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沒有意識形态?上學時所學到的大部分的科學結論,都可以追溯到是由一些基本定律推導而來而這些定律本身還可以向上追溯到更基本的定律如此這般一路追溯,追溯到盡頭,追溯到沒法再問“為什麼”時,隻能說“不為什麼,我們覺得就是如此如果認可這些道理,那就可以合理地解釋很多問題,所以我們認為這些道理就是對的”,這就叫做“哲學”“哲學”跟其他科學相比,最特殊的就是沒法去問“為什麼”,隻能解釋為“由靈魂深處覺悟出來”,是“意識形态”每個人的覺悟是不一樣的,于是“哲學”、“意識形态”就會有很多的門類,而不像數理化似的可以達成統一的共識比如,佛家提出一種“六道輪回”的觀念:生命并非隻是一世,而是在不斷地循環往複這種循環往複并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像考試評級一樣,做得好了就升級,做得不好就降級六道,從高到低依次為: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羅道(魔)、餓鬼道、地獄道(化生)這種評級主要考核就是“覺悟”的高低比如,為什麼“人道”與“畜牲道”是彼此緊挨着的?佛家認為人的覺悟比豬狗馬牛等等這些動物的覺悟都要高一等級對于這些動物來說,它們的覺悟大概隻需要有吃有喝、有個安全溫暖的窩,就知足了,就可以很健康快樂地生長但是,對于人來說,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還會有更多的精神方面的追求,會鬧情緒哪怕再好吃好喝伺侯着,如果情緒不順,也會生病、甚至動不動就想不開、自我了斷,這就是覺悟的影響那麼,也有的人好像也可以像動物一樣,隻滿足于基本生存需要就知足了,這樣好不好?以佛家的觀念來看,這種人的覺悟并沒有達到人的境界,隻達到畜牲的覺悟,轉世将堕入畜牲道這種說法,沒辦法拿出什麼十足的證據,有的人就信,有的人就都不信,這就是典型的“哲學”/“意識形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哲學有沒有意識形态?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上學時所學到的大部分的科學結論,都可以追溯到是由一些基本定律推導而來。而這些定律本身還可以向上追溯到更基本的定律。如此這般一路追溯,追溯到盡頭,追溯到沒法再問“為什麼”時,隻能說“不為什麼,我們覺得就是如此。如果認可這些道理,那就可以合理地解釋很多問題,所以我們認為這些道理就是對的”,這就叫做“哲學”。“哲學”跟其他科學相比,最特殊的就是沒法去問“為什麼”,隻能解釋為“由靈魂深處覺悟出來”,是“意識形态”。每個人的覺悟是不一樣的,于是“哲學”、“意識形态”就會有很多的門類,而不像數理化似的可以達成統一的共識。比如,佛家提出一種“六道輪回”的觀念:生命并非隻是一世,而是在不斷地循環往複。這種循環往複并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像考試評級一樣,做得好了就升級,做得不好就降級。六道,從高到低依次為: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羅道(魔)、餓鬼道、地獄道(化生)。這種評級主要考核就是“覺悟”的高低。比如,為什麼“人道”與“畜牲道”是彼此緊挨着的?佛家認為人的覺悟比豬狗馬牛等等這些動物的覺悟都要高一等級。對于這些動物來說,它們的覺悟大概隻需要有吃有喝、有個安全溫暖的窩,就知足了,就可以很健康快樂地生長。但是,對于人來說,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還會有更多的精神方面的追求,會鬧情緒。哪怕再好吃好喝伺侯着,如果情緒不順,也會生病、甚至動不動就想不開、自我了斷,這就是覺悟的影響。那麼,也有的人好像也可以像動物一樣,隻滿足于基本生存需要就知足了,這樣好不好?以佛家的觀念來看,這種人的覺悟并沒有達到人的境界,隻達到畜牲的覺悟,轉世将堕入畜牲道。這種說法,沒辦法拿出什麼十足的證據,有的人就信,有的人就都不信,這就是典型的“哲學”/“意識形态”。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有的意識形态,而做為統一的中國人,大家彼此又會受到統一的文化影響,而具備許多共通的意識形态。中國的文化曆史,有據可查的就至少有幾千年,于是這種“哲學”/“意識形态”就必然是多種思想的混合,而不隻是源于一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百家争鳴”的情況。經過不斷地碰撞融合,目前主流的“哲學”/“意識形态”源于三家:“儒家”“道家”“佛家”。為什麼三家可以各有一席之地?因為各有各的分工用途。“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有規矩、有禮貌”,這是儒家所擅長的;“讓自己的心靈思想得到充分地自由釋放,更好地投身于自然的懷抱中”,這是道家所擅長的;如果生活中遇到了苦惱,怎麼排擾解困?這就要借助佛家來找回平靜。所以,有個很形象的比喻:儒家是“食品”、道家是“藝術品”、佛家是“藥品”。從人的一生來看,小時候隻懂“食品”:先要學會最起碼的規矩,于是,年少時要學習儒家思想。随着年齡的增長,情感漸漸完善豐富,對“藝術品”感興趣了,于是就會不由自主與道家文化産生共鳴。随着身體狀态一天天衰老,苦痛漸增,就離不開“藥品”了,要靠信佛來面對一切苦難,否則就容易想不開。這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走的一條心路曆程,現在體會不到,不見就是一輩子不信,而隻是閱曆沒到。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需要去解決問題。那麼,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很多人認為“是否具備專業知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對不對呢?不妨再思考一下:是“先有了專業的知識”,還是“先有了待解決的專業問題”?科學能夠不斷進步,根本在于總是先出現了一個待解決的問題,然後,圍繞着這個問題,才摸索出解決的方案,并把這個解決方案加以總結,才形成了專業的知識。所以,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前,也就可以壓根不存在什麼專業的知識。于是并不是“是否具備專業知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反而是“不斷開拓專業知識的關鍵在于要去解決問題”。那麼,“解決問題的關鍵”到底是什麼呢?想個具體的場景:過節了打算去安排一次旅行,“把行程安排妥當”這個問題解決好的關鍵在于什麼?在于你“願不願意去旅行”的态度。如果面對這個問題,你突然發現“真是個麻煩事,我為什麼非得去呢?不去不就沒這些問題了呢?”甚至發現“如果不去的話,還能省下不少費用”等等。那麼,你對這件事的态度就會否定,哪怕對此行各個環節安排是多麼的在行,這個問題也必然解決不了。怎麼解決态度的問題?這是意識形态的問題,就隻能對症下藥來講意識形态方面的事情。意識形态的提升,隻能靠自己的覺悟。無論如何,在“态度不對”的情況下,去談什麼專業知識是不可能有什麼效果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