1

文 | 陳恒舒

病句辨析題的備考,存在三個普遍的誤區——(純)靠語感、看标志、分類别。事實上,病句的本質不過是詞和詞組錯誤的排列組合,辨析病句的關鍵在于通過“主幹枝葉法”讓這些隐藏在複雜結構中的錯誤的排列組合暴露在簡單結構中,有時也可以用“仿造法”對語病加以确認。而病句辨析題備考的問題,還可以引起我們對語言知識、語言訓練、語文應試等問題的思考。

病句辨析是語文考試中的常見題型,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平時的階段性測試,常常少不了它的身影。但有些教師在備考這一題型時存在一些誤區,不得要領,以緻效率低下。筆者希望通過必要的分析和解釋,幫助廣大師生遠離誤區,運用恰當的方法,實現高效的備考。

一、病句辨析題備考的三大誤區

筆者認為,在病句辨析這一題型的備考過程中,存在以下三大誤區。

一曰(純)靠語感。有研究者認為,“應對病句的最簡潔實用的方法就是語感”,“很多時候,學生可能解釋不清句子‘病’在哪裡,但倘若有較好的語感,在判斷錯誤的第一步便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有的教師告訴學生:“讀!讀着不順就是病句!讀不出來是你語感不行!”

不可否認,語感是辨析語病的終極力量(這一點後面還會提到),但它對于大部分師生而言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難以把控的“神秘力量”,無法直接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直接使用,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語感上,或者說單純依靠語感來攻克辨析病句的難關,是不靠譜的。

二曰看标志。有人總結了句子可能存在語病的種種标志,如:句子中有多層定語或多層狀語,則要考慮語序是否得當、是否缺少中心語;句子中含有否定詞,則要考慮是否誤用多重否定;句子以“通過”“經過”“在”“當”等介詞開頭,則要考慮句子是否缺主語;等等。多的能總結到三四十條。

這類方法在網上流傳甚廣,很多教輔資料和培訓機構也會介紹,但它存在兩個緻命的缺陷。一是極其煩瑣。且不說這幾十種标志你要都記住,單說假如一個句子同時滿足若幹個特征,是不是應該把每種情況都考慮一遍?這樣一來,在一句話上消耗的時間會有多長?還有人将這種方法稱為“快速判斷病句××法”,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二是單看所謂“标志”容易發生錯誤的判斷。比如下面這個句子:

通過儀器來觀察世界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由此也改變了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2006年高考語文重慶卷第4題A項)

▼解析如下

單看标志,第一個分句以“通過”開頭,第二個分句又沒有主語,顯然具備了“主語殘缺”類病句的特征,但這偏偏就是一個沒有語病的句子,“通過儀器來觀察世界”就是它的主語。筆者大膽猜測,當年應該有不少考生在這個句子上栽了跟頭。

三曰分類别。“病句常見類型”是學校、培訓機構、教輔資料都必講而且會花大力氣去講的内容。但是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點:我們得先确定一句話有語病,然後才能給它歸類;當我們面對若幹個不知道是否有語病的句子時,病句的類型對我們來說到底有多大用處呢?正如我們身體不适上醫院,醫生會讓你測體溫、量血壓、驗血、驗尿,而不是給你大講疾病分類知識。

病句的類型當然不是毫無用處,但主要是和修改有關:成分殘缺,我們知道要補;成分贅餘,我們知道要删;句式雜糅,我們知道要捋清楚;語序不當,我們知道要調換位置;等等。這就是所謂“對症下藥”。但就診斷一句話是否存在語病而言,類型的用處确實非常有限。

綜上,(純)靠語感、看标志、分類别這三種方式都無法幫助我們快速、準确地辨析出語病。那麼我們面對病句應該怎麼辦?

二、病句辨析的不二法門——主幹枝葉法

順着類型的話題繼續,我們可以探讨這樣一個問題:病句真的有這麼多類嗎?

我們在判斷病句類型時常常遭遇這樣的困境:有的病句既像這一類,又像那一類。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所謂常見病句類型(邏輯錯誤、成分殘缺、成分贅餘、句式雜糅、搭配不當、語序不當)從本質上說都是一類。

首先,邏輯錯誤屬于語義問題而非語法問題,從形式上來說仍然表現為搭配和語序的不當。比如:

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都是與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過程,完全封閉的環境不可能帶來文明的進步,隻會導緻文明的衰落。

(2008年高考語文江蘇卷A項)

▼解析如下

“碰撞、融合、交流”應該改為“碰撞、交流、融合”,實質上是邏輯問題,但形式上表現為語序問題。

又如:

大觀園旅遊紀念品商場裡擺滿了名人字畫、根雕作品、導遊地圖、古玩、配飾等多種工藝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遊客們精挑細選,讨價還價,熱鬧極了。

(2009高考湖北卷第4題C項)

▼解析如下

“導遊地圖”顯然不屬于“工藝品”,在邏輯上屬于歸類錯誤,但形式上表現為二者的不搭配。

其次,成分殘缺和成分贅餘都可視為搭配不當的特殊形式,前者屬于“該來的沒來”,後者屬于“該來一個卻來了倆”。

此外,句式雜糅其實就是句式的“混搭”,也可以視為搭配不當的特殊形式。

歸并之後,六類隻剩下兩類:搭配不當和語序不當。換個說法,搭配不當就是“組合錯誤”,語序不當就是“排列錯誤”;再強行歸并一下,就是“錯誤的排列組合”(包括語法和語義上的)。我們可以這樣說:病句的本質就是詞和詞組錯誤的排列組合。破除類型的迷霧,弄清病句的本質,對于我們辨析病句是有幫助的。

我們已經明确:病句的本質是詞和詞組錯誤的排列組合。這些錯誤的排列組合,有的時候并不難發現,比如:

①霍金試圖解開本質。

②公司錄取了名額。

③航天事業開創了成就。

▼解析如下

“本質”無法“解開”,“名額”無法“錄取”,“成就”無法“開創”。隻要我們語感正常,這些問題一眼可辨。

但如果它們變了個模樣:

④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通過自己傑出的大腦,傾盡畢生精力,以整個宇宙為研究對象,試圖解開關于時空和存在的本質。

(2018年高考語文天津卷第3題A項)

⑤這家公司雖然待遇一般,發展前景卻非常好,許多同學都投了簡曆,但最後公司隻錄取了我們學校推薦的兩個名額。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第18題D項)

⑥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創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丙卷第18題D項)

可能就沒那麼容易看出來了。語病本身都很簡單,隻不過是被④⑤⑥這樣的長而複雜的結構遮掩住了;而在像①②③這樣的簡單結構中,它就無所遁形了。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把④⑤⑥轉化成①②③這樣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把複雜結構拆分為簡單結構;然後,才能夠放心大膽地使用我們的語感,判斷“解開本質”“開創成就”這樣的說法能否成立。前文中說,“語感是辨析語病的終極力量”,原因就在于此。

具體來說,診斷一個長句是否存在語病,可以按照以下三個步驟來做:

第一步:先把長句中的修飾成分(定語、狀語和補語)去掉,隻保留句子的主幹(主語、謂語動詞和賓語),看主幹的排列組合是否有誤。句子經過這樣的拆解之後,如果主幹有誤,往往會一目了然。如:

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為吸引受衆的内容進行推廣,利用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傳播外,圖書營銷還有在社交平台做線上活動這個必選項。

(2018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第2題A項)

▼解析如下

這個句子中出現了兩個主語——“出版社”和“圖書營銷”,當然,一個長句中出現兩個主語并不一定就有錯,但第一個主語“出版社”并沒有相應的謂語和它搭配(“除了……外”是狀語),孤零零地被甩在前面,這就不對了。病句辨析題中的大部分語病僅通過這一步驟就能辨認出來。

如果句子主幹部分沒有問題,那麼進行第二步:檢查枝葉(定語、狀語和補語)和主幹之間是否搭配。如:

為了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美德,我們學校決定組織開展義工服務活動,三個月内要求每名學生完成20個小時的義工服務。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甲卷第18題B項)

▼解析如下

這句話的主幹是“學校決定組織開展活動,要求學生完成義工服務”,問題出在枝葉和主幹的搭配上——“三個月内”這一事件狀語應該修飾的對象不是學校的動作“要求”,而是學生的動作“完成”。

如果主幹和枝葉搭配合适,那麼進行第三步:檢查枝葉(特别是較長的成分)内部是否存在問題。如:

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國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國情要素、遙感影像及其他相關内容組成的地理國情數據庫。

(2017年高考語文山東卷第5題A項)

▼解析如下

這句話的問題出在“包括重要地理國情要素、遙感影像及其他相關内容組成的”這一定語成分内部,進一步拆分可以發現,“包括……組成的”是一個雜糅的結構。

三個步驟完成,均未發現問題,則可初步斷定這個句子無誤。

這就是診斷病句的基本方法,我們稱之為“主幹枝葉法”。可以說,隻要掌握了能夠區分句子主幹和枝葉,再輔以正常的語感,面對病句題幾乎可以無往不勝。然而筆者接觸過的很多學生表示,根本不知道如何提取句子主幹。

其實相關的知識和方法,在人教課标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八年級下冊、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八年級上冊都以補白的形式加以介紹,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語言文字運用》一書中的第五課第三節也有專門的闆塊做詳細的解說,有些師生卻視而不見,這就不得不令人感慨“少陵自有連城璧,争奈微之識碔砆”了。

行測病句識别要點(中高考病句辨析題得分秘鑰)2

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關于“句子的主幹”的介紹

三、病句辨析的備用招數——仿造法

“主幹枝葉法”是辨析病句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有些語病即便區分了主幹枝葉仍然不容易判斷,可以輔以另外一個方法——仿造法,即通過仿造相同的結構,來判斷一個疑似有問題的結構到底是否成立(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語言文字運用》中也介紹了這一方法)。

比如上文舉到的“三個月内要求每名學生完成20個小時的義工服務”,可能有的學生會感到别扭,但又感覺不到别扭在何處,這時可以嘗試着仿造出如下結構:

三小時内要求我寫完三篇作文

三天内要求你做完5張卷子

三年内要求他達到鋼琴10級

…………

這樣可以更明顯地感覺到時間狀語的位置放得不對:不應該修飾“要求”,而應該修飾“要求”對象發出的動作。再舉一例:

90個有特殊編号的“奧運缶”在北京結束了網絡競價,以總價1283.65萬元成交,每個缶的均價都超過了14萬元。

(2009高考天津卷第6題A項)

▼解析如下

此句的問題在于最後一個分句的中心語“均價”與修飾語“每個缶”的搭配不成立:“均價”隻能針對群體,“90個缶”才有“均價”;“每個缶”卻是個體,隻有“單價”。此外,“均價”與後面的“都”也有矛盾,因為“均價”隻有一個,“都”則表示有多個。

如果隻是感覺有問題,分析不出個所以然,可以試着仿造出以下結構:

每個人的平均身高都超過了1米75

每個人的平均體重都超過了60公斤

每個人的平均分數都不到80

…………

這樣也會明顯地感覺到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有時仿造結構不必是錯誤的,也能發現原句中的問題,如2009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語文考試中的這樣一個句子: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這是流行歌曲《大中國》裡的一句歌詞。試卷題幹已經點明這是病句,要求考生分析其病因。此題在網上曾引起過熱議,網友們紛紛給出熱心解答,但幾乎沒有人能答到點子上。這個題同樣可以運用仿造法來解決。試仿造數句如下:

我們都有一個媽,把我們養大。

我們都有一張嘴,用來吃飯和說話。

我們都有一雙手,十個指頭不一般長。

…………

仿造之後我們就能發現,“我們都有一個×”這個形式表達的意思是“一人有一個自己的”而非“衆人有一個共同的”,但“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想表達的顯然是後者。如果一定要歸類,那應該是邏輯錯誤,确切地說,應該叫“詞不達意”。

使用仿造法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仿造的句子在格式上要盡可能與原句相當;二是用于仿造的原料最好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上舉“義工”“奧運缶”都不是學生特别熟悉的内容),熟悉的内容說出來成不成立,是相對更容易判斷的——這也是依靠語感的力量。但也應該承認,這個方法的使用是存在一定技術難度的,用好了能解決一些疑難雜症,用得不好也會影響判斷。好在使用它的機會不算很多,熟練地掌握“主幹枝葉法”就已經可以解決絕大部分問題了。

四、幾點思考

筆者對病句辨析備考問題關注多年,除了對這一問題本身,還有如下一些思考:

第一,基礎的語言知識不該講嗎?

新課改以來,不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諱談知識,仿佛談了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違背課改精神”;連語文教材都不敢把語言知識作為正式的教學内容加以編排,隻能偷偷摸摸塞在補白或者附錄裡。固然,語言知識并不是我們學習母語的前提,成體系地給中學生灌輸整套語言知識(如20世紀50年代“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改革”中的《漢語》教材)亦不可取,但忽視甚至完全取消則是因噎廢食。

我們反對“為知識而知識”,但有些知識能夠幫助我們分析、解決運用中的實際問題,為什麼要一味拒絕?比如辨析病句(注意,病句辨析絕不隻是考場上才能用到的應試技巧,而是從事語言文字相關工作的人如教師、編輯、記者、企事業單位的文秘等都應該熟練掌握的技能),就需要一點關于句子成分、句子主幹的知識。

知識不在多而全,而在“精要,好懂,有用”(張志公先生語),以能解決實際問題為要。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精選相關知識,并考慮這些知識如何與實際運用相結合。近年來投入使用的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試圖“建立‘隐在’(與‘顯在’相對)的知識體系”“聚焦語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語),可以說是對過去失誤的一種糾偏。

第二,基本的語言訓練不該要嗎?

課改以來,與“知識”一起被打入冷宮的還有“訓練”,特别是一些看似簡單甚至笨拙的訓練,諸如組詞、造句、分析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幹之類,一些專家學者斥之為“沒有思維含量”。

殊不知這些基本的訓練其實是最為有效的。比如今天學了幾個詞語,隻是會讀會寫還算不上真正掌握,從詞典或教輔書上把釋義、用法抄下來也是勞而少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它們造句——會造句就是會運用,會運用才算真正掌握;同時還可以鍛煉組織句子的能力。

但造句訓練自小學之後就嚴重缺失,進而導緻很多學生語感不佳,語言運用能力薄弱,甚至影響到寫作:一是學過的詞語從沒用過,寫作文時也根本想不起來,導緻文章詞語匮乏;二是由于缺乏訓練,連句子都組織不利索,遑論句群、語段、文章?至于分析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幹的訓練,更有立竿見影且經久不衰的效果。筆者自初中以來做病句辨析題幾乎從不失手,完全得益于當時一段時間内的集中訓練。我們反對繁複低效的機械訓練,但不應該把一切訓練都一棍子打死。

第三,我們何時能走出“僞應試”的泥潭?

現在中高考語文的備考戰線越拉越長,占用初三、高三一年的時間已是普遍現象,甚至有些學校恨不得從初一、高一一開學就開始準備,其實大部分是在做無用功。以病句辨析而論,其實隻要熟練掌握“主幹枝葉法”,做起病句辨析題完全可以又快又準,根本不需要那麼繁複且無效的講解和訓練。

但筆者見過無數學校自編和市場上售賣的教輔資料,無一例外地用大量的篇幅講病句的标志和類型;間或也有提到“主幹枝葉法”的,但都隻是簡單提幾句,非常容易被忽視。結果就是學生在考場上碰到病句辨析題,除了硬着頭皮讀兩遍“感覺哪裡好像不是很順”之外,根本無從措手。

而字音、字形、詞語、熟語之類,其實明明都有以簡馭繁的方法,根本用不着貪多求全,卻非要整理出幾尺厚的“易錯知識清單”來死記硬背,同樣是費時費力不讨好。至于閱讀、寫作,有些教師一方面以“沒有時間”為由排斥課外閱讀和自由練筆,一方面又花費大把的時間讓學生操練種種模式、套路。基本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都不具備,空有所謂答題模式、套路管什麼用?

筆者2009年參加北京市高考語文閱卷,批改一道現代文閱讀題,見過這樣一張答卷:

本文用……的語言記叙了……,描寫了……,突出了……的特點,歌頌了……的精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上面這些“……”不是筆者想省略什麼内容,而是這位考生答卷上隻有幾個所謂“答題術語”和一堆省略号!筆者絕不諱談“應試”,因為有考試就有應試,但是當下備考中的大量無效勞動根本解決不了考試的難題,連“應試”都算不上,隻能說是“僞應試”。

筆者希望,我們的語文備考能夠盡快走出“僞應試”的泥潭,即用最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解決應試技巧層面的問題,節省下大量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回歸真實的閱讀和寫作,真正實現語文素養的提高。

(本文發表于《中學語文教學》2019年第1期,題目為本号所加,原題為《談病句辨析題的備考》,發表時有删節)

行測病句識别要點(中高考病句辨析題得分秘鑰)3

作者簡介:陳恒舒,男,1984年生于湖北十堰。200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獲學士學位,2009年獲碩士學位,2013年獲博士學位。2013年進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工作至今,現為高級編輯。2015年獲第五屆韬奮杯全國出版社青年編校大賽編輯一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