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人生智慧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名句的誕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中的人生智慧名言?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名句的誕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1無軏2,小車3無軏4,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二十二
完全讀懂名句
1.大車:在古代指的是牛車,專載笨重的貨物。2.輗:讀作ní,古時車從車廂下伸到車前的長木稱為轅,一橫木縛轅端,古稱衡;輗免則是聯結轅與衡之小榫頭,為木制外襄鐵皮,使轅與衡可以靈活轉動,不滞固。3.小車:在古代則是輕車,指駕馭四馬的馬車,古時田車、獵車、戰車與平常乘車,皆為輕車。4.軏:讀作yuè,輕車在車前中央有一轅,轅頭曲向上,與橫木鑿孔相對,軏就貫穿其中。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如何與人交往、立身處世。就像大車沒有連接橫木的輗,小車沒有連接橫木的軏,要車子怎樣行走前進呢?”
名句的故事
孔子會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之歎,應該是周遊列國,被諸國國君開了許多“空頭支票”。他們在接見孔子時,想必都“信誓旦旦”會采納建言,實際上卻是說一套、做一套。孔子在《顔淵·七》中曾說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讨論的就是沒有誠信,不足以治國。
近代學者蔣伯潛區分“信”有兩層意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孔子所說的“信”,正是兼具這兩義。
孔子的弟子曾子為子殺小豬的故事,千古引為誠信佳話,史稱“曾子殺彘”。有一天,曾子的妻子準備到市場趕集,可是孩子在一旁哭鬧着要跟去,于是哄騙他乖乖待在家,回來會殺豬給他吃。等到她回家後,看到曾子真的準備殺豬,便對他說不過騙騙小孩而已,何必當真,曾子說:“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于是曾子真說到做到地把豬給殺了。
曆久彌新說名句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如此解釋:“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也就是說,當初造字時以“人言”為信,表示人言即可信,人從口中說出的言語便是承諾,與孔子的理想并無二緻。
而關于“信用”,“季劄挂劍”、“徙木立信”都是春秋時代誠信的代表。
“季劄挂劍”的故事叙述,吳國人季劄到北方拜見徐國君主,徐君很喜歡他的劍。由于季劄必須繼續出使其他國家,因此未能送給徐君,但内心已決定贈劍。等所有出使完畢後,他再次經過徐國,不料徐君已死。季劄不違背内心所做的承諾,把劍挂在徐君墳前,然後離去。
“徙木立信”說的是商鞅變法的故事。商鞅受秦孝公重用,實行兩次變法,但變法之初,人民并不相信政府,因此他想出“徙木立信”的策略。商鞅把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豎立在秦國都城南門前,然後張貼公告,“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然而卻沒有人去嘗試。商鞅又下令把獎賞加至五十金,于是真有人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去,商鞅“履行諾言”把五十金賞給此人。由此,老百姓知道商鞅說到做到,之後都不敢懷疑他所頒布的新法令,商鞅變法也得以順利推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