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04:08:35

蝸牛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動物之一,有原始腹足動物的化石證據可以追溯到寒武紀晚期,這意味着它們5億年前就已生活在地球上。

蝸牛是一種小型到中型的軟體動物,最大的巨型非洲蝸牛,一般可長到約20厘米長。在動物學上的分類屬于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蝸牛科。根據生存環境不同,可分為陸生蝸牛、海螺和淡水螺。世界各大洲分布着近1000種不同種類的蝸牛。但是,我們通常說到蝸牛,僅指陸生蝸牛。本文介紹的便是陸生蝸牛。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

非洲巨型蝸牛

蝸牛的牙齒有上萬顆,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

想必很多人以為蝸牛沒有牙齒,或者受動畫的影響,以為蝸牛的牙齒跟我們人類的排列方式差不多。然而蝸牛有大約15000顆牙齒,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蝸牛的牙齒不是立體牙,并不如動畫裡的那樣排列。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2

受動畫影響,一直以為蝸牛的牙是這樣的

蝸牛的口腔有個叫齒舌的器官,齒舌是軟體動物用來進食的結構,有時被比作舌頭。它是一種幾丁質帶狀結構,上面排列着成排的微小牙齒,通常在食物進入食道之前用于刮、切食物。牙齒向内鈎入,讓它很容易抓住食物,然後滑進食道。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3

齒舌進食的過程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4

蝸牛齒舌上一排排的牙齒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5

放大後,更清晰的牙齒排列

蝸牛通過齒舌抓撓,将食物撕碎,然後送進口腔,再利用齒舌将食物轉移到消化道。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中,可以聽到蝸牛在“嘎吱嘎吱”地吃東西的聲音。

蝸牛的牙齒不斷循環,舊的被新的取代,通常在口腔後部的齒舌上長出新排,然後逐漸向前移動,把前面磨損的牙齒撞出來。蝸牛的牙齒很小,一顆牙齒比人的頭發還要細。

蝸牛整體由背上一個硬質的螺旋形外殼和柔軟的身體組成蝸牛除了特别的牙齒之外,還有許多其它有趣的地方值得了解

蝸牛殼--蝸牛的保護屏障

蝸牛最顯著的生理特征是它們背上的殼。它是一種由碳酸鈣構成的堅硬結構,保護着它們柔軟的身體和内部器官,不受環境以及食肉動物的侵害。隻要蝸牛在生長,食用含有鈣的食物,蝸牛殼就會一直生長。它們不斷地往邊緣添加碳酸鈣,直到蝸牛成年。

蝸牛的殼在它還是卵的時候就開始發育了。剛孵出的蝸牛會通過吃其它蝸牛卵來補充鈣。有記錄表明,即使是未孵化的小蝸牛也會同類相食。蝸牛大約在孵化三個月後,就看起來就成年蝸牛的縮小版。它們會繼續生長,通常持續兩到三年,直到成年。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6

背上的蝸牛殼

當蝸牛感覺到周圍有危險時,它們就躲進殼裡。天氣幹燥炎熱時,蝸牛會在殼裡呆很長時間。否則,它們潮濕的身體會變幹而死亡。

蝸牛的内部主要器官

蝸牛的頭上有兩對觸須(可伸縮,因為内有觸覺感受器),長的一對觸須的尖端有眼睛。較低的一對充當嗅覺器官。蝸牛的視覺隻能通過探測光的強度變化來辨别是白天還是黑夜,可以上下移動觸須來提高視覺能力。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7

蝸牛的兩對觸須

蝸牛的大腦神經節形成一個原始的初級大腦,這種結構比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大腦簡單得多,盡管如此,蝸牛仍有聯想學習的能力。神經細胞集中在一組神經節中,釋放神經分泌物,觸發必要的活動,如釋放激素。神經節由神經纖維束相互連接,以高速傳輸信号。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8

蝸牛沒有聽力,因為它們既沒有耳朵也沒有耳道。所以,為了彌補聽力的缺失,他們有一個很好的聯想思維,這有助于它們記住所在的地方或周圍的物體在哪裡。

陸生蝸牛都有肺,用肺來呼吸。他們呼吸大氣中的空氣,在肺的幫助下把空氣變成氧氣,供機體存活使用。這是陸生蝸牛與水生蝸牛的主要區别之一。

蝸牛如何移動?

雖然蝸牛沒有腿,但它們可以移動,這要感謝它“肌肉發達的腳”,它們靠腹足來移動。腳部肌肉收縮産生波浪狀的運動,使蝸牛滑行,它基于波浪運動,讓蝸牛可以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同時腳部分泌出一種光滑的粘液,在粘液的幫助下,蝸牛可以在各種表面滑動,保持其水分,減少摩擦,降低被尖銳物體傷害的風險。黏液在蝸牛爬過的地方殘留,于是其爬過的地面變成一條閃亮的“小路”。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9

蝸牛緩慢爬過

蝸牛是公認的低速動物,一隻成年蝸牛的典型速度為1毫米/秒,那一分鐘才爬6厘米,一小時才360厘米,不到三個雙臂展開那麼長。

蝸牛生活在哪裡?

蝸牛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無脊椎動物之一。它們分布在五大洲,幾乎無處不在。

地球為蝸牛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栖息地。你肯定在石頭下發現過小蝸牛,也在植物的莖或葉上發現過,甚至突然在家裡窗台的玻璃上都能看到吸附在上面的蝸牛。它們在城市地區,或無人居住的環境中都能生存,常見的蝸牛栖息地有花園、田野、農業區、河岸或小溪、沼澤、城市、叢林和森林。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0

随處可見的蝸牛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1

随處可見的蝸牛

盡管大多數蝸牛确實更喜歡潮濕的地方,但有些蝸牛能在沙漠的惡劣條件下生存。在這些物種中有鮮為人知的Sphincterochila boissieri和Xerocrassa seetzeni。前者生活在埃及和以色列的沙漠裡,後者分布在從叙利亞到沙特阿拉伯的内蓋夫沙漠裡,這是一個人類和許多動物都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但對他們來說不是。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2

沙漠裡的蝸牛

蝸牛吃什麼?

在野外,蝸牛吃各種不同的食物。它們通常是食草動物,但也有一些是食肉動物或雜食動物。大多數蝸牛的食物包括葉子、莖、軟樹皮、水果、蔬菜、真菌和藻類。有些品種會對農作物和花園植物造成損害,因此常被視為害蟲

蝸牛繁殖特性:它是雌雄同體動物,但它們通常互相交配繁殖

大多數蝸牛是雌雄同體,這意味着一隻蝸牛同時擁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既能産生卵子又能産生精子。然而,它們通常以“傳統”的方式交配:與伴侶交配。也有少數蝸牛并不是雌雄同體,它們有性别分化,每個個體或是雄性,或是雌性。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3

蝸牛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

性成熟的年齡因蝸牛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從6周到5歲不等。不利的環境條件可能會延遲性成熟的開始。

蝸牛的繁殖期從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求偶儀式來吸引配偶。它們不像許多動物那樣發出聲音來互相引誘,因為蝸牛沒有聽覺,蝸牛的視覺能力也很差,所以它們會排出一些化學物質來吸引其他準備交配的動物,并用身體接觸作為求愛的一種方式。為了找到伴侶,它們主要依靠的是嗅覺和觸覺。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4

交配前的相互接觸

許多種類的蝸牛在交配前會向配偶體内發射一個或多個愛的飛镖。它是一種鈣或幾丁質結構,隻有性成熟的蝸牛才有。愛之箭的功能不是傳遞精子,而是性選擇的一種形式。覆蓋在飛镖上的粘液中含有一種能夠增加後代孵化成功幾率的激素。當蝸牛射出“愛之箭”後,交配就開始了。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5

愛的飛镖

在交配過程中,兩隻蝸牛都可以将精子傳遞給對方,交配後,兩隻蝸牛都能産下一窩卵,這增加了蝸牛這個物種存活的機會。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6

交配

在産卵之前,蝸牛會在植物之間或地面上的洞裡築巢。它們會用腹部的腳挖出一個5到10厘米深的洞。兩隻蝸牛都會産下約100枚卵,但有些種類的蝸牛最多可産下400枚卵。這些卵很小,直徑通常在3到6毫米之間,需要長達四周的時間才能孵化。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7

蝸牛産卵

蝸牛一個月能産卵一次。但是即使産這麼多的卵,也隻有一小部分能發育成熟。許多卵會被雨水或水沖走,或被捕食者吃掉。即使孵化成小蝸牛,但剛孵出的小蝸牛個頭小,對許多潛伏的捕食者毫無防備,比如甲蟲、鳥類、海龜甚至其他蝸牛,于是,它們會被吃掉。

蝸牛的壽命

從人類的角度來說,蝸牛的整個生命周期并不長。根據種類不同,野生蝸牛可以活2到7年。但是在圈養環境中,它們的壽命可以延長到10到15歲,少數情況可以活得更久。例如,某些人工養殖的Helix pomatia蝸牛的壽命可達25年。

蝸牛要進行冬眠和夏眠

蝸牛在冬天冬眠(通常在北半球是10月到4月)。為了在冬眠期間保持濕潤,蝸牛用一層幹燥的粘液來封住它的殼。在夏季幹旱的條件下,它們也會進行夏眠。

在蝸牛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們都待在殼裡,尤其是在冬天。它們可能在9月就開始冬眠,在這期間它們會聚集在古老的牆壁、灌木的根部,甚至把自己埋在地下幾英寸的地方。

蝸牛的天敵

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捕食者的侵害,蝸牛在休息時把柔軟的部分縮回殼内。一些還會把自己埋起來。蝸牛有許多天敵,包括幾乎所有陸地脊椎動物,例如鳥、刺猬和蛇等。無脊椎動物捕食者包括甲蟲、水蛭、某些陸地扁蟲,甚至還有食肉性的毛毛蟲、軟體動物。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18

蝸牛被吃掉

人類對野外的蝸牛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近年來,污染和栖息地的破壞導緻相當數量的蝸牛物種滅絕。盡管蝸牛數量很多,但有些地方蝸牛有消失的危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