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噩夢怎麼辦?美夢人人都想做,噩夢則人人厭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孩子經常噩夢怎麼辦?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美夢人人都想做,噩夢則人人厭棄。
有數據顯示,2%-8%的人常受噩夢困擾,而小孩做噩夢概率更高。75%的孩子至少有1次以上噩夢經曆;2-5歲孩子持續做噩夢3個月以上的概率高達24%,6-10歲則下降到4%。
作為家長來說,自己做噩夢通常不會太在意,因為不管夢見什麼,至少知道那隻是一場夢。但對于孩子來說就不一樣,他們大多還不能辨别現實與夢境,可能會長時間沉浸在噩夢的不安和恐懼中,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做了噩夢?
噩夢大多出現于後半夜,孩子會因夢中的場景而受到驚吓、哭泣,也會有表情恐懼、面色蒼白、出汗、大喊大叫等表現,驚醒後可能遲遲不肯再次入睡,且對夢中的情境曆曆在目。
噩夢的緣由?
白天的生活經曆 想象力的發展
2-5歲的孩子想象力迅速發展,白天經曆的事情,繪本、動畫片裡可怕的畫面,都可能會在夜間“發酵”出現在夢中,自造恐懼感。4歲以前做的噩夢多半與動物有關,如:老虎、大灰狼、蛇等。5~12歲的噩夢則慢慢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關,例如電視裡的壞人、被責罵、經曆突發事件等。
生理因素 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是身體不适、生病等,另外趴着睡,也容易讓身體不舒服導緻噩夢。
環境因素多是更換新環境造成,例如搬家、換床、換學校、換老師、上幼兒園等等,主要是孩子還不能很快适應新環境,由此産生擔心害怕,然後在睡夢中反應出來。
巧妙緩解孩子噩夢,家長可以這樣做
及時保護,幫孩子排解壓力和焦慮
當孩子從噩夢中醒來,及時保護和安慰,用擁抱、陪伴、語言幫助孩子度過噩夢後的驚恐,讓他明白他是安全的。一些簡單的身體放松,如深呼吸、捏背等肌肉放松,都能幫助孩子放松和再次入睡。
另外,很多調查表明,噩夢的産生與日常經受的壓力和焦慮極為相關,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幫孩子排解壓力和焦慮來解決噩夢的問題。經常的傾聽與交流能讓孩子在語言的溝通中得到釋放,放下困擾,輕松自在,好好睡覺。
提供睡眠伴侶
對于2-5歲學齡前兒童來說,準備一個毛絨玩具當睡眠伴侶時一個非常不錯的注意。毛絨玩偶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它既可以給孩子提供保護,也作為被孩子保護的對象來激發孩子的保護欲、責任心,增強他們的勇氣。
家長可以根據情況對孩子說“這隻熊有非常的厲害,可以保護你不受傷害,做噩夢的時候隻要抱住它就會沒事的”或者說“這是一隻熊寶寶,它很膽小,非常需要你的保護哦”。
改寫噩夢
孩子想象力豐富造成噩夢,同樣也可以借此趕走噩夢。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将噩夢故事進行改編,讓它有個好的結局,這樣比單純的讓孩子忘記噩夢更有效。比如,設計一些英雄人物來幫助噩夢中的人們擺脫束手無策的境地。
另外,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幫助建立對夢的正确認識。讓他們意識到噩夢的内容隻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現實。噩夢也既不預示着将來,也不是對他們做錯事情的懲罰。
什麼時候要看醫生?
多數情況下,孩子做噩夢都不需要去醫院。但若出現一下情況,建議找熟悉專業的兒童心理專家進行評估(找不到兒童心理咨詢師,也可找兒科醫生):
1.每周做噩夢2次以上,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
2.噩夢和恐懼開始于已知的創傷經曆或事件,并一直持續很長事件;
3.噩夢造成的恐懼感已經嚴重影響白天的活動和狀态,無精打采,表情木讷;
最後唠叨一句,不給小孩講鬼故事,或者用鬼來吓唬孩子,也不要在卧室懲罰孩子,以免孩子形成一進卧室就引起恐懼的條件反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