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喪葬的一系列活動,實際上是由死者快要斷氣時的那刹那就開始了。在死者的親屬發現病人将死時,通常要做的有這樣幾件事情:一是以各種方式試探親人否已死,以防不測;二是以各種方法挽救死者的生命,希望用活人的誠心使病人起死回生,或者設法使活着的人可以繼承他的香火;三是在病人臨死或新死時就舉辦各種活動,以便死者在死後能達到活人所希望的目的。這一方面是由于親情的因素,另一方面則是由人們的信仰和觀念所決定的。
招魂
當人将要斷氣時,人們要用新絲綿放在病人的口鼻前,以此來看他是否還有呼吸。因為新絲綿很輕,容易搖動,很輕的呼吸也能夠感應出來,同時死者親屬揮舞着死者的衣服登上房屋頂呼叫死者的姓名,連喊三聲,而後再把死者的衣服扔到屋由人接着,蓋在死者的身樣做的目的是祈求鬼神,希望讓死者的靈魂從陰森的冥界回到屍體上來。這是生者在盡最大的努力挽救死者,叫“招魂”。
接氣
當人将要斷氣時,由他的長子用一個紅綢做的小布袋,裡面裝上金銀和五谷,放在死者的嘴邊接氣,以表示家庭後繼有人不絕。如果家中沒有長子就由次子接,無兒子的家庭止接。無子女的就由其伴侶接,或者由親屬要有人把住。有的則以為能夠在他斷氣前找個地方托住他的身體也就有了依靠。
燒落氣紙
在病人快要斷氣時,親屬就開始撤下他鋪的床單位置,頭要向着西方。當病人斷氣後,親屬便開始燒紙。通常在鍋或盆子裡燒,一直把它燒滿為止。人們對這種習俗的釋是:人死了之後都是要到陰曹地府中去的,而在這條路上有各種鬼魂須燒紙錢給鬼魂用,他們才會放死者過去。
報喪
凡有兒女的人家,如有親人亡故,家屬要按男左女右習俗,在自家朝街的門旁邊貼上一長方形的白紙,上面書寫死者的官爵、姓名、生卒年月和孝子的姓名,這叫做“喪報”,也稱“報喪帖”這樣做的目的是喪家認為自己重孝在身,除特别親近的親戚外,不便去别人家報喪,因此在自家的門楣上貼上這樣的喪報。在訃文的末尾還要寫上“恕報不周”或者“恕不遍訃”等表示歉意的字句,以達到報喪的目的。在蘇北農村,在家門上報喪的标志是挂上一個紙做的球,叫做“孝球”,以代替訃文。
中國報喪的禁忌多種多樣,有的地區是重視報喪時間和孝子的身份。在四川西部農村,當地人死後,習慣上死者的親屬要奔赴親友家中去報喪。因為身穿重孝,當地習俗忌諱讓這種人進到自己的家門,因此報喪者隻能等候在親友的家門外,一直到親友出門,孝子這時才能以敏捷的動作閃出來跪到親友面前.磕一個頭,泣告喪情。而在浙江杭州報喪的禁忌則不在是否進門,而在于進門報喪時的打扮。這裡人們報喪的規矩是把親族和至友的名字寫在手折上,而後派人到各家去走報,稱為“報死信”。報信者到别人家裡去時,手裡必須拿着一把雨傘,親戚朋友接到死信後要燒兩個雞蛋給報信人吃,然後還要摔碎一個碗,當地的俗話稱作晦死鬼滾蛋。
哭喪
當人剛死時,喪家的主人就開始哭,包括兄弟及家裡的女人并且哭的時候要捶胸頓足,有的還要跳着腳哭,哭得越厲害表明越悲傷。我們看到大多地方的哭喪,在死者剛斷氣的那一刻,便哭聲大作,而報喪時的哭,往往不如斷氣時哭得那麼厲害。接到死信人的哭聲則是連續不斷的,如果要從較遠的地方趕來奔喪的話,幾乎是從出發地一路哭到家門口,至少也是在回家的半路上就開始哭,回到家之後則進一步放聲大哭,直到悲哀完全地表露出來為止。哭喪的習俗大體是這樣的:當女兒回到娘家吊喪時,人還未進門,便哭聲大作,娘家的人聽到後,馬上出來接待,到停喪的地方也開始一起大哭起來。有的地方,當出嫁的女兒或姐奔喪時,在上路時就開始哭,直到到喪家門口時為止幾乎是一路上哭着來。有的地方到大殓時喪家還要大哭一次,這一次是在衆親友圍着棺材走一圈後,親友們跪在門外放聲大哭。
穿老衣(壽衣)
壽衣是指人死後換上的衣服,這種衣服是一直穿到最後人殓的,因此叫做壽衣。人即将斷氣者或剛斷氣時死者的家屬就給他換上幹淨的内衣,這叫做“小殓”。然後在準備入棺時,還要再穿一次衣服次要換上的是幹淨整潔的外衣,就像要出門做客一樣,穿上莊重的禮服,不過這一次是要到另世界做一次長久之客,所以他的親人們對這最後一次衣服的選擇就格外重視,而且傳統上對這種行為也極為注重。
噙囗錢
人剛咽氣,要趕緊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入口中。“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币,穿上紅線,放進死者口内後,把紅線另一端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滑入腹内,待裝殓時揪掉紅線。關于往死者嘴中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含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苦一生,不管遺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托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生不受窮。
停床
當親屬為死者清洗完畢後,遺體通常要在家中停放一段時間如果是小孩,就要當天下葬,青壯年停屍一天到三天,老年人停屍的時間要久一些。另外還有不同時期、不同人等、各個民族的差異。人死後,要把他的身體放好,身下鋪上谷草,谷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屍體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住,俗稱“苫臉紙”。屍體入殓前,腳脖上套根繩圈,俗稱“絆腳繩”。傳說,“停屍”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跳起來,碰上什麼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松手,叫做“死不丢手”,十分吓人。因此,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殓蓋棺時再解下。
入殓
人殓的儀式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指給屍體裹上衣裳,地位越尊貴,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殓則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屍體裝進棺材。小殓大殓統稱為“人殓屍體入棺,要擺正屍位,下钿紅褥子,上蓋紅被單,取後輩紅紅火火之意。屍體與棺壁之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葉末或草木灰,作為固定物,防止搖動。安排好了,方可盞棺,俗稱“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開啟。俗語說:“甯隔千裡遠不隔一層闆。”“人殓”時,如果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到,龍口”就不能合,柏蓋留個空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後,才能合龍口”。從入殓後到出殡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點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
喪服
大凡辦理喪事,死者的親友都要另外穿上專門的服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就是喪服。中國的喪服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打上了白色的印記,一直到今天,我們看到出殡時的服裝大體上都以白色為主。隻有少數人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穿黑色的喪服還有少數不太注重禮儀的人們時也穿一些不是白色的衣服,但一般絕不穿戴鮮豔的或者花哨的衣服,而用暗淡的顔色代替。
設靈堂
“靈堂”是停屍、放柩,供人們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在靈 堂上要懸挂死者的遺像,過去是挂畫像,現代就直接挂死者的照 片。遺像的兩旁也書寫着挽聯。兩側的牆壁上挂的是親友們送的 挽聯、挽帳、衣料、被面等祭物,俗稱“祭軸”。富足的家庭,靈 堂上還要搭布簾,挂彩球點燈籠。桌上擺放茶飯、點心、果品等 供品,桌前沿陳列香筒、香爐等祭器,同時點燃白燭。桌子兩側 鋪上谷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 擺列“紙活”。這種“紙活”是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紮糊 制成,喪主掏錢購買。“紙活”的樣式多種多樣:靈庭、過亭、冥 兒、冥女、冥馬、仙鶴、祥鹿、鮮花、瑞草等是一-般都有的。
守靈
停屍期間,親屬要守護在一旁,這稱作“守靈”。“守靈”的 含義有幾種:-是作為生者一種寄托哀思的方式,在人世間最後陪 伴-下親人;二是迷信的說法以為,人死之後會有一些鬼魂圍繞 着死者,如果不采取一些辦法阻止,它們就會禍害死者和生者。 因此,在亡靈還沒離開他生前的屋子時,必須有人陪伴着他。” 靈”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儀式,主要是供飯和點燈。 供飯這一習俗在全國各地都比較盛行,俗稱“倒頭飯”,進行 這一儀式的意思是讓死者在陰間不要成為餓鬼。長輩死後,在桌上擺一些果品酒食, 由兒子兒媳屈膝坐在地上相陪,勸亡靈進食。這二習俗也叫“伴亡人食”,包含着子女最後- -次盡孝心的意思。點燈。當死者的親屬做完小殓後,便将屍體放在床席上,然後在床下為死者點上一盞燈。迷信的說法認為這盞燈可以照亮亡:是赴地府的路,特别是在亡靈過“奈何橋”時,不會跌入血河中,他們把這盞燈叫做“過橋燈”。
出子
人死後第三天早八九點鐘,是約定俗成的“出子”時辰。“出子”就是“出門告”出報訃(訃聞)”。“出報訃”的實際用意在于向社會公開告之喪事。另有一一種迷信的說法是:不“出報訃”,亡人還不自知,出了“報訃”,亡人才知道在陽世的壽命終結。“報壞”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孫寫在紙上(不上女性),貼在一一個長方形的木闆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觀看和了解。寫“報訃”在民間極受重視,若是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承人,“出子”時必須臨時在侄輩中選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在“報訃”上,寫了誰,誰就有“合法”的财産繼承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誰,誰在前,誰在後,誰遠誰近,都要慎重對待,絕不能漏掉。否則,宗族之内、孝子之間會打架鬧事,搞得喪事大亂,家族不和。“ 報訃”由陰陽先生書寫,格式不一。
請主
實際上是請“陪客”,但當地人稱為“請主”。就是在開吊祭奠的前一天下午,把“五服”之内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靈”請回來,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禮。男死請“兄弟”,女死明“妯娌”,男女不得混請。“請主”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列以相随。請誰,誰的長子抱其“牌位”領頭燒紙,一定在墳 上燒,墳頭找不到的在十字路口燒。吹吹打打,滿街轉悠,也有向村鄰宣告第二天開吊祭奠的意思。“請”完回到自家門前時, 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号哭迎接,後回到靈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靈牌”為中心,分左右、按長幼雁翅形擺放停當。接着磕頭燒紙、獻飯,好讓他們一起“吃、喝”。“請主”完成之後,女婿、外甥或兒子向死者獻羊,俗稱“領羊”。為什麼給死者“領羊”?有的說是送給死者在陰間當馬騎的;有的說是供死者食用的;有的說是為死者運錢的。人們各有自己的解釋,說法不一。
開吊
通常在安葬前一日,設席待客祭奠,當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燒紙,“執客”動手,在大門之外“出紙”。人們把這種“紙”叫“大紙”,是由“紙活匠”用各種色紙(以白紙為主),剪裁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做骨架,紮成亭台樓閣樣式,然後用糨糊串聯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幡飄帶,吊懸在兩丈左右的高杆上。其簡繁由喪家自定。“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受祭奠的含義。“出紙”畢,接着是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給亡靈獻飯。獻飯時,還要把喪事中殺過的豬頭都獻上。來客- -看祭桌上的豬頭,便會知道喪事殺了幾口豬。當天,親朋鄰裡紛紛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登記來客和禮品,俗稱“上禮”。凡有來客到時都鼓樂齊奏,熱烈歡迎,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品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之類,要在贊禮人的率領下,在樂隊的伴奏下,孝子列隊随後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表尊重。近年來,喪事奏樂除了唢呐以外,又引進了西洋鼓号,顯得更加壯觀、鄭重、氣派了。
祭禮
喪事應當過幾天,各地習俗各異。一是依據陰陽先生推算挑出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據喪家的籌備情況而定;三是根據時令季節定,如盛夏就要快葬。其他時段,喪事過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喪事大緻分為普通事、官賓事、加祭事三種類型。普通事沒有主官、土官、禮賓,有少數吹手吹奏唢呐即可。不行“點主”禮,僅跪草守靈,燒紙奠酒,接待來客祭奠而已。官賓事場面宏大,禮節複雜,耗資極大,唯富貴人家才能辦得起。要請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禮賓四人,穿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分别有祭墓志銘、祭大木、行家祭禮、“ 點主”禮,還有墓前“祭後土”等儀式。每舉辦-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過去,有些喪家還請和尚、道人誦經“打醮”,超度亡靈。加祭事就是舊時因家貧或其他原因,認為父母葬禮太簡單,後來兒孫有了錢,選擇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擇“風水”改葬、遷墳。其形式可以按着普通事辦,也可以按官賓事辦,主要是祭奠亡靈、緬懷老人生前對本人的恩德。
辭靈
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 從晚八點左右開始,鼓樂班子齊坐靈旁,由孝子到至親,按門氏遠近依次分别進行。該誰“進飯”,誰就端跪靈前,雙手持香于胸前,鼓樂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盤子端上茶飯獻于靈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進飯”人叩頭退位,再輪第二個人。“進飯”時,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親“進飯”還要給鼓樂班子送小錢。給的錢多,就吹奏得好,時間長;給一次錢,奏一曲。所以,各人“進飯”的時間長短不一樣。吹奏哪些曲子,可由“進飯”人自點。
出殡
出殡,就是把靈柩從家裡拾到墓地的過程。出殡之前,先由吹鼓手在村裡吹奏一番, 鄉鄰聽到嘹亮的唢呐聲,從夢中醒來,便知道要起靈了。有的人即到喪家幫助,有的人掮上鍁直奔墓地等待“全墓”。孝子及親鄰都到齊了,靈前燒紙中頭後,便把靈柩拾到大門外兩條長凳上,在靈柩兩側綁上木棍作為拾杠。出殡往往不用車,由四人或八人扛拾。-切準備妥當了,孝子跪地燒紙“起靈”。靈柩擡起後,有人用腳踢倒停柩的兩條長凳,由長子在靈柩前地上摔碎“紙盆”,頓時哭聲大作。習俗有誰摔“紙盆”誰就有繼承權。靈柩起動時,長子在前一手拄着“哭喪棍”,一手拉着扯纖布, 抱着“靈牌”低頭彎腰哭奔墓地。出殡的隊伍順序是:鼓樂走在最前邊,吹奏哀樂。還有一人打着燈籠,俗稱“引路燈”。一人提着紙籠邊走邊撒“紙錢”,俗稱“引路紙”。一人提着鬥,鬥内裝有五谷雜糧、銘旌和牌位等物。一人端着獻飯,一一人背上祭桌,這些大多都由女婿、外甥擔任。接着就是男孝子、靈柩、女哮子、“送埋”的親朋好友随行。靈柩出村時路過誰家,誰家大門前就燒起火堆,一則為“ 路祭”,二則為驅邪。
下葬
靈柩擡到墓地,要繞墓穴轉-一周,表示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環境,轉完了,把靈柩放置在墓穴前面。孝子全部跪倒于地。陰陽先生進到墓室,用羅盤測定靈柩放置的位置,同時畫出線來。下葬的時辰到了,用繩子把靈柩吊人墓室,挪在陰陽先生畫定的線上。接着,在靈柩前放置靈牌、墓志磚、“ 陰間地契”,點上長明燈,擺上獻飯,放個吃“飯”碗,然後用土蟹或石闆封閉墓室口。接着,就開始填土“全墓”。孝子再次大哭,長子填進第一鍁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幾鍁,進行最後告别,接着衆人便都動出手來,很快一個墓冢就堆起來了。冢上撒上五谷雜糧,孝子與衆人一起跪拜燒紙活,埋葬宣告結束。理葬完畢回到家裡後,全體孝子叩頭燒香敬天;然後再到各家“謝竈”。最後,招呼“全墓”人吃飯,過去多是饴餡面。當天中午,才擺酒席,謝總管、知客,清理用品,喪事全部完畢。
葬後祭祀之禮.
死者安葬後第三天下午,原來“送葬”的孝子及女婿、外甥,端上“獻飯”,帶上鍁,到墳上去燒紙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墳基,然後把“哭喪棍”全部插在冢尾,又把垂在腦後的孝紗盤上頭去。從此,孝子才可以随意出入人家大門。帶去的“獻飯”獻過亡靈之後,孝子分吃不完就地埋掉,不許帶回家中。原來“送埋”的孝子和至親,必須參加“複三”。俗語說:“送埋不複三,家裡窮個幹。”所以,人們都特别忌諱,“複三”時“送埋”者都得到齊。人死從咽氣那天算起,每七天為一一個祭日,也叫“祭七”或“過七”。第-一個七天叫“頭七”,第二個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個七天叫“盡七”。“三七”“五七”“盡七”比較鄭重。“過七”喪家及親友多在墳頭燒紙祭奠和煨滅。
“祭七”過完到百天,再燒化紙錢,進行祭奠。以後三年内每逢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舉行祭奠儀式,以表紀念,俗稱“三年守制”。第一年叫“頭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這些年祭禮比較簡單,多為本家孝子及至親參加。到了“過三年”,這時已經“服滿”,所以最為隆重,有的像過喪事-之 樣,殺豬宰羊,布置祭堂,來客祭奠,祭禮繁雜。“三周年”的中心是“換服”,即“守制”期到,脫去孝服。埋葬時,過了“大事”的,多數“過三年”都比較簡潔,本家孝子及至親燒紙祭拜,墳上“換服”就行了。
由此看來人走的時候要比出生時麻煩的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其他的習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