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10:58:58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1

甲骨文,三千歲

120年前從中藥“龍骨”中

被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

如今,中國文字博物館

為鼓勵釋讀新字

“一字懸賞10萬元獎金”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2

2018年,南開大學蔣玉斌憑論文

《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

獲得一等獎10萬元

至今,僅有他一人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3

甲骨文,究竟價值幾許?

甲骨文,作為我國迄今可見的最早成體系的文字,不僅僅是文明符号、文化标志,還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内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為已經消失的商代占蔔制度提供了确切的物證,更重要的是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甲骨文時代屬于商朝後期,曆經商王盤庚遷殷至帝辛8世12王共273年。甲骨文出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這些人以特有的占蔔文例形式或記事文例形式,在龜甲獸骨上刻寫下貫以他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信仰追求的居常生活事象,涉及政治、軍事、農事、氣象等很多方面。殷墟甲骨文内容繁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史研究價值。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4

甲骨文3000歲離我們遠麼?

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延續着甲骨文的基因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體系,一脈相承,綿延發展,對中國人的價值認同、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産生重要的影響。中國文字經曆了甲骨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不同書體形式的變化,以“六書”為特征的文字結構保留至今。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5

甲骨文全球有多少片?

對于目前發現的殷墟甲骨文材料的統計數字,學術界多有争議。

一說認為,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現在分布在全世界的甲骨文收藏估計在13萬到15萬片之間;

一說認為,目前海内外約有16萬片,共有4300多個字。

目前,甲骨文釋讀處在瓶頸期,仍有一大半字待破解。

目前,甲骨文主要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山東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1家,共約9.3萬片。

自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以來,一代代專家學者努力考釋文字、研究曆史、探讨文化,如“甲骨四堂”、甲骨學“八老”等為甲骨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并推動甲骨學成為一門世界性學科。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6

說甲骨 識漢字

漢字具有超越時代和地域的特點,傳承古今。一般說來,談漢字的演變,要從甲骨文字談起。下面舉幾個字,看看甲骨文字的形體結構、本義及其流變。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7

殷商時代,河南安陽一帶氣候溫濕、湖泊遍地、草木茂盛,大象生活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人們常見到大象,所以把它的特征性形象畫出來,代表“象”這個字。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8

甲骨文中的“為”字,由兩個部分所構成,一是“又”,像人的手形;二是大象之形。整個字像人用手牽着大象,以幫助人們幹活。大象當時在安陽一帶是比較常見的,于是人們就把這樣的圖景畫下來,以代表“為”這個詞,相當于今天的做、幹,很常用。到了繁體字裡,“為”字已經變形了,但仍可加以解析,其上部像人的手形,下部像大象之形。簡體字“為”,是該字草書字體的楷化,已經完全不像以手牽大象幹活了。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9

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由“田”和“力”兩個部分構成。“力”像古代的一種農具的形狀,整個字像人拿着“力”這種農具在田地裡幹活,而幹這種活的都是男人。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10

現在的“庶”字,是衆多的意思,可是它的本義不是如此。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是由“石”和“火”兩部分構成的,是煮食物的“煮”的本字。古人煮食物是把食物放在器皿中,裝滿水,然後用火燒石頭,把燒紅的石頭放到盛裝食物的器皿中。如此重複,以燒開水煮熟食物。當然,古人有時候也把食物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烤,把食物烤熟。後來,“庶”不再表示煮的意思,而是表示衆多的意義了。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11

古人有一種工具叫斤,斤是橫刃的斧子形,像今天木匠所使用的锛子。古人常用這種工具來砍伐樹木。甲骨文中的“折”就像用斤這種工具把樹木砍斷了,很形象。篆文裡,“折”字變成了從斤從兩個“屮”,已經失去初形。到了今天,折字變成從手從斤了。

(以上文字由華南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張玉金提供)

高冷絕學,走入尋常百姓家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12

甲骨文表情包“萌化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是首款甲骨文設計字庫、章草設計字庫設計者,他帶動中國古老文字融入當下設計潮流。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13

來自異域的“漢字叔叔”

美國理查德·西爾斯創辦了“Chinese Etymology”網站,裡面收錄6000多個最常用的現代中文字字源分析,收集了近10萬個古代中文字形。在這個網站上,讀者可以查到每一個漢字的演變過程,包括漢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種版本,以及普通話、廣東話等讀音和《說文解字》的解釋。他被中國網友親切地稱為“漢字叔叔”。

此外,理查德還開設了微信公衆号“漢字叔叔講故事”,以中英文兩種語言和講故事的方式分享給網友他的漢字故事。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14

建立數據庫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大數據、雲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和河南相關部門打造的“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台”等為甲骨文研究進入智能化時代提供了數據支持,甲骨文書法和甲骨文實物也走出象牙之塔,使學者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走近大衆、走向世界。

甲骨學大事記

關于甲骨文的一個小故事(龜甲一字懸賞10萬)15

知識鍊接

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作為我國迄今可見的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還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内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尼羅河流域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均沒有延續下來,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體系,一脈相承,綿延發展。中國文字雖然經曆了甲骨、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形式的變化,但以“六書”為特征的文字結構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對中國人的價值認同、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産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甲骨文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财富。自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以來,一代代專家學者努力考釋文字、研究曆史、探讨文化,為甲骨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并推動甲骨學成為一門世界性學科。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标志着世界對甲骨文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曆史意義的高度認可,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來源:文旅中國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