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三月,結束了對漢中張魯和東吳孫權的戰争,于上個月回到邺城不久的曹操,率領文武百官在都城附近的農田進行了一次耕種活動,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時為魏公的曹操: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邺。三月壬寅,公親耕藉田。
很難想象,那個不可一世,橫槊賦詩,高歌“人生幾何”的枭雄曹操,站在春日的田間裡,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揮舞鋤頭,俯首“鋤禾日當午”的老農。
大人物帶頭耕種,以身作則勸農務業,本應是善舉良政,但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春天的這次春耕活動,卻多被人視為僭越之舉,成為曹操有稱帝之政治野心的外在表現。
為什麼位高權重的曹操會在百忙之中,來到山野田間,降尊纡貴親自躬耕呢?
這就要談一下漢魏時期的藉田禮了。
我是長史如歌,我用心聆聽歲月裡流淌的旋律,以文章再現曆史中跳動的音符。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将繼續奉上自己對曆史的見解。
曹操兩次耕田活動被許多人認為是僭越之舉
一、始于商周時代的藉田禮曹操的這次農田耕種活動,并非他一時興起的消遣之舉,而是源于商周時代的一項國家大典。《後漢書·禮儀志上》李賢注引東晉幹寶《周禮注》說明:
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
“藉田”者,其義有所演變,其原義為“耕田”。漢末盧植對其釋義為:“藉,耕也。春秋傳曰‘鄅人藉稻’,故知藉為耕也。”。後演變為借民力而耕田,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曰:“古者使民如借,故曰藉田。”,漢末鄭玄釋義曰:“藉之言借也。”
1.籍田的意義
田間耕種成為一項由天子親自來執行的國家大典,其意義何在?幹寶在《周禮注》作了說明:
一曰,以奉宗廟,親緻其孝也。
二曰,以訓于百姓在勤,勤則不匮也。
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穑之艱難無違逸也。
即藉田主要有三種意義:
以耕種農田來供奉天子祖先:“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封建社會,祭祀是國家禮制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而宗廟作為天子供奉祖先靈位之處,向來是執行祭禮的重要場所。三國時著名史學家韋昭曰:“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廟。”名義上天子由親手耕作的藉田所生産出來的農作物,要向宗廟供奉以祭祀祖先,展示天子對于祖先的孝心。
此外,藉田禮除了祭祀宗廟的祖先外,還祭祀天地、神農氏等神祗。《後漢書·禮儀志上》李賢注曰:“春始東耕于藉田,官祠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
祭祀是古代王朝重要典禮
以身作則勸課農桑:《管子·囿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糧食往往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對古代王朝統治的穩定性有極大的影響。而古代的農業,受旱澇天災、流行疾病、戰争變亂等災難的影響極大,一次災難的爆發,往往會造成長時間的糧食歉收,極易引起社會動蕩。
我國古代的統治者很早就認識到糧食對于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并由此發展出了重農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統治者往往想方設法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其手段之一就是以身作則,向臣民們表現自己重視農業的态度,以促使人力資源向農業集中,提高糧食産量,保障糧食安全。這也是藉田禮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王朝十分重視農業
教育子孫後代體驗耕作之艱辛:《孟子·離婁章句下》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根據曆史規律,大多數古代封建王朝開國之君的後代在能力上往往遜于其父祖,并且随着後裔繼傳的延長越來越孱弱,以至于傾覆。系因為開國及初期時面臨的複雜局面要求君王們非有大智慧大手段不能平定,而其子孫後代生活在相對簡單安逸的環境,以至于智慧和能力都難以得到有效的磨練,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也。如何維持統治地位的長治久安,是古代封建統治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藉田禮的實行,封建君王們希望由此來教育子孫後代體驗當下耕種之不易,銘記父祖創業之艱難,重農業,守勤儉,戒淫侈,以利将統治長久延續下去。
從孝道、勸農、教化這三個功能來看,藉田禮雖為封建禮制,但不失其正面的意義。
藉田禮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重農思想
2.藉田的過程
藉田并非讓天子帶領文武百官進行長時間正式的田間耕種,而隻是一種象征性的禮儀活動,據《禮記·月令》載: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保介之禦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又,鄭玄曰:“王一耕之,使庶人耘芓終之。”
即籍田禮是由天子帶頭,百官随後,使用犁等農具進行禮制上簡單的耕作,其後仍由庶人農夫完成整個田地的耕種,有嚴格的一整套禮儀流程:
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種各耰訖,有司告事畢。
藉田典禮開始時,由禮儀官請參禮人員到田壟的規定地點就位,然後天子和公卿、諸侯、百官按照地位尊卑的先後順序進行耕作,完成後再有禮儀官宣布結束。整個過程十分隆重,還要“諸行出入皆鳴鐘,皆作樂”,伴随鐘鼓齊鳴的宮廷正樂。
藉田禮的過程及其繁複鄭重,以至于規定了不同身份的參禮人員在耕作次數上的區别,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封建禮制對于身份上的尊卑、階層的重視。
中國古代禮制十分重視身份的尊卑階層
二、西漢時對藉田禮的恢複秦朝末年,由于多年戰亂,造成社會動蕩,百業凋敝,農田荒廢,出現了嚴重的饑荒。至西漢初立時,秦末的混亂狀況仍然延續了一段時間,《漢書·食貨志》記載:
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高祖劉邦一面對時有爆發的諸侯叛亂進行鎮壓,一面采取與民休息的寬松政策,豁免複員士卒的徭役,抑制商人,鼓勵百姓進行農業生産,逐漸使社會安定下來。
劉邦去世後,秦末之亂的遺害尚未完全消除,底層人民生活尚在窮困,上層又興起糜奢之風,使得社會危機又漸漸顯現。在平定諸呂後,漢文帝延續了高祖與民休息、輕傜薄賦、鼓勵農業的政策,并且恢複了藉田禮。文帝三年春,漢文帝下诏曰:
夫農,天下之本。其開藉田,朕躬耕,以給宗廟粢盛。
漢文帝希望藉由恢複藉田古禮來勸人向農,提高生産力,糾正社會風氣,穩定統治。其後,藉田禮成為漢代一項重要禮制,在景帝、武帝、昭帝等西漢諸帝,乃至東漢明帝、順帝等皇帝都得以施行。
雖然藉田之禮隻需天子及公卿百官進行簡單的形式上的耕作,但整個典禮儀式繁雜鄭重,首倡者文帝及勤政的明君如景帝、武帝等尚能身體力行,行禮如儀,但其後的諸多平庸之君難免有所懈怠,如順帝即位後就久久不行藉田之禮,尚書仆射黃瓊“ 以國之大典不宜久廢”進行勸谏,順帝方才施行。
至漢末,禮崩樂壞,群雄并起,漢室風雨飄搖。而喪亂之際,漢獻帝仍然舉行了一次藉田禮,《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二月:
丁亥,帝耕于藉田。
從藉田禮在兩漢諸帝不同的重視程度來看,側面反映了漢代不同時期的社會穩定程度,如西漢文、景二帝及武帝初期時急需培植國力,解決糧食危機,藉田禮就得以有力施行。而東漢除光武帝外,順帝等守成之君就有所懈怠,至漢末獻帝時,喪亂之際,糧食危機爆發,藉田禮又得以恢複。
漢獻帝于亂世之中仍然舉行了一次藉田禮
三、曹操行藉田禮的意義在周代,除周王室外,諸侯公卿也可以擁有自己的藉田,如《禮記·祭義》雲:“是故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說明了天子和諸侯藉田的不同規格。又《左傳·昭公·昭公十八年》記載:“六月,鄅人藉稻。邾人襲鄅”,“鄅”即周代所分封的大禹後代之國,春秋時鄅國國君在進行藉田的時候被邾國人所入侵。可知在先秦時,諸侯也有藉田,并行其禮。
故嚴格來說,依古制,曹操行藉田禮,并非逾制僭越。但自漢代以來,藉田這一國之大典主要由天子專行,獻帝已行禮于前,曹操以權臣而挾持天子,再施藉田之禮,就被人視為與僭越無異。
事實上,建安二十一年并非曹操第一次舉行藉田禮,曹操是在建安十九年首為此舉的。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
有意思的是,曹操這兩次舉行藉田禮,都緊跟着兩次政治地位的提升:
- 建安十九年春正月,曹操第一次舉行藉田禮,其後“三月,天子使魏公(曹操在建安十八年晉封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遠遊冠。”
- 建安二十年春三月,曹操第二次舉行藉田禮,其後“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曹操舉行藉田禮有其政治考量
可見,曹操舉行藉田禮,是有着重大政治含義的。
一是展示權威,為其後提升自己政治地位作鋪墊。
曹操在兩次行藉田禮之前,都打了勝仗:
- 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心腹大将夏侯淵于西涼讨伐馬超、韓遂,大勝之。
-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親率大軍讨伐張魯,曆經九個月的戰争後,張魯出降,曹操盡得漢中之地。
- 建安二十年八月,曹軍大将張遼以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威震逍遙津。
經此三役,曹操武功赫赫,威望如日中天,政治上的野心越發膨脹。
如前所述,藉田依古制雖非僭越,但曹操權臣的身份特殊而敏感。在許多人看來,曹操雖位高權重,在名義上卻仍屬漢臣,以臣子身份行天子事,是為僭越。作為高明政治家的曹操不會不明白其中含義與利害,他的藉田之舉,實為釋放信号的擦邊球,既可以對内外展示赫赫戰功,表示自己有資格晉升更高層次的政治地位;又可以觀察百官反映,試探改朝換代的可能性。而百官或為曹操部屬,無所異議,或迫于曹操威勢,噤若寒蟬。曹操政治手段之老辣,可見一斑。
于是,在曹操第二次舉行藉田禮的四年後,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
曹丕于曹操第二次藉田四年之後稱帝
二是表示自己重視農業
東漢末年自漢靈帝至漢獻帝這段時期内,大氣候向寒冷幹旱轉變,導緻中原地區多年旱災,糧食連續歉收,又兼之大瘟疫的爆發,戰亂不斷,造成人民大量流離失所,許多土地被遺棄荒廢,無人耕種,曹操軍隊時常收到糧食供應不足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為解決中原地區缺糧問題,建安元年,曹操采用羽林監棗祗和部将韓浩提出的屯田建議,将許昌一帶的大量荒廢土地收為朝廷所有,招募大批流亡百姓進行開墾。此舉不但解決了曹操軍隊的缺糧問題,也使得大量人口向曹操統治區域内遷移,穩定了社會,鞏固了曹操權力,壯大了曹操實力。由是:
太祖以峻為典農外郎将,募蒼生屯田于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放田官,數年外所正在積粟,倉廪皆滿。
所以,曹操對農業問題十分重視,不斷頒布政策法令充實人口、興修水利、勸課農桑、開荒屯田。藉田之舉,也是表示其重視農業的态度。
天災、瘟疫、戰亂,導緻東漢末年糧食大危機
曹操死後,登基為帝的曹丕及曹叡都舉行過藉田禮,隻不過作為皇帝的曹丕和曹叡的藉田禮在意義上已沒有曹操複雜的政治算計,藉田禮又回複了原本祭祀、勸農、教育後代子孫的功能。
漢魏以後,藉田禮因為種種原因,在各個朝代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同,時有廢棄時有恢複。而在執行其禮的各個朝代中,不管其中摻雜何種政治或宗教因素,藉田禮始終不改其孝道、勸農、教化之意義。而藉田禮這一源于商周,興于漢代的禮制的出現,也是我國古代重農思想的外在表現之一,對于研究我國古代農業思想、技術、風俗乃至制度上,有着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後漢書·禮儀志》
《風俗通義》
《管子·囿蓄》
《孟子·離婁章句下》
《禮記·月令》
《漢書·食貨志》
《左傳·昭公·昭公十八年》
本文為長史如歌原創,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通知後定當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