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适合嗎?
一個小男孩喜歡打人,有時跟别人玩得好好的,例如在與人拼積木時,一揮拳頭就打在對方臉上。孩子揮拳的力度很大,好幾個小朋友曾經被他打出淤血,這讓媽媽很氣惱。小男孩的媽媽從網上了解到“Time-out”,即我們平時說的“面壁思過”:當孩子犯錯時,媽媽就讓孩子呆在家裡的某個角落,讓孩子反思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這位小男孩4歲,媽媽就每次讓孩子反省4分鐘。
經曆了一段時間後,媽媽發現,孩子的打人行為并沒有停止,并且似乎還更暴力了。經過細節溝通後,我幫他們找到了原因。下面,幼兒說先從一項最新的研究說起。
一項最新研究
Time-out,為什麼有些孩子獲得積極的影響,有些卻是消極的影響?最近BBC介紹了一項與此相關的最新研究。
來自密歇根大學的兒科心理學家雷切爾·奈特,他與同事經曆了8年的研究,追蹤了1400個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的年齡大體上分布在三個年齡段,分别是3歲,5歲和10歲,他們長期有Time-out的經曆,父母們也希望他們獲得積極的教育結果。研究者在經過系統的記錄與分析後,發現有兩種類型的家庭與這一目标相悖了。
類型一,父母在time-out時,對孩子使用體罰
這些父母在對孩子采用time-out時,對孩子使用體罰。例如采用讓孩子下跪、紮馬步、長時間憋尿等羞辱的方式懲罰孩子,甚至使用打罵孩子的方式。孩子因為被消極地對待,time-out不僅沒用,還帶來了負面的後果,孩子常常會變得暴力或内斂。
這也是本文開頭的實例中,小男孩經過一段時間的time-out變得更暴力的原因。這孩子的媽媽因為生氣,而經常對孩子态度粗暴,有時還忍不住打孩子。
類型二,父母平時情緒消極
有些家庭的父母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長期處于焦慮或抑郁中,情緒緊張,他們的孩子能輕易地覺察到。當這樣的父母對孩子采用time-out時,難免情緒消極,孩子也會輕易地處于情緒緊張或抑郁中,甚至因此激發了孩子的攻擊行為。
所以,Time-out育兒,建議父母們采用下面四個原則
父母情緒冷靜
遇上孩子犯錯誤,尤其是比較大的錯誤時,父母們容易情緒激動,憤怒、沮喪、抑郁是常見的情緒,會輕易地讓孩子感覺到緊張,或讓孩子覺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所以,避免大喊大叫、保持情緒平靜,是父母對孩子實行time-out時的大原則。
父母的育兒行為一緻
在日常的育兒行為中,我們有不少父母一開始做得很好,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淡忘了,或做出了與之前相互矛盾的行為。例如孩子以前犯了偷竊的錯誤時,媽媽讓孩子time-out十分鐘,但後來就卻無故變成了半個小時甚至更長;又例如孩子發脾氣亂摔玩具時,媽媽是通過time-out的方式教育孩子的,但爸爸卻不是,二話不說就把孩子打一頓。
一個家庭對time-out的做法不一緻,會輕易地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積極的氛圍
Time-out時,也需要積極的氛圍。雖然我們經常說,教育孩子時需要态度嚴肅,但積極的氛圍很重要。積極意味着鼓勵,以正面的态度鼓勵孩子進步。我們不難見到一些家庭,當孩子犯錯時,他們會使用消極的語言批評孩子,“你很糟糕”,“你是個壞孩子”,“你以後沒前途”……消極的育兒氛圍,不僅會妨礙孩子改正,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
事先與孩子做好約定
Time-out前,事先做好約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并且帶來積極的影響。例如,一個小男孩不聽勸,搶妹妹的玩具,還把玩具扯壞了。媽媽在教育小男孩時,可以與孩子約定,下次如何還搶妹妹的玩具,就要接受Time-out教育了。媽媽可以把Time-out的具體做法告訴孩子,例如孩子需要進入到房間,面對白色的牆壁,不能說話、不能玩玩具,甚至不能亂動,腦瓜思考自己犯的錯誤,并且思考打算如何改正;待Time-out時間結束,把思考結果告訴媽媽。這樣約定後,大人和孩子在真正實行時,能得到更多的收獲。
記得我家阿果,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用手指抓别人的臉蛋。因為她的哥哥平時也有接受time-out的做法,她耳濡目染,當我提議讓她time-out時,她非常樂意地接受了。受哥哥的影響,在time-out的三分鐘内,她非常安靜,還一副冥思苦想的表情,時間結束後,她還主動對我說:“媽媽,用手指抓人很疼的,我剛剛自己抓了一下,真的很疼啊,我以後不會了!”我看了看她的小臉頰,真的有一條淺淺的紅色刮痕。整體來說,time-out在我家的效果還不賴。
所以,如果你家剛好是上面提到的兩種類型,請父母們先做好自我調整,保持time-out的正确原則,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将會收到更多積極的結果!
關鍵字:Time-out、限時隔離、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咨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