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現代戰争及未來戰争

現代戰争及未來戰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8 12:50:18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邵永靈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對于戰争形态的分類與演進,技術似乎是一個特别簡便和清晰的标識,于是有了機械化戰争、信息化戰争和智能化戰争的說法。在展望未來戰争形态時,人們讨論更多的是各種無人作戰平台、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的大量運用。但是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戰争是活生生的個體之間的沖突,而個體是不同的。所以,未來戰争到底怎麼打,不僅取決于技術,更與個體的差異有關。這就導緻理論上的、實驗室的戰争與真實的戰争之間的區别。那麼,21世紀的戰争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戰争?早在2007年,美國軍事專家霍夫曼就提出,現代戰争的形态正在從傳統的較為明晰的“大規模戰争”或“小規模的非正規戰争”向界限更加模糊、作戰樣式更為融合的形态發展。

混合戰争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是由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大将完成的。2013年,格拉西莫夫在《科學在預測中的價值》一文中指出并督促俄羅斯使用一種軍事、科技、媒體、政治和情報策略多管齊下的“混合戰争”戰術,以最少的成本動搖敵人的根基。随後,俄羅斯在烏克蘭和叙利亞的兩場行動被奉為混合戰争的經典運用。

現代戰争及未來戰争(21世紀的戰争新形态)1

俄軍總長格拉西莫夫大将

所謂混合戰争,并不是指在一場戰争中使用多種作戰手段和戰術,也不是指在一場戰争中面臨多個技戰術水平差異很大的對手。古往今來,每一場戰争都以不同方式混合了多種要素和特質。我們當下所強調的混合戰争,重點在于融合與模糊。所謂融合,或者是指對手在同一個戰場空間使用了從高到低各種技術手段和從常規到非常規、包括恐怖襲擊、網絡戰、輿論戰、心理戰等多種戰術方法;或者強調綜合運用一國政治經濟軍事技術傳媒情報等領域的優勢,對對手施加全方位的壓力,以不戰或小戰達成國家的政治目的。所謂模糊,是指戰與非戰狀态、敵對與非敵對關系的不确定性。

總之,傳統戰争當中那種較為明确的作戰對手、作戰空間、作戰樣式、作戰裝備與混合戰争形态下的複雜多變模棱兩可形成鮮明對比。國際安全環境的變化是戰争形态轉變的直接推手。與冷戰時期大國競争與對抗主導了世界安全形勢走向不同,21世紀的國際安全環境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複雜性,由此對戰争形态帶來了直接影響。

一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利益的高度相關性使大規模戰争越來越難以想象。全球化不是一個簡單的貿易現象,而是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内的流動和配置,體現了國家之間榮損與共無法切割的關系。當今世界,不僅沒有任何一國能夠脫離全球化進程而獲得發展,而且也無法通過損害他國實現自身的繁榮。在這一背景下,國家之間已難以用傳統的大規模戰争的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矛盾與沖突。與之相适應,其他破壞力和附帶毀傷較小的方式,如貿易戰,政治施壓,經濟制裁,網絡攻擊,輿論與心理戰等更受青睐。

二是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運用突出了科技強國的優勢地位,現在,運用其他手段施壓可以達成比軍事強制更有效、成本更低的結果。以美國為例,其在對外關系中頻頻使用金融制裁、技術封鎖、貿易禁運、網絡攻擊、社交媒體操縱等手段,不僅給相關國家帶來巨大困難,還成功颠覆了一些國家的現政權。

三是技術擴散和獲取門檻的降低以及互聯網的開放性、隐匿性導緻國家對各種資源的壟斷能力大幅降低,非國家行為體的崛起和他國滲透變得更加容易。傳統上,非國家行為體通常不可能掌握國家才能擁有的很多技術和武器,其典型特征是低端技術和裝置,主要使用恐怖和犯罪的方法為害作亂,故破壞力受到限制。與此同時,一國對他國的幹涉和滲透也往往止步于國境線,或者使用其他顯而易見的方式。随着技術擴散、特别是信息技術的發展,非國家行為體與國家的能力都在同步增長。現在,非國家行為體有機會掌握了從前隻有國家才有的高端技術和武器裝備,而且,還學會了利用網絡進行滲透宣傳,策劃各種活動,而國家之間的幹涉和颠覆也可以繞過各種有形障礙而以更隐蔽更有效的方式達成。

四是以法律方式解決國際争端的趨勢更加明顯,強調自身行為合法性成為各國的普遍做法。不可否認,在當今時代,發動戰争的門檻越來越高,利益訴求的正當性不能成為戰争正義性的理由,國際社會已形成一種氛圍,即不問是非曲直,隻關注程序的合法性與正義性。這就使戰争在國際關系中的運用受到嚴格限制,無論其訴求本身是否合法,各國都會強調自己的合法性,輿論戰、法律戰的地位大大提升。新的國際安全環境使傳統的武力運用方式發生變化,一種作戰方式高度融合和多樣、戰争與和平的轉換和區分更加模糊的混合戰争出現了。未來的沖突将是多模式和多變性的,而不是以前非黑即白的簡單劃分。與純粹着眼于技術的戰争形态劃分不同,混合戰争體現的不是實驗室裡的理想化戰争,而是戰争在現實世界的真實呈現。目前,對混合戰争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是美俄兩國。由于面臨的安全威脅、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政治目的和軍事目标不同,美俄對混合戰争的界定和理解也存在明顯差異,反映了混合戰争這一概念本身的複雜性和微妙性。

美國對混合戰争的認識來源于其戰争實踐,主要是阿富汗戰争和伊拉克戰争。在這兩場戰争中,美軍在常規戰場上進展順利,但是在戰後穩定、政權建設、民事支持等方面頻頻遭遇挫折,顯示了美軍在應對這些挑戰上的無能為力。尤其是随後崛起的伊斯蘭國組織,在伊拉克攻城掠地,占據了大量油田和基礎設施,他們不僅使用恐怖組織通常使用的手段,還掌握了隻有國家才有的重武器,并娴熟地運用互聯網為自己擴大影響、實施心理戰,使美軍和伊拉克政府軍難以招架。

現代戰争及未來戰争(21世紀的戰争新形态)2

掌握了重武器的伊斯蘭國組織

上述戰争極大地沖擊了美軍的戰争觀。他們強烈意識到,一種融合了先進技術與低端武器、正規戰與遊擊戰、恐怖襲擊與犯罪活動及網絡宣傳與心理進攻為一體的新的戰争形态——混合戰争正在成為美軍在21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基于自身的戰争實踐,美軍對混合戰争的界定重點在于對手挑戰的多元性與融合性,強調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同時運用高端與低端技術、正規與非正規作戰對美軍構成的威脅。所以,在美軍的描述中,混合戰争主要是一種弱者對強者的挑戰,采用了混合戰争形态的弱者,其作戰方式既具有非常規戰的靈活性、長期性和狂熱性,又具有常規戰的緻命性。

現代戰争及未來戰争(21世紀的戰争新形态)3

突尼斯動亂

而在俄羅斯的語境之下,混合戰争更像是強者對弱者使用的戰争形态,屬于不戰或小戰而屈人之兵的性質。俄羅斯對混合戰争的認識來源于美國在前蘇聯國家推行的顔色革命和2011年以後發生在中東的“阿拉伯之春”。在這些場合裡,美國和西方國家綜合運用了政治經濟媒體網絡軍事情報等手段,煽動社會不滿,利用代理人進行政治颠覆,沒有觸及或隻少量運用常規軍事行動,最終實現了政權更叠,達成了國家政治目的。俄認為,混合戰争是在不事先殲滅對方武裝力量的情況下直接摧毀現行制度,利用提前在敵境内建立的己方“軍隊”,即“第五縱隊”,控制敵政權,正規軍在混合戰争中隻起輔助性作用。在俄軍看來,美國發動的“顔色革命”就是混合戰争,混合戰争是美國軍事戰略的軸心,是實現其地緣政治目标的有效手段。

邵永靈,全軍外宣專家,互聯網輿情引導專家,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多家電台電視台軍事評論員,先後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被評為全軍巾帼建功先進個人,全國婦女創先争優先進個人,著有《戰争的句号》,《海洋戰國策》,《美國女兵》,《軍事風雲錄》,《導彈與現代戰争》,《戰争與大國崛起》。在新浪網開設實名微博(進擊的女武神),悟空問答(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進擊的女武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