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裡寫道:“仇雠有善,不得不舉;親戚有惡,不得不誅。”
對待親戚,要有一份“公心”,任何時候都站在大家庭的角度說話,不要一己之見。
不是冤家不聚頭,不是親來不成家。親家,作為一門“半路親戚”,更應該珍惜,不僅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兒女的幸福。
以下三種話,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說出來。穩住了嘴,就穩住了親情和愛情。
01
嫌棄兒媳、女婿的醜話,不說就是“包容”。
歌德說過:“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依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任何一個人,想要活得好,就得自己強大,而不是依賴誰來供養。走不動的老人,也不能坐享其成,應該發揮餘熱,在搞好家庭氛圍、創造社會正能量方面下功夫。
很多老人,遇到親家,一開口就說:“你家女兒,在講究衛生、廚藝方面,還是不夠的。是不是從小就沒有學過做家務活啊。”
看起來,指出兒媳的缺點,是在好好溝通,但是兒媳的父母會非常嫌棄,會這樣想:“我把女兒養大了,花了幾十萬,為什麼婆家還要挑三揀四呢?為什麼女兒工作努力,收入不錯,就不被公公婆婆喜歡呢?”
在任何人眼裡,都是自家的孩子“最棒”,這是“護短心理”。如果你指出别人的過錯,就挫傷了“對方的心”。
再說了,兒媳、女婿到了你這裡,就是你應該調教了,學會相處了。
去親家面前“告狀”,希望“評評理”,就更不可取了。你稍微動一點腦筋就會明白,清官難斷家務事,哪有“理”?
親家相處,不要講理,更不要揭露家醜,而是尋找兒媳和女婿的優點,點個贊。這樣的聊天方式,彼此舒服。
02
兒女對雙方父母、兄弟姐妹的不公平做法,不說就是理解。
父母很偏心,會引發兄弟姐妹的矛盾。父母把最值錢的東西給了小兒子,女兒和大兒子都有意見,認為自己吃虧了。
做人,要将心比心。手足都容不下“偏心”兩個字,更何況是親家之間呢。
兒女結婚之後,希望雙方的父母都健健康康的,都能有退休金,生活豐富多彩。但實際情況不會如願。總有一些老人,一輩子生活在農村,需要兒女的反哺,也有一些獨生子女家庭,把兒女當成了餘生的依靠。
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買禮物、送紅包,不能夠真正做到雙方父母都均衡,在陪伴上,也會顧此失彼。
要是點點滴滴都算起來,老人的心理會很不平衡。這樣的話,說出來,就是矛盾的根源,誰都認為自己“吃虧”,還要指責對方占了兒女的便宜。
我的四舅舅,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和小兒子在縣城打工,籌錢在縣城買房。因此,四舅舅和舅媽長期在縣城照顧孫子。
二兒子在東莞打工,娶了一個四川的女人為妻。并且女方隻有一個女兒,父母也長期在一起生活。
從外表來看,二兒子對父母的關照就差一大截了,他雖然沒有入贅到女方,但是不得不分出更多的心思,去照顧女方的父母。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處。兒女成家了,難處是父母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是要努力去理解。關于兒女偏心的話,就别說了。
兒女送來了什麼,開開心心接受就行了,何必管兒女送了什麼給親家呢?孝心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不能過于細化。
正如亦舒說的:“做人要含蓄點,得過且過,不必斤斤計較,水清無魚,人清無徒,誰又不跟誰一輩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03
自家的優越感,不說就是“謙卑”。
兒女結婚,我們希望遇到“門當戶對”的家庭。可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家庭的情況會發生改變,曾經很富有的家庭,可能變成窮家庭。是不是親家變窮了,就得逼着兒女離婚呢?顯然,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當兩個家庭貧富、地位有差距的時候,作為有錢有勢的一方,應該降低姿态,尊重和幫助對方家庭。
三國時的諸葛亮,少年時,家庭條件很一般。沔陽名士黃承彥欣賞他的才華,主動提出,把女兒黃月英嫁給他。
時隔多年,諸葛亮做了丞相,其兄弟也在魏國、吳國做官,家庭的地位和金錢,肯定超越了娘家,但是他和妻子不離不棄,也不嫌棄娘家。
有人笑話諸葛亮:“莫學孔明擇婦,正焉阿承醜女。”
一輩子隻有一個醜女為妻,也不找妾,真的太屈才了。要是諸葛亮聽了“流言蜚語”,和娘家的關系,指不定就要鬧翻,夫妻也會反目。
要明白一個道理:你的優越感,是兒女、親家、孫輩等人撐起來的。也是避免互相比較的。
04
看過一個問題:婚姻中,老人懂得退出有多重要?
作為老人,既要圍着兒女的家庭轉,又要努力拉開情感上的距離,别糾纏不清、橫插一杠。
在親家交往時,發出自己的光,也不掩蓋對方的光。兩束光疊加在一起,為兒女的小家庭引路、助力,結局一定會更好。
關愛晚輩是老人情不自禁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别張口就來,該閉口時就閉口。
如果你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老人,那就笑着聽大家怎麼說。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