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為自己的原創文字強于圖片(其實也非常想拍出好照片,無奈設備差技術渣),本次報告也是。按圖片質量,加上輕衆測的特點,估計這次原創精華是保不住的,但希望有緣看到這篇報告的值友們能耐心看完。關于耳機聲音和使用感受的文字描述,我是認真而客觀的!希望能對你們建立起産品直觀感受起點幫助作用!(字多圖少,别嫌煩哦)
關于輕衆測得題外話:以前覺得參加輕衆測得産品售價都比較低,相較那些常規衆測的“大件”,吸引力不是那麼足!可是,自己有幸3次參加輕衆測後發現,這個模式真挺不錯啊!要不是輕衆測,我這種從來沒寫過耳機相關原創的外行,估計永遠也拿不到耳機!!!另外,申請這次輕衆測,完全是被廣告文案吸引了,裡面“聆聽”、“靜靜”的字眼,和自己迷迷糊糊起的這個站内ID,有點像啊!就申請了,結果……衆測君給力啊!一切皆有可能啊!所以,值友們,越來越喜歡輕衆測吧,它會不斷的帶給你驚喜的!
正文: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有類似的生活軌迹,學生時代,随身聽、CD不離手,做作業、課間、睡前一直都在聽音樂,可走上工作崗位成家立業後,除了那些做音樂相關工作的,好像身邊的朋友一下子就怎麼不聽音樂了(特别是現在版權問題還較敏感)。聽音樂好像成了上下班通勤和健身跑步時的專屬娛樂項目了,聽音樂的主力多是手機,耳機要麼是手機自帶的,要麼就是偏運動類的(耳機發燒友們暫且不說啦),或者就直接外放對付了!?“聽個響就行”的估計占大多數!其實,并不一定是因為自己是“木耳”聽不出好壞,而是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音樂在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了;是因為需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即使在張大媽帶領下各種草好耳機、好音箱,也太不舍得在音樂方面投資了!說白了!就是我們自己降低了對音樂品質的标準!
個人認為這種比較年輕的品牌常用的“誕生于……”、“源于……”或是“……血統”的宣傳語,看看就得了,别太往心裡去和較真。倒是項目進度可以看看,至少能了解商品經過了多久的“打磨”!?
摘掉“朕值到了”的封條,漏出了耳機的包裝(煞白的背面)。
耳機的包裝比較簡約,正面由上至下是品牌LOGO,耳機樣式和“主動降噪耳機”中英文字樣表明屬性!
采用橫向抽拉式的設計,抽出來後是個上下開蓋的盒子,裡面是更簡單的包裝,僅有LOGO,後背是内、外統一的空白。
開蓋後就是本次報告的主角了!“linner”靜降噪耳機。(上面是耳機,下面是配件盒)
主體耳機:費老大勁摘出來後,展開是這樣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耳機配置的耳挂提升了配戴的舒适度,一句話,能帶住,耳朵不累不疼!提供的不同大小耳塞也擴大了受衆的範圍。
細看下耳塞,所謂的“高光切邊、拉絲”等工序感覺能算上“精緻”。
美中不足的是右面有一個挺明顯的劃痕(個例)
另外,細看的話,會發現耳挂和耳塞上有好多灰,其實不是我耳朵有多髒,而是耳機特别沾灰,還不太好清理。這也許是個普遍問題。
至于其内部結構,在網上下載了兩個圖片,作為參考(一動一靜)
配件包括:中英文雙語說明書、一個皮袋子、還有充電器、2套可更換的耳塞和1套耳挂(不包括機身自帶的)
而至于降噪模塊和充電什麼的,放在下面“使用”的一章說,不然後面就沒啥圖可上了。另外,要不是重新看了下官網介紹,我一度以為我收到的耳機是藍色的,我忽略了紅色的線,因為它,我的耳機是“烈焰紅”(沒有唇)屬性。
其實我最心動的是“香槟金”,可能是廣告第一印象先入為主了,但3個顔色放在一起,“烈焰紅”顔色反差比較大,看着最有活力和激情!也是我的菜!
後來又在另外一處的宣傳界面發現了這個3種配色的圖!?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下圖中間的那款,耳塞全都是黑色,線是紅色的“耀石黑”呢?還是廣告編輯出現了錯誤?
(一)充電
需要下面這個小東西,一定要保管好,目前看,要是丢的了話不太好配!
充電器
用它連耳機和充電設備,顯示紅燈就OK,充滿時燈滅掉。
實際測試,用充電插頭直接插電源上,大概30-45分鐘充滿(沒看住),能夠連續使用3小時左右,達不到宣傳的4個小時。
另外,我試驗了小米、羽博兩款移動電源給它充電,都是剛插上時亮燈提示充電,過一會就不充了,不知道什麼原因。
(二)降噪/監聽
降噪/監聽,播放/暫停和“下一首”幾項功能需要這個部位來控制。
圖中LOGO右側的圓形按鈕,在聽歌時,按一下是暫停,再按一下開始。連續按兩下是下一首(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在通話時,按一下是接聽,再按就是挂斷。
圖中黑色的撥塊兒,居中是正常狀态。右面“A”雙浪線代表降噪功能開!左面“M”單浪線代表監聽功能開!監聽或降噪,由你一撥決定。隻要不在中間,不管是降噪還是監聽,指示燈都亮綠色!要是撥完不亮燈,那說明需要充電了……
其實這部分我寫這麼多,LINNER的廣告設計師一張圖就搞定了!雖然挺好,但我要是光引用它,估計小編是不會放過我的,放這裡算總結吧!
至于,降噪和監聽的實際效果,請看我文字描述。
如果有像我一樣對降噪耳了解不多的小白,可以先在張大媽這搜索一下“降噪耳機”,在原創裡看看原創小小值和其他值友們的文章,大體可以總結出幾點:(我一直認為張大媽原創越來越比肩百度百科了)
1、降噪耳機一般都好貴好貴!699元就算平民價了。
2、降噪耳機頭戴式多于入耳式。
3、降噪耳機分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
所謂主動降噪,便是通過耳機發出與噪音波形相反的聲波,實現抵消噪音的作用。從這個工作模式來看,主動降噪耳機相比普通耳機而言,具有兩個明顯的區别:首先是肯定帶有拾音模塊,這樣才能夠接收外界的噪音信息進行分析;其次則是大多需自帶電源,以供電芯片處理以及反向聲波的發出。(引用至“專題:鬧中取靜——主動降噪耳機推薦”)
①主動降噪:通過耳機内置的麥克風拾取外界噪音,生成與噪音相位相反的信号,相互抵消。此原理處理低頻噪音效果穩定誤差小,處理高頻噪音非常容易出現誤差造成反效果,所以主動降噪耳機的降噪頻段基本集中在1KHz以下,也就是隻能降低頻。由于這是一項主動技能,需要耗藍,所以主動降噪耳機都要充電。
②被動降噪:通過耳機與耳朵耦合後的密封性來隔絕外界噪音,也就是「隔音」。由于高頻的聲音很難穿透物理隔絕,被動降噪對高頻有很好的效果,正好彌補了主動降噪的不足。 引用至“無線降噪耳機選購經驗,看完就知道雙11怎麼剁了!”
4、主動降噪隻能處理低頻噪音,人聲屬于中高頻,理論上不在處理範圍内。
做完以上功課,您會發現,如果399元能買到一個降噪效果還算不錯,并足夠便攜的如耳式耳機,那性價比簡直了……
先上兩張LINNER主動降噪技術的科普圖!
講降噪頻率寬度什麼的感覺太不接地氣了(我也不明白),我直接說我的感受吧。
1、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耳機不插入播放設備時:
降噪時,聽起來沒有什麼特别的感覺。
監聽時,聽起來就像是收音機搜索頻道時的聲音,就算沒有外界的聲音也有點“吵”。
2、在有相對低頻聲音的環境下(洗衣機工作時的衛生間),耳機不插入播放設别時:
降噪時,能明顯感覺到洗衣機産生的噪音被削弱了,多少比例不好說,但肯定沒有完全消除。
監聽時,在類似收音機調台聲音的基礎上,洗衣機的噪音被放大了,确實有點麥克風那種感覺。
3、在高鐵上,用手機聽音樂時(測評期間出了個半小時高鐵的短途差):
第一感覺,不管是降噪還是監聽,耳機裡的音樂聲音都被放大了!
降噪時:音樂聽起來更純淨,确實有一定的沉浸感,但并不能說完全聽不到任何噪音。
監聽時:不耽誤聽音樂,周邊的噪音也被相對放大了,音樂的音質多少會有所損傷。
小總結下:LINNER靜,降噪和監聽的效果都是物有所值的,比被動降噪耳機更有科技感!作為降噪入門絕對綽綽有餘了。确實會改善聽音樂的感受的!
四、音質
耳機的第一作用是聽!作為一款應用于手機的降噪耳機,單獨用linner靜聽音樂并感覺不到明顯的短闆,可以說中規中矩。但沒有對比看不出好壞。我選的對比對象是2012年9月買HTC晚茶(港版)時套餐一起買的BEATS的魔音耳機(當時還沒分家)和華為G9青春版手機自帶的耳機!
順便選了幾個手機裡有的歌聽!在手機聲音一樣的條件下,相同的歌,LINNER不開降噪或是監聽,聲音大小比BEATS稍小,和G9手機自帶耳機差不多,不知道是不是BEATS是全入耳耳塞,物理隔音更好的緣故?音樂的整體感覺上沒有什麼明顯差異!但聽到埃米納姆 NOT AFRAID時,
linner明顯在低音音效上有欠缺,甚至都沒有華為手機自帶的耳機效果好!在播放一些LIVE版本歌曲,有男歌手說話的時候,比較低沉的男聲聽起來也不夠清晰。啟動降噪更能時,也是音樂整體的聲音和厚度加強了,但低音相對還是弱。
五、其他不足LINNER和以上兩款耳機相比,我認為在設計方面有兩點并不是很好,明顯影響使用體驗(不包括聽),一是沒有音量控制鍵,不方便,非常不方便。二是沒有夾子,戴時間長了,那不算沉的控制單元也會成負擔的,更别提運動時候了!
六、總結linner靜 作為一款400元以下價位的主動降噪耳機,我覺得作為一般用戶降噪耳機的敲門磚還是稱職的!畢竟和其他的品牌比,成本在那,能在保證一定音質的前提下,把降噪做的實惠又好用,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加上舒适的佩戴感覺,比較靓麗時尚的外形,輕巧便攜的整體設計,适用人群還是挺廣的!确實能給自己在喧鬧的環境中營造出一絲甯靜!聽到屬于自己相對純淨的音樂!
不過要是在外觀設計(如沒有音量控制、沒有領夾、耳塞、耳挂容易沾灰),做得更細緻,更人性化一點,我相信商品一定會走的更遠更好!
我們用linner領會到主動降噪的好處後,再上高端也不遲哦!
用家裡寶貝代替我露半張臉展示下佩戴效果!
謝謝耐心讀完的值友們!謝謝!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